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0篇
  免费   1521篇
  国内免费   2108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674篇
地球物理   2630篇
地质学   4545篇
海洋学   656篇
天文学   85篇
综合类   396篇
自然地理   1078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63篇
  2022年   347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96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346篇
  2015年   397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425篇
  2012年   448篇
  2011年   447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64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455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372篇
  2003年   348篇
  2002年   304篇
  2001年   262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241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181篇
  1996年   145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13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8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汶川特大地震中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汶川大地震造成位于震中附近的都江堰-汶川公路多座隧道严重受损。本文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与分析,将地震区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概括为洞口边坡崩塌与滑塌、洞门裂损、衬砌及围岩坍塌、衬砌开裂及错位、底板开裂及隆起、初期支护变形及开裂等。分析其影响因素,认为发震断裂的次级断层、基覆界面、洞口不稳定斜坡、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对隧道强烈震害具有控制作用。以汶川地震给予隧道抗震的启示,建议强震区的山岭隧道应将洞口边坡防护、洞口明洞和洞门结构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削竹式洞门结构;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的次级断层时在其两侧一定范围内二次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覆界面、围岩软岩与硬岩之间的过渡地带、围岩质量突变地带等应采用改善围岩力学性质且让其渐变的措施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82.
测绘资料和测绘成果的管理,是新时期国家赋予测绘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现代测绘成果管理机制,将测绘成果纳入信息化管理系统,最大限度地发挥地理信息资源的潜在价值,将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新山东提供优质高效的测绘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83.
廖家坪高陡斜坡详细勘查结果表明廖家坪坡体上分布有7层软弱层,发育有两组高倾角节理,相互垂直,形成众多危岩体岩柱。上部软弱层为蠕滑层,悬崖壁存在的众多危岩体及岩柱以软弱层为基底。根据平推式滑坡的变形失稳机理分析,计算其起动临界水头高度,认为该斜坡上部坡体平推式滑动的可能性较小。根据工程地质类比法认为由于基础风化压缩,也可造成硬岩拉张,形成次生倾倒破坏;采用离散元分析验证了廖家坪高陡斜坡倾倒破坏演化过程,模拟结果与野外调查的变形破坏现象完全一致,表明该高陡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为倾倒失稳模式。这一破坏模式的判定为廖家坪高陡斜坡的稳定性分析和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4.
平山县泥石流的形成特征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平山县是河北省太行山区主要泥石流地质灾害频发区,每年7~8月份强降雨期间,沟谷源头侧壁岩土体在雨水的浸泡下失稳破坏,形成崩塌与滑坡,崩滑的岩土体与沟源洼地中积聚的洪水迅速混合形成泥石流。本文认真分析了该区泥石流的分布概况,研究了泥石流灾变的形成特征,并从泥石流形成的物源条件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泥石流发生的机理和崩滑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85.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中部Ш区块原油或油砂抽提物的饱和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研究了原油或油砂抽提物中25-降藿烷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井区或同一口井不同深度(层位)的原油25-降藿烷的相对含量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表明其所遭受的生物降解程度有所差异,沿构造带从南到北,同一油层中原油的生物降解程度增强,比如位于构造北部(构造部位相对较高)的永1井、永3井侏罗系原油25-降藿烷丰度较高,表明生物降解比较明显,而位于南部(构造低部位)的永6井白垩系和侏罗系油层中的原油均无明显的生物降解现象;同一口井随深度增大生物降解作用将弱,如永2井浅部白垩系油层的原油降解较严重,而深部西山窑组的原油降解作用则不明显.根据原油生物降解的特征,结合车-莫古隆起调整对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影响,讨论了原油生物降解差异分布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86.
