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142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文章以乐华锰矿床地质特征为例,初探了扬子地台东南缘低磷优质锰矿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并对在赣东北地区寻找该类型矿床的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2.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牡蛎礁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太平洋西岸,特别是渤海湾西北岸沿海平原全新世地层中广泛分布着由Crassostrea gigas牡蛎形成的礁体.总结了渤海湾西北岸30余年来众多研究者的主要成果.论述了C.gigas的定名沿革、生态习性、礁体特征、礁体与海面的关系.测定了C.gigas壳体的18O和13C同位素组成,发现了壳体生物碳酸钙的年际变化规律,结合可靠的14C数据,建立了正常建礁与个体分泌壳体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约1 cm/a)、水平夹层的平均历时(约200a/层)等定量参数,进而提出"礁体历时假说",并将该地区时间跨度约7750~950 calBP的化石牡蛎礁划分为8道礁群,论证了礁体内部水平夹层和礁体之上泥质"转换层"可能记录的百年尺度的"缓变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63.
吕正祥  刘四兵 《岩石学报》2009,25(10):2373-2383
川西须家河组砂岩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气储层和产层,同时也是我国埋藏深度最大和最为致密的碎屑岩储层之一,在其超致密背景下发育有对天然气聚集有利的相对优质储层.须家河组砂岩埋藏后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相对优质储层中次生孔隙与原生孔隙并存.本文基于对川西须家河组超致密砂岩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其它储层特征研究,总结了川西深埋藏条件下须家河组砂岩的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对优质储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4.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战略储层,加大研究及勘探力度是一个必然趋势。分析了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重点对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资料表明,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在沉积—改造双重作用的控制下,发育多套优质的储层,勘探潜力巨大;利于孔隙发育及后期改造进行的沉积相带,以及后期持续进行的建设性的改造作用构成了我国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是高含硫化氢气藏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在海相油气勘探中,可利用硫化氢来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65.
首次在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中克隆得到细胞周期蛋白B3(cyclin B3)的cDNA 全长序列和基因组结构序列。cyclin B3 基因cDNA 全长2383 bp, 其中编码区长度为1293 bp, 编码一条含430 个氨基酸的多肽链, 氨基酸序列比对和结构域分析均表明其为其他物种cyclin...  相似文献   
16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物安全,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末,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精华与现代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相似文献   
167.
中国欠发达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In 2020, the decisive victory of building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in all aspects means that absolute poverty in rural China has been completely eliminated.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o solve relative poverty have become key issues i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this study, human-earth system is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element composition, structural organization and functional state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overty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tems from the lack of the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chanism among human, economic,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element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ransforming the ecological advantages into the advantage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antipoverty stage, underdeveloped areas innovate the human-earth coupling and coordinating mechanism through a series of targeted measures, promot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boos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farmers’ incomes. Focusing on the 14 th Five-year Plan(2021–2025) and the long-term goal of 2035, government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policy support to explore scientific methods of modern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it is necessary to practice the concept that "clear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and take the road of the ecologicalization of industry an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cology by establishing a policy system of "green land", "green people", "green industry" and "green right", thus building an endogenous growth mechanism of sustainabl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in China’s underdeveloped areas.  相似文献   
168.
李涛  薛领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22,41(4):1092-1106
产业集聚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加快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5—2018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SBM-DEA模型对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通过运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深入分析产业集聚空间格局演变及其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① 在考虑不同空间权重矩阵情况下,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具有显著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且高铁开通引致的时空压缩使得两种效应的促进作用更大。②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不同,前者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直接效应;而后者更多地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经营范围更大,不仅有利于本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也可通过产业关联和空间溢出带动临近城市经济质量提升。③ 东部城市更多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而中西部城市更依赖制造业,且受产业发展层次影响,其空间溢出效应较低。④ 大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来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直接效应;中等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调节制造业集聚的促进作用时起到的作用有限;小城市产业集聚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整体较弱,而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依赖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9.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选取12个重点红色旅游城市为研究案例,探究了其红色旅游高质量演化特征,并运用多案例的定性比较法和典型案例的网络文本分析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培育路径。结果表明:(1) 案例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不高,地区差异显著,六大子系统中增长动力、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上升水平尤为显著。(2) 案例地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极差化特征。具体引致各发展类型失配的障碍系统存在差异,且其主导障碍因素呈现由内部资源优势向外部环境协调转化的过程。(3) 多案例地驱动机制分析可知,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六大子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增长动力是核心因子,增长结构是共生因子,增长方式是非敏感因子,增长形态是敏感因子,增长成果是外部性因子,增长基础是支撑因子。(4) 典型个案的内容分析提炼出了全方位扩大红色旅游的正外部性效应、优化数字经济格局下的红色旅游共生环境、激发红色研学的大众旅游市场需求共三大关键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0.
马国强  赵静  孙燕  朱红云 《热带地理》2022,42(10):1617-1627
近年来,教育资源分化导致的居住空间分异不断加深,“学区房”社区尤其是老城区的优质“学区房”社区以其高房价与破旧物质景观、优质教育与低劣居住品质的显著对比,对个人、家庭、社群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实践方式产生强烈的拉扯与撕裂作用,成为社会-空间矛盾凸显的典型空间之一。文章借用“异化”这一哲学术语,基于对南京的调查,对“优质学区房”社区社会空间特征、机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老旧“优质学区房”社区普遍存在外在空间环境与内在社会价值的强烈反差,社会空间关系发生扭曲进而表现出社会-空间异化的现象和特征;2)“优质学区房”社区社会-空间的异化是在住房市场化改革、学区制、东方文化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社区社会-空间辩证统一关系受到冲击激发学区房角色不断衍变,最终引致社会-空间分离对立与自我否定的结果;3)社会-空间异化会带来深刻的社会空间影响,不仅将进一步加剧居住空间分异的程度,而且将增加学区房社区的治理复杂性和更新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