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41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8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81.
东山湾褐菖鲉食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东山湾褐菖鲉的摄食习性、胃含物和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其食性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褐菖鲉以底栖生物食性为主,兼食游泳动物,主要摄食短尾类、蛇尾类、鱼类、长尾类、歪尾类、端足类和多板类等生物类群。其食料和生物组成随季节而变化。摄食强度以春季最高(摄食率47.34%,胃饱满系数14.77‰)、夏季最低(摄食率25.5%、胃饱满系数6.09‰)。该鱼生殖行为对摄食没有明显的影响,消化器官则与其广食性相适应。在东山湾开展褐菖鲉的人工增养殖工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382.
383.
Test of a food consumption model for the Atlantic cod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384.
385.
海洋尖尾藻的摄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尖尾藻(Oxyrrhis marina)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以亚心形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等6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对海洋尖尾藻的摄食进行了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海洋尖尾藻的摄食方式为滤食,整个摄食过程分为水流形成和胞吞作用两个阶段;水流形成依靠海洋尖尾藻整个细胞围绕饵料藻旋转实现,胞吞器官为纵沟;每个海洋尖尾藻细胞内可同时容纳饵料藻一至数个。此外,分属于不同门类的供试藻均能被海洋尖尾藻摄食。  相似文献   
386.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387.
花鲈仔、稚、幼鱼摄食习性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分析了花鲈仔、稚、幼鱼的摄食习性与生长.结果表明,在水温为15.5~16.5℃时,花妒仔鱼孵出约140h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小型臂尾轮虫.全长10mm左右的仔鱼可摄食卤虫幼体,全长11mm左右的个体可摄食枝角类.对431尾仔、稚、幼鱼观察结果,在实验条件下其摄食率高达99.1%,胃饱满系数波动于2.38%~16.48%之间,日摄食指数在45%~60%.其摄食强度具明显的昼夜节律,以16:00~20:00胃饱满度最高.仔、稚鱼夜间基本不摄食,部分幼鱼个体少量摄食.仔、稚、幼鱼个体间生长速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体重与摄食量的关系符合直线方程y=0.1018+8.3261×10-2x;全长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可用ω=1.6473×10-3L3.4743表示,全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t=5.5242e1.9681×10-2D;体重与日龄的回归方程为ω=0.5836e6.9208×10-2D.  相似文献   
388.
对虾池混养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7年5~8月在山东海阳养虾场运用陆基围隔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罗非鱼—对虾、海湾扇贝—对虾、缢蛏—对虾、罗非鱼—缢蛏—对虾4种混养系统中滤食性动物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滤食性动物的滤食作用降低了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甲藻在浮游植物中的比例;混养罗非鱼和扇贝使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加,而混养缢蛏却使它下降;罗非鱼优先滤食大型桡足类,使小型浮游动物增加,从而提高了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而扇贝则优先滤食浮游动物的小型种类;由于罗非鱼和缢蛏生态灶的互补性,罗非鱼—缢蛏—对虾混养能更全面、有效地利用浮游生物资源,促进生态平稳  相似文献   
389.
毛嵌线螺的研究Ⅱ.捕食行为与捕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嵌线螺科(Cymatiidae)为肉食性中腹足类,在其贝壳的前唇有长短不一的水管沟,水管可以由水管沟中伸出,在外形上与草食性腹足类显着不同.嵌线螺的头部有一圆柱形的能大幅伸缩的吻,口位于吻的前端;在吻的基部、食道的上方有一由唾液腺特化而成的腺体,该腺体能分泌酸性或麻痹性物质,该物质对嵌线螺捕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1-3].嵌线螺的捕食对象因种类不同而有一些差异,主要有多毛类、海鞘、棘皮动物、甲壳类以及腹足类或瓣鳃类[1,4,5].  相似文献   
390.
花尾胡椒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1998年4~6月份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育苗试验场对人工培育的花尾胡椒鲷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5℃时,仔鱼约经60~70h 左右开口摄食,开口饵料为经120目筛网过滤的褶皱臂尾轮虫,以后随着鱼体的生长,依次投喂卤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对372尾仔、幼鱼解剖观察结果,摄食率达97.0%,摄食量占体重的6.4%~23.4%,日摄食量占休重的24.8%~83.7%,摄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