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49篇
  免费   596篇
  国内免费   601篇
测绘学   221篇
大气科学   179篇
地球物理   464篇
地质学   1647篇
海洋学   709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371篇
自然地理   162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248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1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17篇
  2012年   216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91篇
  2007年   273篇
  2006年   259篇
  2005年   234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42篇
  2001年   124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21.
Drill cores through modern coral reefs commonly show a time lag in reef initiation followed by a phase of rapid accretion to sea level from submerged foundations – the so-called ‘catch-up response’. But because of the difficulty of drilling in these environments, core distribution is usually restricted to accessible areas that may not fully represent reef history, especially if the reef initiated in patches or developed with a prograde or retrograde geometry. As a consequence, core data have the potential to give a misleading impression of reef development,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timing of initiation and response to sea-level rise. Here, we use computer models to simulate keep-up reef development and, from them, quantify variations in the timing of reef initiation and accretion rate using mock cores taken through the completed simulation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res consistently underestimate the timing of reef initiation and overestimate the reef accretion rate so that, statistically, a core through a keep-up reef will most likely produce a catch-up pattern – an initiation lag followed by a phase of rapid accretion to sea level. This implies that catch-up signatures may be an artefact of coring and that keep-up reefs are significantly more common than previous core studies claim.  相似文献   
122.
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桩基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及其效应系数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土类、桩长、桩距、桩数等对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及其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承台外区土阻力随承台宽与桩长之比 (B/L)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不大;随桩距S增大而增大;受桩数n的影响不大。(2)承台外区群桩效应系数随B/L增大几乎无变化;随S增大而增大;不随n变化而变化。(3)承台外区群桩效应系数与土类有关。  相似文献   
123.
桩基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简要地介绍了桩基现场模型试验、桩基渗水力模型试验、桩基室内普通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及其模拟桩基特性的局限性,并着重分析了桩基离心模型试验的研究成果及其模拟桩基特性时的优点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4.
介绍了临界自组织现象和重整化群方法的基本原理,对地震的自组织临界行为作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就这一领域中的一些概念和观点发表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5.
高苹  武金岗  陶炳炎  汤志成 《气象》1997,23(1):11-16
依据数学生态学理论,采用非线性密度制约形式,将主要气象条件的影响以指标形式引入模式参数,设计并研究了冬小麦穗粒结构产量模式,从穗粒结构途径研究了产量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26.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开发与防止生态环境恶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概要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必须遵守的原则。重点以河西走廊为例,阐明水资源开发违反自然规律所造成的恶果,以及防止生态环境恶化应采取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27.
包头市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利用与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经济和持续发展的观点出发,论述了包头市工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指出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持续发展,对工业资源的生态开发和无围绕太 导产业群本进行,文章分别指出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工业,材料工业和机械工业的资源生态开发和问题,并提出其共同的指导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8.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的重新厘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小秦岭地区太华群变质岩与国内外许多高级片麻岩区类似,存在大量的深成花岗质片麻岩体,它们经过多期变质变形作用,形成具不同基础岩石类型的多相片麻岩。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区内岩石组合的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特征,将原划太华群重新厘定为太华岩群、翁岔铺片麻岩套、太峪岭片麻岩套、佛头崖单元、罗斑花岗伟晶岩及葫芦沟变砂岩,并首次在本区建立了相应的构─岩石单位体系。  相似文献   
129.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环境及生态效应地球卫星遥感监测研究定位站胡东生(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西宁,810008)关键词水资源环境生态效应,地球卫星遥感监测,定位研究站,柴达木盆地,青藏高原1.立现依据和研究意义柴达木盆地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四周群山环...  相似文献   
130.
辽宁海城地区辽河群底部大型韧性滑脱带的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辽宁海城地区赵家堡子-马风-什司县一带早元古宙辽河群底部地层和变质深成侵入体的详细构造研究,确认了辽河群底部与太古宙之间大型韧性滑脱带的存在。卷入滑脱带的地质体有辽河群底部浪子山岩组和早元古宙变质深成侵入体。滑脱带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为:①吕梁运动早期沿太古宙与早元古宙接触带部位发生大规模拉伸顺层滑脱变形作用;②拉伸滑脱变形中晚期早元古宙深成侵入体沿滑脱带顺层同构造就位;③吕梁运动晚期滑脱带的收缩变形作用三大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