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5篇
  免费   577篇
  国内免费   1061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522篇
地球物理   810篇
地质学   2144篇
海洋学   1115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212篇
自然地理   826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188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20篇
  2018年   185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89篇
  2013年   344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337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300篇
  2008年   289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58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94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130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碳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 年GDP碳排放强度较2005 年降低40%~4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国层面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实质性转型,更有赖于省区层面节能减排的具体行动。基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提供的方法,本文估算了全国30 个省区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探讨了中国省级尺度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政府制定差异化节能减排的政策和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 1997-2010 年,中国能能源消费CO2排放总量从4.16 Gt 增加到11.29Gt,年均增长率为7.15%,而同期GDP年均增长率达11.72%,碳排放强度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态势;② 1997-2010 年,碳排放强度的Moran's I 指数呈波动型增长,说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在省区尺度上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程度有不断增强的态势,同时,碳排放强度高值集聚区和低值集聚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或空间锁定;③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分析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率对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时空格局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④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以及实行节能减排省区联动策略是推动中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72.
荒漠土壤微生物碳垂直分布规律对有机碳库的表征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漠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碳含量,以分析它们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微生物碳(SMC)含量与有机碳(SOC)含量呈现极显著正线性相关(R2=0.63,p=0.0003)。(2)SMC出现了2个明显的改变界面(20 cm,80 cm),0~20、20~80、80~500 cm值分别为:2.24~3.06、0.19~0.72、0.0017~0.0097 mg·kg-1;0~20 cm和20~80 cm的SMC差异极显著(p<0.0001),20~80 cm和80~500 cm的SMC差异显著(p<0.05)。(3)对应于SMC的土壤层划分,SOC在0~20 cm、20~80 cm和80~500 cm同样具有一定的分层性。(4)我们把具有不同微生物活性的有机碳层分别定义为活性、惰性、稳定性有机碳库,土壤垂直剖面上微生物碳的分布很好地表征了土壤中活性、惰性、稳定性有机碳库的分布;通过对这3种碳库所在土层进行合理划分,可以定量分析土壤中3种有机碳库的储量。  相似文献   
873.
温室气体清单反映了温室气体排放和吸收的状况,是制定与衡量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和措施的基础。虽然联合国规定了国家清单采用生产者责任方法编制,但很多研究认为该方法存在“碳泄漏”,容易造成发达国家转移减排责任等问题,并提出了其他清单编制方法。本文对已有的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研究进行了总结,将其归纳为3大类:生产者责任方法、消费者责任方法和生产—消费者共同责任方法,并进一步总结了3大类方法下的多种估算方法;通过图表、数据等方式分析了各类方法的原理、优点及局限性。通过已有的研究分析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生产者责任方法仍将是推荐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方法。最后展望了我国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74.
王冰  安慧君  吕昌伟 《干旱区地理》2013,36(6):1103-1110
呼伦湖是内蒙古第一大湖,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中举足轻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呼伦湖的水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为了掌握呼伦湖水体的水质状况,在实地采样的基础上,基于地统计学半方差函数理论和GIS克立格空间插值方法,定量分析了呼伦湖水体溶解氧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溶解氧的半方差拟合最优模型为球面模型,该水质参数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分布上,结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呼伦湖大部分水域的水质为IV类;考虑到鱼类等水生生物的生存需要,呼伦湖整体的溶解氧状况基本适合鱼类的生长,其中比较适合的区域分布在湖中部。  相似文献   
875.
黄磊  张志山  潘颜霞  赵洋 《中国沙漠》2013,33(6):1796-1802
生物土壤结皮(BSC)是荒漠生态系统组成和地表景观的重要特征,在荒漠系统碳的源-汇功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沙坡头人工植被区两种典型的BSC(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的连续测定,确定BSC光合和呼吸作用的有效湿润时间及其与土壤水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关系,建立了土壤水分驱动下的固碳模型。以2012年5月19—25日为例,计算了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在试验期间的日固碳量,并估算了两类结皮的年际固碳量。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由于自身水文物理性质的差别显著影响到其下层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变化;降雨是BSC固碳活性的重要来源,并且苔藓结皮更容易受到非降雨水(如雾水、凝结水等)的影响而使其固碳潜力大于藻类结皮。初步估算苔藓结皮和藻类结皮的年固碳量分别可以达到33.33 g·m-2·a-1和14.01 g·m-2·a-1,其中由非降雨水所引起的固碳量达到了6.58 g·m-2·a-1和2.65 g·m-2·a-1,分别占到了全年固碳量的19.7%和18.9%。充分肯定了BSC在荒漠人工植被区碳汇的功能。  相似文献   
876.
