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59篇
  免费   637篇
  国内免费   57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83篇
地球物理   1551篇
地质学   1113篇
海洋学   608篇
天文学   582篇
综合类   323篇
自然地理   46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128篇
  2020年   12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179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81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85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68篇
  2006年   220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200篇
  2003年   187篇
  2002年   146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180篇
  1999年   152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18篇
  1996年   107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60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81.
河南濮卫环洼带断裂特征及其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濮卫环洼带地质构造复杂, 洼陷带的勘探程度还较低。在系统分析断裂特征及其活动性基础上, 探讨了断层在油气运聚中的作用。研究表明, 卫东-文东断裂系和濮城-陈营断裂系各自分别由5条主控断层构成, 控制着该区的构造格局和油气运聚。卫东、文东、濮城南、濮31等断层活动时间长, 与成藏时间匹配较好, 是油气从深层向浅层运移的重要通道。断层和连通砂体构成了断层型、断-砂组合型油气输导体系。断层型输导体系沟通了烃源岩和储集层, 增强了油气垂向运移能力, 断-砂组合型油气输导体系以侧向输导为主, 断层主要起阻挡油气或调节油气运移层系和方向的作用, 导致在主断层附近形成构造-地层油气藏, 远离主断层的边部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82.
地倾斜连续观测是地壳形变观测研究中重要内容。汶川8.0级地震前,布设在四川德阳金河测点的新型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观测到了明显的地形变异常现象。分析其观测结果可知,汶川8.0级地震前约半月时间内德阳金河测点的地倾斜运动速度较过去的平均运动水平提高了数十倍,且震前地表快速倾斜的方向在N25°W左右。除此之外,德阳金河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测点还观测到较为完整的,对应于可以反映地表应力集中、释放过程的震前地表破裂过程。上述现象为今后研究强震孕育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介绍与分析了布设在龙门山断裂带附近的其它类型地倾斜仪在震前的观测结果。事实证明,BSQ型数字垂直摆倾斜仪在强震前的浅表过程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今后的地震前兆台网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883.
文中利用陕西数字地震遥测台网14个遥测子台记录的远震波形资料,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由H-Kappa叠加方法反演得到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地震构造文献,对陕西地区的地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陕西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地质构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陕西地区的地壳总体趋势是东薄西厚,陕西南部和北部地区地壳较厚(≥40km),位于陕西中部的渭河盆地地壳较薄(34~40km);14个台站中,渭河盆地东部与山西交界的华阴台下方地壳厚度最薄(34km),而盆地西北端的陇县台位于六盘山余脉上,地壳厚度最厚(48km)。2)陕西地区泊松比值总体变化不大(0.24~0.29),可能表明这一地区的岩石组成以中度组分为主;以渭河盆地为界,向北靠近地台一侧泊松比值相对较高,向南靠近秦岭山脉一侧则比值相对较低。3)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渭河盆地处于几个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属于强地震的多发区;陕西南部地区的地震活动相对较弱,主要发生在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受陕南几条主要断裂控制;陕西北部地区地质构造相对稳定,地震活动最弱。泊松比反映了地球内部的物质构成,分析认为其与地震活动存在一  相似文献   
884.
Uranium isotopes were measured in waters and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s (SPM) of the main channel of Yellow River, China that were sampled during four field trips between August 2005 and July 2006.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U (2.04–7.83 μg/l) and the activity ratio of 234U/238U (1.36–1.67) are much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U concentrations and activity ratios of global major rivers. Mass balance calculations using the results of simulated experiments and measurement data show that the sec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between Lanzhou and Sanmenxia has its dissolved U derived from two sources: suspended sediments (68%) and groundwater/runoff from loess deposits (32%). Both sources are related to the heavy erosion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相似文献   
885.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rthquakes in the Ordos block are studied by using historical earthquake data,instrument data of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around the Ordos block and the historical felt earthquake data,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ismicity in the Ordos block and seismicity around the Ordos block is discuss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Ordos block is a typical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 active region where many M_S≥5.0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have occurr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in the Ordos block is asymmetrical. The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s shows a periodic characteristic and the activity of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eastern Ordos block is higher than in the northwest Ordos block. The M_S≥5.0 moderate size earthquakes in the Ordos block are controlled by the M_S≥6.0 earthquake around the Ordos block.  相似文献   
886.
