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88篇
  免费   1104篇
  国内免费   1185篇
测绘学   247篇
大气科学   620篇
地球物理   849篇
地质学   3256篇
海洋学   134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509篇
自然地理   2337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352篇
  2021年   331篇
  2020年   312篇
  2019年   445篇
  2018年   328篇
  2017年   315篇
  2016年   339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407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440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71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72篇
  2007年   419篇
  2006年   426篇
  2005年   344篇
  2004年   331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81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194篇
  1999年   163篇
  1998年   162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91.
遥感技术获取的可见光、红外及微波信息,可以对化工企业及化学矿山环境污染(水、粉尘、大气、废渣污染等)及环境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可获得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达到地面环保及常规环境地质工作难以达到的效果。特别是对重点大中型化工企业及化学矿山建立环境遥感信息动态监测系统,可以为国家决策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环境治理和改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2.
脉金矿床控矿条件及源区性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脉金矿床,特别是大型金矿床的形成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它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表明:大型脉金矿床的形成与特定的地质背景有密切关系,矿源具有深源性质,而与探矿岩系金的丰度值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93.
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地质环境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本文述及了因自然地质因素引起的地震灾害、火山灾害、滑坡灾害等,以及因人为地质因素引发的水污染灾害、水库失事灾害、水土流失、沙漠扩大灾害等诸方面内容,指出在今后应重视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94.
Forlongtime,theproblemaboutnaturalerosionandartificiallyacceleratederosionisindispute.HistoricalgeographersconsiderthathumaninducedecoenvironmentaldestructionisaccountablefortheseveresoilerosionandecoenvironmentdeteriorationonLoessPlateau[7,8].Somegeolog…  相似文献   
195.
Science and the desertification deb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esertification is an environmental issue that has major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imensions, and which has been controversial in a number of respects. The recent UN Convention on Desertification and Drought places considerable emphasis on the social dimensions of the problem and the role local peoples and NGOs have to play in tackling it. When desertification first became regarded as a major issue in the 1970s, science was seen to have a major role in understand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but in some circles has been regarded as failing to contribute usefu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nature of scientific contributions, why science may have been seen to fail to serve the needs of policy-makers, and why scientific findings may have been misinterpreted in broader circles dealing with the issue. It concludes by identifying areas where science has still a valuable role to play in an issue that is now perhaps regarded as more political and social than scientific.  相似文献   
196.
ABSTRACT. The use of e-mail by a grassroots activist group that straddles the Estonian-Russian border transcends political boundaries and provides ready connections to people in distant places. Activists create a perceived space of resistance in a supportive network that is stretched across space. This network of concern, defined by the physical space in which these activists work and by the strong communicative connections among them, was created to overcome continued environmental mismanagement and remove cultural barriers to cooperation. E-mail communication has enabled an ongoing influ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in Estonia and Russia. This circumstance of a collaborative e-mail network created by grassroots activists to aid political work is a testament to how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expanded for the purpose of strengthening previously silenced voices in a region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相似文献   
197.
硫酸盐渍土膨胀规律的综合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高江平  邓友生 《冰川冻土》1996,18(2):170-177
对含氯化钠硫酸盐渍土的膨胀规律作了综合影响因素的研究,首次提出了5因素盐胀率的计算公式,并得出了盐胀率的单因素和交互作用影响的规律;另外找出了某些因素的定量指标。  相似文献   
198.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王建  刘泽纯 《地质论评》1996,42(2):166-173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么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  相似文献   
199.
北极阿拉斯加巴罗地区Elson湖长60cmAB—67钻孔岩芯提供了过去450年连续的高分辨环境变化记录。综合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粒度、有机质、化学元素和微体古生物化石等资料,一致反映出巴罗地区过去450年的气候、环境变化过程存在如下3个阶段:1)大约1540~1740年,为低海面寒冷时期;2)1740~1827年,为气候转暖-海侵过渡时期;3)1827年至今,为继续海侵-气候波动变暖时期。其中1800年前后和1940年前后,气温较高。1921~1993年巴罗的气温记录说明,北极地区气温不仅有明显的10a和60a周期变化,而且年平均温度变幅极大,达4.5℃。显示极地气候变化特别强烈并不反映大幅度升温。近20年来的变暖趋势是1827年以来自然的气候波动变暖的继续。  相似文献   
200.
阿合勒-冲乎尔火山沉积盆地是一个以火山岩并伴有陆源和内源沉积物的堆积场所,即该区泥盆纪地层是以事件作用的产物为其主要成分特点。显然,对其古地理的恢复、相的划分采用传统的相序分析方法是不合适的。作者认为要阐明该区泥盆纪的古地理面貌,必须在区域地层研究基础上,综合分析各种相标志和沉积物的特点,寻求它们的物理成因和地质成因解。在这一过程中,相的动力学分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上述学术思想指导下,把本区泥盆纪的相分为成因相和环境相两大类,并对其中的微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把沉积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了火山岩的搬运机制和堆积环境研究中提供了先期研究实例,同时为研究和恢复该区以至整个新疆北部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