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0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85篇
大气科学   148篇
地球物理   208篇
地质学   430篇
海洋学   141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8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88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04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71.
中国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下水资源发生了显著变化,全面摸清地下水资源演变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是治理和管理地下水资源的基础。基于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中国水资源公报等资料,对中国60余年来地下水资源的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总体稳定,但区域演变趋势差异明显,海河区、辽河区、黄河区呈明显衰减态势;地下水补给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由自然补给演变为自然与人工补给并存的模式;地下水排泄结构发生巨大变异,由天然排泄逐渐演变为以人工排泄为主。海河区、松花江区、黄河区、西北诸河区等区域地下水补给排泄关系严重失衡,超采问题突出;降水变化、下垫面条件改变、人类活动干扰是地下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2.
详细介绍了8 Ma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地球上主要发生过3次冷气候事件:第一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7 Ma,一股强烈的干冷气流刮过欧洲大陆,穿越赤道地区直达非洲大陆,使得原始森林开始萎缩,面积的缩小导致古猿与人类发生演化分异;第二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4.2 Ma,那时干冷气候持续发展,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进一步萎缩,并逐渐演化为稀树草原,出现了南方猿人和傍人;第三次冷气候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2.3 Ma,全球气候变化波动较大,冷-暖气候交替发育,地球上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属),并逐渐演化成现代人。根据目前的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与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演化历史大致可分为7个时期:撒海尔猿人—原初猿人时期、地居猿人时期、南方猿人—傍人时期、能人—鲁道夫人时期、匠人—直立人时期、先驱人—海德堡人时期和智人时期。  相似文献   
73.
关键元素与生命健康:中国耕地缺硒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上的生命和非生命都是由自然界已发现的92种化学元素组成的,通过全国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人体血液元素含量对比研究,发现血液中40~50种化学元素平均值与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分布高度一致,表明这些关键元素与生命息息相关。近年大家持续关注的硒(Se)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乏会产生健康风险,但摄入过量也会导致中毒,因此被称为健康窗口元素。过去研究认为,中国耕地缺硒是造成健康危害的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对全国3 382个网格化点位土壤采样,获得Se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空间分布数据,发现中国贫硒国土面积,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0.1 mg/kg)和中国规范(0.125 mg/kg)计算,分别占21.1%和31.6%;适宜区(0.125~0.40 mg/kg)面积大约555万km2,占国土面积约57.1%;富硒区(>0.40 mg/kg)面积达110万km2,占国土面积约11.2%。贫硒国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内蒙古局部地区,而中国9大平原的粮食主产区耕地总体上不缺硒,其中珠江三角洲平原、广西平原、成都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富硒区(>0.40 mg/kg),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三江平原、关中平原是硒边缘区-适量区(0.125~0.40 mg/kg),只有河套平原是缺硒区(<0.125 mg/kg)。根据覆盖全国的网格化土壤采样分析结果,发现低硒带呈不连续的片状分布于内蒙古东部至青藏高原一带,与传统认为“低硒带分布于东北三省至西南云贵高原”不完全一致。硒的空间分布模式主要受地质背景、岩石类型、土壤类型和自然地理景观控制。  相似文献   
74.
利用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SWCWARMS,结合全国汛期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29—30日的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同化试验模拟的降雨与实况更为接近,并成功模拟出四川东部的强降雨中心,对于西南涡的模拟,同化试验西南涡出现时间更早,强度更强。并且,通过两组试验初值差异对比发现,同化试验初值在四川盆地对流层中低层表现出更强的低压,更强的涡度以及更强的旋转风扰动,四川盆地西部边坡也存在更强的上升气流,这都有利于西南涡的发生、发展。另外,同化汛期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对强降雨中心单站的预报改进也较明显。因此,加强汛期加密气象观测,有利于揭示西南涡的发生、发展及其降雨天气影响,也有助于提升数值预报业务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5.
76.
Extreme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events, sometimes of considerable continental extent, are being proposed as major contributors to ancestral human behaviour, particularly migration, in Africa. Most recently, a catastrophic drought in the Afro‐Asian monsoon region has been proposed for 16 000–17 000 years ago, driven by global impacts of the Heinrich event 1 (H1), with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for Palaeolithic cultures. We provide a new analysis of the assertion and find, on examination of a wide set of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s, that the scale and extent of the proposed drought is not supported. While some parts of the African tropics, close to the equator, do appear dry at this time, data for the tropics as a whole suggest markedly variable terrestrial conditions, with some environmental systems experiencing very positive hydrological excursions during H1. We contend that in the quest for evidence of climate drivers of ancestral human behaviour, the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mplex climatic conditions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itself.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7.
不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汪一鸣 《地理学报》1993,48(6):497-504
本文在论述区域发展一般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发达地区的特殊性、不发达地区经济起飞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肯定了国家干预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的作用,提出了不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目标选择及综合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78.
人机联作模拟反演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已知的地质地球物理信息,充分发挥人的智能作用,提高地质解释效果。本文利用二度、二度半多边型重磁模型,在IBM微机上初步实现了重磁人机联作解释系统。  相似文献   
79.
中国人类生物气候区划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苏平  张文 《气象》1994,20(5):10-15
为研究气温,湿度,风速和太阳辐射对人体冷热感的综合影响,利用有效温度和风冷指数以及我国657个气象站30年的气候资料,做了中国人类生物气候区划。结果表明,我国冬季大致可分为27个生物气候区,夏季一般可分为20个生物气候区。区划结果对旅行,定居,城市建设,事行动等人类活动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0.
A field survey of the June 3, 1994 East Java earthquake tsunami was conducted within three weeks, and the distributions of the seismic intensities, tsunami heights, and human and house damages were surveyed. The seismic intensities on the south coasts of Java and Bali Islands were small for an earthquake with magnitudeM 7.6. The earthquake caused no land damage. About 40 minutes after the main shock, a huge tsunami attacked the coasts, several villages in East Java Province were damaged severely, and 223 persons perished. At Pancer Village about 70 percent of the houses were swept away and 121 persons were killed by the tsunam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sunami heights and distances from the source shows that the Hatori's tsunami magnitude wasm=3, which seems to be larger for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But we should not consider this an extraordinary event because it was pointed out byHatori (1994) that the magnitudes of tsunamis in the Indonesia-Philippine region generally exceed 1–2 grade larger than those of other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