On 28 December 2002, new vents opened on the flanks of Stromboli, just below the summit craters, interrupting the persistent activity of the volcano with a 7-month-long effusive eruption. We here report on the plagioclase size distribution (PlgSD) in lava samples collected following the chronology of the 2002–2003 eruption. Data reveal a linear PlgSD similar to that found in samples of normal Stromboli activity, indicating that the switch from Strombolian explosive to effusive activity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texture. Nevertheless, the crystal size distribution slopes and intercepts exhibit slight sinusoidal temporal variations that are here ascribed to a magma supply mechanism able to induce “resonance” in the crystal size distribution, with an amplitude that depends on the supply rate.  相似文献   
887.
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小震频度异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建刚  周龙泉  杨立明  代炜 《地震》2009,29(3):19-26
1980年以来青藏块体东北缘共发生26次MS5.0以上地震,其中22次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对独立。 通过系统研究这22次中强地震前其邻区小震活动的增强现象,发现有17次中强地震前存在比较明显的小震增强现象。 虽然小震增强现象在多数中强地震前存在,但是利用小震活动的增强对未来中强地震的预测比较困难。 文中结合青藏块体东北缘小震活动的特点,尝试提出根据小震活动空间格局是否改变统计小震频度的方法,并且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结果表明: 利用新方法统计小震的频度更能突出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并且中强地震前的小震频度异常幅度受空间范围大小的影响不大,能够有效的提取青藏块体东北缘中强地震前的中短期异常指标。  相似文献   
888.
王琼  王海涛 《地震》2009,29(2):88-97
该文基于1950年以来新疆周边强震与境内中强地震活动的统计分析结果, 解算了1976—2007年新疆周边强震活跃、 境内相对平静时段, 周边3组强震产生的库仑应力变化, 并结合其后3年新疆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特征, 分析探讨了周边强震活动对境内地震活动的影响作用。 结果表明, 新疆周边这3组强震活动对新疆境内具有一定程度的减震作用。  相似文献   
889.
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刚  马宏生  李志雄  张国民 《地震》2009,29(4):98-106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时空特征, 以中国大陆1901年以来7级及其以上强震年频次为样本, 采用最优分割将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状态分为三种时段: 少发段、 平均段和频发段。 中国大陆强震时间活动呈现非稳态现象, 强震频发段间存在短期的地震平静, 由强震平均段到频发段过渡期间同样存在强震少发段, 而少发段也有7级以上强震发生。 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 研究不同强震丛发时段前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点以及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 研究结果表明, 1901年以来中国大陆强震活动总体来讲, 1955年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特征: 1955年之前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中国西部及周边大三角地区的三条边界; 1955年之后强震活动主体区域为华北地区、 巴颜喀拉地块区及南北地震带南段地区。 不同相邻强震丛发时段的主体活动地区有一定的交替性, 少发时段或增多时段的强震往往是上一个丛发时段的主体区内强震活动的延续, 或者发生在下一个强震主体活动区内或周边地区。  相似文献   
890.
对汶川地震前后山西断陷带及邻区的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了2007-2008年的运动速率。此外,又以2003~2007年的运动速率为参照获得了汶川地震之后的偏离位移场,结果表明:1)运动似乎显得杂乱无章,观测误差也相对较大,这可能与观测时间段分别包含了地震前后有关;尽管如此,其运动分布仍有其特征,较明湿的为该带北段有向南的运动趋势,该段南部有向北的运动趋势,它们大致交汇于太原以南地区;2)震后的偏离位移场显现,汶川地震对山西断陷带有一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陷带的南部,这种影响以该段向北位移为主,量级为数毫米;而北段向西的偏移可能反映了来自于东侧的应力有所加强。总之,从危险性的角度来看,当前需密切关注的地域可能是该带的北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