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534篇
海洋学   7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夏彦 《探矿工程》2005,32(6):1-2
结合箱形基础不均匀上浮工程病害实例,综合分析了病害原因,提出了应用高压灌浆和抗浮锚杆工艺进行处治的方案。  相似文献   
22.
正1.HYDROGEOLOGY20142452Chang Chengcao(Institute of Coal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Design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130062,China)Hydrogeological Type Division of Coal Mine No.2Mine in Yitong Manchu Autonomous County,Jilin Province(Jilin Geology,ISSN1001-2427,CN22-1099/P,32(4),2013,p.129-131,3refs.)  相似文献   
23.
文章从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阐述该滑坡的基本特征,运用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与评价,为滑坡治理设计提供了依据。根据计算结果提出了采用削坡、预应力锚索+格构梁+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防护,并结合生物防护及地表排水措施,具有较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4.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ve anchor concept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in deepwater moorings,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are becoming more complicated and pose a great challenge to the analytical methods. In the present work, a large deformation finite element (FE) analysis employing the 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 technique is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and then is applied to analyzing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By connecting cylindrical units with each other using connector elements,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is constructed. With the constructed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FE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including long-distance penetration of drag anchors, keying of suction embedded plate anchors and non-catastrophic behavior of gravity-installed anchors.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method is well examined. A parametric study is also undertaken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frictional coefficient, initial embedment depth, and soil weight on the profile of the embedded anchor line and the shackle load. The present work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oposed FE model, which incorporates the installation/mooring line and the anchor, is effective in analyzing the comprehensive anchor behaviors in the seabed.  相似文献   
25.
韩聪聪  刘君 《海洋工程》2016,34(5):92-100
板翼动力锚是依靠自重完成安装并靠自重和海床土的抗力来锚固的新型动力锚。板翼动力锚高速(15~25 m/s)贯入地基过程中涉及到高应变率、流固耦合、土体软化和大变形等难题,模型试验可避免上述计算困难,能直接得出不同的贯入速度所对应的沉贯深度。本文首先推导了模型相似关系,然后在常规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两组26个工况的板翼动力锚在均质黏土中动力安装过程的模型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率效应参数的取值范围,并研究了每一项受力对沉贯深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均质黏土中预测板翼动力锚沉贯深度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26.
随着预应力锚索在湿陷性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其耐久性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出现了较多因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失效事故。基于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黄土腐蚀性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微弱,黄土湿陷性和地质条件变化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显著;通过采用加强排水措施、提升浅部注浆工艺和注重运行维护等措施可以改善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改善后的预应力锚索在监测期内处于平稳波动的服役状态,运行效果良好。本研究以期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7.
基坑支护中锚杆预应力损失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基坑支护工程中,预应力锚杆加固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锚杆锁固以后的预应力变化规律还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尤其是针对基坑侧壁为土质边坡的情况。针对锚杆锁固后,预应力的短期内损失和长期运行的稳定性缺乏全面的认识。通过对基坑锚杆预应力变化的系统监测和分析,揭示了锚杆预应力在运行过程中预应力变化的3个不同阶段,并分析了相应的作用因素。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自主导航的轨道确定及时间同步观测方程。以北斗仿真全星座为对象,通过采用仿真星间及卫星与地面锚固站间观测值,进行了60 d自主导航解算,分别探讨了锚固站数量及锚固站观测连续性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3类卫星自主导航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锚固站数量及观测连续性对RERR及CERR无影响;加入1个锚固站即可显著改进URE结果精度,继续增加锚固站数量虽然可进一步提高URE精度但其改进效果有限;锚固站观测中断时间越长,其对应自主导航精度越低。因此,在BDS自主导航运行模式下应保持较高的锚固站观测频次以保证自主导航精度;另外,锚固站数量及观测连续性对北斗系统3类卫星自主导航精度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9.
目前没有规范给出串锚的水平承载力计算公式,为了利用有限元法研究串锚水平承载力特性,采用相关理论计算以及室内试验的方法来验证有限元法模拟计算的可靠性。实践证明,有限元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建立了串锚-土体模型,模拟串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破坏过程,研究了串锚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破坏机理,从而得到了串锚水平承载力特性。在相同的工况条件下,串锚的水平承载力与其锚链长度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锚链的长度可以提高串锚的水平承载力;串锚的水平承载力不是相应的单个锚的水平承载力相加,其水平承载力小于相应的单个锚水平承载力之和,在进行串锚水平承载力设计计算时应给与相应的考虑。  相似文献   
30.
法向承力锚是一种新型的拖曳嵌入式系泊基础.这种锚的工程应用仅有10 a时间.国内在此项技术上尚属空白.通过实验系统的设计,介绍了针对这种新型拖曳锚展开模型实验研究的实验平台.利用一些新型传感器和巧妙的机件设计,不仅实现了实验量测方法的创新,而且达到了经济实用的目的.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整个系统设计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