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1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164篇
地质学   234篇
海洋学   13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饱和软土自由场地地震反应特性振动台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软土自由场地地震反应特性,开展饱和软土自由场地地震反应特性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分别从模型体系自振特性、震陷位移及不同土层深度测点的加速度、动孔压比等动力响应指标方面,较为深入和全面地分析饱和软土自由场地地震反应规律、破坏机理。同时还分析模型箱的"边界效应"以验证试验土箱的合理性、有效性和测试仪器性能,并由此进一步确定模型地基有效工作区域。研究表明:(1)地震动作用下,饱和软土自由场地特征频率降低,阻尼增大;(2)饱和软土自由场地对水平输入地震波具有短周期滤波、长周期放大效应,且强震作用下地基失效并表现为减隔震作用;(3)饱和软土自由场地动孔压比优势区域位于浅埋土层,并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该区域动孔压比优势逐渐减弱。该研究可为非自由软土场地试验研究提供必要的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2.
在北京工业大学振动台台阵系统上开展了一系列锯末混合土地基自由场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中模型箱采用装配式连续体刚性模型箱,试验中输入地震动时程采用El Centro地震动记录、Taft地震动记录和天津地震动记录,地震动输入方向分为水平单向和水平双向。文中,重点考察了双向地震动输入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特性及其变化规律,主要指标包括模型场地地震动反应的峰值加速度及其动力放大系数、加速度时程及其傅氏谱。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同一测点反应的峰值加速度总体上在增大,而其加速度动力放大系数总体上呈现减小的趋势,反应的频谱组成从较高频率向较低频率移动;双向地震作用下锯末混合土模型场地的动力变化规律与单向地震作用下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3.
A simple and effective procedure for conducting the free vibration test on highway bridges is presented. The impulsive force in each direction is generated by a loaded truck that either stops suddenly or falls down from a rigid block.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rocedure is demonstrated in identification of the dynamic properties, i.e. the vibration frequencies, mode shapes, and damping ratios, of a three-span box-girder concrete bridge using the Ibrahim Time-Domain (ITD) technique. Up to 14 modes have been identified for the present case. For the purpose of verification, ambient vibration tests were also carried out, with the data processed by the random decrement (Randomdec) technique to yield the free vibration response, followed by the ITD technique. The dynamic properties identified from the two types of test correlate very well with each other, indicating the validity of each procedure described herein. Although many more modes can be identified from the free vibration test because of the higher quality of data produced, the easiness and general applicability of the ambient vibration test can still be appreciated. A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those by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ndicated a lesser degree of correlation, implying that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adopted in design requires further refinement, say, through a more realistic evaluation of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geometric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the bridge.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4.
海底管道管跨段在内外流体作用下的竖向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复杂的海洋环境条件下,管道的动力特性受到内外流体的综合作用影响,呈现与陆地管道不同的特点。研究了结构受到外界流体所产生的涡激作用,同时考虑管内恒定流的影响,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海底管道管跨段竖向振动的微分方程进行求解。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管跨段在不同外流流速情况下,内流流速与结构动力响应幅值的关系及其对管跨段振动频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管跨失稳时的极限管内流速与跨长的关系,这些结论对于海底管道设计具有一定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5.
Pipeline spans may occur due to natural seabed irregularities or local scour of bed sediment. The pure in-line (IL) vortex-induced vibrations (VIV) analysis of the free spans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for design of pipeline in uneven seabed.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re IL VIV of a free spanning pipeline under general boundary conditions. An IL wake oscillator model which can describe the coupling of pipeline structure and fluctuating drag is introduced and employed. The couple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structure and wake are transformed into a set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using two-mode Galerkin method. Some case studies are presented and thorough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internal fluid, axial force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on the pure IL VIV.  相似文献   
106.
大地震等诸多激励均能激发全球自由振荡现象,通常表现为驻波形式的全球整体振荡.现有的地震波数值模拟方法多为非保结构方法,无法压制长时程计算中的积累误差.本文采用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对地球自由振荡及全球尺度的地震波传播进行了长时程模拟.通过与传统的基于Newmark算法的谱元方法结果对比分析,明确验证了本文所得优化的三阶辛格式谱元法在模拟地球自由振荡等大规模长时程问题上的优越性和准确性.上述进展在方法论层面为今后探测、刻画全球尺度地球非均匀结构的驻波数值方法奠定了部分基础,并为相关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7.
香港自由港模式发展演化、动力机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总结并回顾香港由转口贸易型自由港、加工贸易型自由港向综合型自由港和跨区域综合型自由港的演化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探讨了区位市场、运行机制、政策框架、要素投入等内部动因与国际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等外部动因的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其发展演化的动力机制。最后提出香港自由港发展演化对中国自由贸易区建立与发展的几点启示:1)依据其发展阶段与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发展模式;2)选择区位条件有利的地区建设自由贸易区;3)自由贸易港或贸易区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相对独立的行政单元;4)自由贸易港(区)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自由的经济制度和仿真的国际化经营环境。  相似文献   
108.
隧道穿越引起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能量变分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强  梁发云  张浩  褚峰 《岩土力学》2014,35(Z2):217-222
隧道穿越引起的地层位移可能造成地下管线变形过大或断裂等事故,引起工程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假定的地下管线竖向位移分布模式,通过能量方法建立变分控制方程,提出了求解隧道穿越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能量变分解法,运用叠加原理将单线隧道解答延拓至双线隧道中。与离心机试验和工程实例的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通过参数计算,分析了管材弹性模量、管线埋深、地层损失率等相关因素对地下管线竖向位移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具有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9.
三棱柱形网格下自由表面流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模拟自由表面流动问题,建立了基于三棱柱形网格的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的半隐式动压离散模型。出流边界采用在动量方程右端附加线性衰减项的海绵层处理方式来消减波能。引入k-ε双方程紊流模型求解涡黏性系数,使方程达到封闭。用规则周期波通过淹没障碍物的传播变形和复合明渠流动算例,验证了当遇到短波高频问题时,所述模型模拟结果与测量值吻合良好,体现了模型的精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0.
复合式多层无孔和开孔矩形薄板是桥梁结构和建筑等结构中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研究它们的振动问题时,用解析法求解自振频率十分困难,而采用通用的有限元法求解自由度数目多,收敛也比较慢。本文利用三角形薄板广义协调元分析了复合式多层四边简支、四边固定无孔和开孔矩形薄板的自由振动,求出了前几阶频率系数,其结果与用ANSYS软件算出的结果基本接近,当为单层无孔和开孔板时,与文献[8]的结果完全相同,且与文献[10]的解析解吻合较好,证明了本文理论推导及程序编制的正确性,表明广义协调元与有限元相比具有自由度少、精度高、程序简便以及收敛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