西秦岭地区生物礁与铅锌矿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前人对西秦岭地区地层、岩相及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补充的实际资料,论述了生物礁与西秦岭铅锌矿的伴生关系及其成因联系.地质建造上,规模矿床赋矿地层的共同特点是相对发育灰岩及生物灰岩;空间上,生物礁为沉积成矿洼地的障壁;层序上,沉积型铅锌矿和改造型铅锌矿与生物礁的伴生关系有所不同,前者一般赋存于生物灰岩或碎屑岩中,后者的矿体常赋存在生物灰岩与泥质岩的过渡部位,表现为礁硅岩套.与造礁生物有关的有机质可能在沉积成矿或改造成矿作用发生前的成岩过程中,参与了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及铅、锌等多金属元素的萃取、运聚过程.板内伸展阶段的深源流体、陆内俯冲阶段的深源或岩浆热液注入先存的中低温富有机质卤水,分别导致了沉积和改造成矿作用发生.沿生长断裂发生的热水沉积成矿作用促进了处于低纬度地区的生物礁生长,并形成成矿洼地的障壁.生物礁在改造成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形成利于改造成矿作用发生的成矿构造.  相似文献   
87.
This excursion guide results form a field trip to the Glarus nappe complex organized by the Swiss Tectonic Studies Group in 2006. The aim of the excursion was to discuss old and recent concepts rela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Glarus thrust. The major aspects were (i) the interplay between deformation, fluid flow and geochemical alteration, (ii) episodic versus 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and (iii) the link between large-scale structures, microstructures, and geochemical aspects. Despite 150 years of research in the Glarus nappe complex and the new results discussed during the excursion, there exist controversies that still are unsolved.  相似文献   
88.
北武夷地区逆冲推覆构造的特征及其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武夷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分布广泛,而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深刻影响着矿床的成生与保存。区域性推覆构造是成矿前、成矿期还是成矿后的构造,其精细结构特征如何,是否具有控岩控矿作用,如果是破矿作用,是否造成矿体重复增大或者隐伏、缺失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地质找矿的效果。建议开展面积性、追索性的路线地质调查,查明逆冲推覆构造的区域分布、不同单元的产状、构造样式,分别采用40Ar-39Ar和Re-Os定年技术测定推覆构造和矿体的形成时代,结合定量化分析及精细构造解析,研究构造与矿床的成生联系,预测隐伏矿体可能的位置,进而为北武夷地区寻找隐伏矿床和扩大矿床远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微生物对碳酸盐岩的风化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可以促进许多表生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过程,是表生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综合岩石表面的微生物类群及其地质作用,分析碳酸盐岩微生物风化的各种现象,特别是微观尺度上的各种形态,阐述碳酸盐岩的微生物风化机制与风化产物,笔者提出微生物对碳酸盐岩风化的4种途径:(1)通过微生物在岩石表面和缝隙中生长,导致岩石表层发生生物溶蚀、生物磨蚀和生物钻孔作用,加速岩石风化进程;(2)微生物群体形成的钻孔网络可以增强岩石化学溶蚀的有效表面积并导致其表面强度减弱而促进机械侵蚀作用,微生物对周围岩石颗粒胶结结构的破坏、疏松作用也会导致岩石矿物颗粒的分解;(3)微生物的持水作用,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以及微生物呼吸所释放的CO2对岩表水分的酸化过程亦加速岩石矿物的分解;(4)微生物生长过程中从岩石内摄取营养元素和产生复杂的有机配体,能促进矿物元素的释放。文中提出在开展微生物对碳酸盐岩风化过程和机理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引入微生物生物技术来综合开发本地低品位含钾磷矿产资源,加速岩溶地区山地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相似文献   
90.
幔源CO_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幔源CO2如何从地幔岩浆中脱出并进入沉积地层中形成CO2气藏聚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前缘方向。研究表明,地幔深部的碱性玄武岩浆和碱性岩浆才是深部流体和CO2等挥发份大量赋存、渗滤和释出的场所。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等是CO2释放和聚集的有利位置,岩浆期后和岩浆衰弱期的热液活动阶段是CO2大量释放和聚集的有利时期。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3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和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CO2的固有物化性质决定其运移相态多样,具有运移和聚集过程同步的特征。只有在满足大量的化学消耗及地层水或原油的溶解和耗散之后才能形成CO2有效聚集。幔源CO2成藏和分布主要受岩浆气源体和气源断裂体系的控制。今后,在超临界CO2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CO2与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关系、CO2脱气运移机制、CO与常规烃类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