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3篇
  免费   634篇
  国内免费   57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83篇
地球物理   1552篇
地质学   1113篇
海洋学   608篇
天文学   582篇
综合类   323篇
自然地理   46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张家口万全断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全断裂是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西边的一条第四纪控盆断裂,构造上位于山西断陷带与燕山断隆交汇部位,地貌上为低山丘陵与山前冲洪积平原分界,地质上为中生代地层与新生代地层分界。断裂走向NE,倾向SE,分为南、北2段。其东北端与张家口断裂相交,西南端与洗马林断裂相汇,共同控制着万全盆地的发展演化。本文从断裂附近地形地貌宏观显示、隐伏段地球物理探测及地质地貌调查等多方面,对该断裂的特征进行分析,最终给出万全断裂的构造特征及具体空间展布形态,填补了该条断裂的研究空白,为开展大城市活断层探测与研究,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和抗震设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02.
803.
芦山地震前康定地温变化现象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近年来,中国大陆强震主要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周边,该地块成为近期中国大陆强震主体地区.在一些关键构造部位,开展地壳活动信息监测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作者所在研究组专门研发了适于野外观测的无线地温遥测设备,在鲜水河断裂带建立了无线地温遥测台网.在2013年4月20日的芦山地震前后,观测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从2013年1月31日开始,康定地温出现持续变化,并与台站周围小震活动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根据温度与力之间的关系,基岩温度突变的内在本质是应力调整.从构造角度看,龙门山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同属于巴颜喀拉地块的不同边界,康定测点与芦山地震之间存在关联性,上述温度变化可能与芦山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804.
利用1970年以来积累的仪器记录地震目录资料,基于G-R关系的应变积累释放模型,研究了鄂尔多斯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分期特征及其所处的应变状态。结果表明,块体周缘的应变积累释放具有明显的两阶段分期特征,其周缘整体的应变释放和积累的分界线大致在公元2000年左右。块体周缘以及块体北缘、东缘、西缘目前均处于应变积累状态,应变积累时间均超过10年,未来将进入应变释放阶段,应变释放强度最大的为块体北缘、其次是块体的东缘和西缘;释放的应变量分别相当于6.5级和6.0级左右地震强度。南缘仍处于应变积累释放的起伏阶段。  相似文献   
805.
应用蒋海昆等改进后的"区域-时间-长度算法"研究了甘肃及邻近地区的中强震地震活动前兆特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地震预测回溯性检验中效果较好,可作为检测本区的地震活动性异常的一种手段。36次Ms≥5.0中强以上地震震例中,检测出RTL值异常的地震达24次,占研究总数的66.7%,出现异常的时间距离主震的时间间隔集中在10~37个月。  相似文献   
806.
基于Matlab的断裂带温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tlab开发出地下流体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甘肃西秦岭北缘的武山、街子和清水温泉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分析了温泉水水质类型、补给来源、水-岩平衡状态以及循环深度,并讨论了温泉水深循环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温泉水均为大气降水成因,其水化特征受围岩的控制作用;清水温泉水的成熟度没有武山和街子温泉水高.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浅的武山温泉和街子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HCO3·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频繁;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深的清水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807.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打破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自2003年以来近十年的6级平静,该地震的意义及该区未来震情发展受到了地震学家的关注.本文运用Morlet小波变换分析了1875-2013年青藏高原东北缘MS≥6.0强震活动的周期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强震存在2~3年、8~10年、25~30年等尺度的显著周期;1977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强震活动频度虽然正常但活动强度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阶段.在讨论了岷县漳县6.6级地震的发震背景基础上,认为该地震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活动长时间较弱的背景下发生,可能是该区强震活动强弱的一个拐点,未来该区强震活动的频度与强度有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该区震情跟踪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8.
如何从卫星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提取出可靠的、能够验证的、与构造活动有关的热信息,是利用热红外信息研究构造现今活动亟待完善的问题之一.从信息提取的角度看,地震前后所对应的物理变化最为强烈,同震热响应可能是利用热信息探索现今构造活动潜在的突破点.本文以MODIS/Terra和MODIS/Aqua两颗卫星的地表温度为基础,探索汶川地震同震热响应.首先,去除了由地形等静态因素和太阳年周期组成的稳定背景;其次,去除大气环流的影响,获得由本地因素产生的原地温度场.最后,在原地温度场中,发现了汶川地震的同震温度响应.经过检验,上述温度响应的空间展布形态与发震断层的活动方式产生的力学效应吻合.从应力变化与温度响应的关系看,本文相当于借助热信息获得了汶川地震同震拉张或卸载区的空间展布情况.  相似文献   
809.
Abstract

An index (Fs) for sediment transfer function is introduced, based on the sediment budget at the channel scal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wo-fold: to gain a deeper insight into how Fs is influenced by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and to provide some new knowledge for decision mak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China. Since 1960, the Fs of the Lanzhou to Toudaoguai reach of the Upper Yellow River shows a decreasing trend. At the drainage basin level, the decreased Fs can be explained by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air temperature, as well as by a number of variables describing human activity, such as reservoir regulation, water diversion, and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higher temperature reduces the transfer function, while the larger runoff coefficient increases it. At the channel level, the decreased Fs can be explained by a number of variables of flow and sediment input. Three countermeasures for restoration of the Fs are suggested.
Editor Z.W. Kundzewicz  相似文献   
810.
夏垫断裂带深部构造特征与第四纪活动性讨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利用重力、浅层地震和高密度电阻率法物探工作成果,由深及浅垂向上“接力拼接”的方式,结合钻探等手段,把夏垫断裂带分解为基岩断裂带和第四纪断裂带2个部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夏垫断裂带的基岩断裂带由主干断裂和次级断裂构成.其北段(马坊-西集一带)较窄,由2条主干断裂构成.其南段(西集-凤河营一带)较宽,由3条主干断裂构成.2)第四纪断裂带是基岩断裂带向上延伸的部分,是断裂带最新活动的直观表现,并受控于基岩断裂带.夏垫第四纪断裂带同样由主干和次级断裂构成,北段(马坊-西集一带)由2条主干断裂和分布于北端尾部次级断裂构成,与基岩断裂带一一对应关系较好.2条主干断裂产状差异较大,最新活动时间均为全新世.而南段(西集-凤河营一带)断裂分布不连续,很难分清主次断裂,同基岩断裂带的对应关系较差,推测为基岩断裂中夏垫断裂的活动.这些主、次级断裂产状均较为陡立,最新活动时间为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3)夏垫断裂带内上、下两盘全新世沉积底界垂向累积位错量为1.7 ~4.8m,晚、中、早更新世以来则分别为6 ~ 26m、26 ~ 167m和44 ~ 330m,其中最大累积位错量位于夏垫地区,向南、北逐渐减小.4)以张家湾断裂为界把夏垫断裂带划分为南、北2段.北段第四纪活动性强,中强震及微小地震时有发生,而南段第四纪活动性弱,仅发生微小地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