湖泊碳酸盐在过去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表明,湖泊沉积碳酸盐矿物及其微量元素、同位素分布特征记录了全球或区域古气候环境演变历史,可以从中提取大量定量化的古气候参数。因此,可以根据湖泊碳酸盐矿物的含量和碳、氧同位素变化等信息推知其形成时期的气候环境,重建古环境,揭示气候环境演变的规律。湖泊碳酸盐是一种研究古环境演化重要的代用指标,在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77.
A sustainable global silicon energy economy is proposed as a potential alternative to the hydrogen economy. This first visualization of a silicon energy economy is based on large-scale and carbon-neutral metallic silicon production from major smelters in North Africa and elsewhere, supplied by desert silica sand and electricity from extensive solar generating systems. The resulting “fuel silicon” is shipped around the world to emission-free silicon power stations for either immediat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or stockpiling. The high energy density of silicon and its stable storage make it an ideal material for maintaining national economic functioning through security of base load power supply from a renewable source. This contrasts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fossil fuel usage with its associated global warming and geopolitical supply uncertainties. Critical technological requirements for the silicon economy are carbon-neutral silicon prod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silicon-fired power stations capable of high-temperature rapid oxidation of fuel silicon. A call is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search effort into these specific engineering issues, and also with respect to large-scale economical solar power generation.  相似文献   
878.
基于辽河流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土壤表层和深层有机碳和全碳数据,探讨辽河流域土壤碳储量计算方法,分析辽河流域碳密度的分布特征.对辽河流域5.23×104 km2土壤碳储量计算表明,深层(0~1.8 m)土壤碳储量为860.50×106 t,中层(0~1.0 m)为538.30×106 t,表层(0~0.2 m)为138.76×106 t;辽河流域土壤深层碳密度为16.45×103 t/km2,中层为10.28×103 t/km2,表层为2.65×103 t/km2.分别根据土壤类型、地质单元、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方式计算土壤的碳储量,为土壤碳循环研究与环境效应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79.
苏北盆地油田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二氧化碳封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油藏中封存CO2 主要有构造地层储存、束缚气储存、 溶解储存和矿化储存等四种方式,CO2 在油藏中的地质储存容量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资源储量金字塔理论来进行潜力评价。 本文通过分析油田CO2 封存机理,结合江苏省苏北盆地的地质和构造条件,对苏北盆地油田进行CO2 封存潜力研究。苏北 盆地油田多为低渗透和含水油藏,在储存CO2 的潜力上,东台坳陷优于盐阜坳陷,次级单元中又以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封 存CO2 潜力最大,一系列小型构造单元比较适合于CO2 封存,并有利于后期的保存。在封盖能力上,苏北盆地在垂向上有 明显的两分性,下部上白垩系和古新统盖层相对上部始新统盖层对CO2 封盖性更好。估算得到苏北盆地油田埋存CO2 的理 论储存容量为1.5054×108 t,有效储存容量为0.0828×108 t~0.4421×108 t,表明苏北油田封存CO2 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80.
目前,全球碳循环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碳汇以及陆地土壤和植被碳汇,而对岩石风化碳汇仅考虑地质长时间尺度的硅酸盐风化作用,而认为碳酸盐风化在长时间尺度上对碳汇无贡献。然而,碳酸盐相对于硅酸盐有快得多的溶解速度,且对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和CO2变化)的响应迅速,同时由于生物作用和人为活动的影响,使得碳酸盐风化碳汇的能力需要重新评价。最新的研究发现,由碳酸盐溶解、全球水循环及水生生物光合利用溶解无机碳共同作用,即水-岩-气-生相互作用形成的大气碳汇,远远大于之前只估计了河流输运的无机碳汇,其量级与森林碳汇量相当,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碳汇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某些变革,这有可能为解决所谓的全球“碳失汇”问题找到一条出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