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4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沙坡头固定沙丘结皮层的微生物区系动态   总被引:22,自引:7,他引:15  
对中科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的人工植被固定沙丘、红卫自然植被固定沙丘的结皮层和流动沙丘表层(0~ 05cm)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①好气性细菌数量影响着微生物总数量的变化趋势;②微生物总数量分布依次排列为:自然植被固定沙丘>1956年栽植区>1964年栽植区>自然半固定沙丘>1982年栽植区>流动沙丘;③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与结皮层的形成、植物覆盖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因子有密切的关系;④结皮层中的微生物类群数量与流动沙丘的固定程度呈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52.
孙旭  何晓云  杨柳燕 《湖泊科学》2018,30(4):1019-1026
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泥水界面氮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是一个潜在的N_2O排放源,但其在富营养化湖泊中N_2O排放机制还不清楚.通过室内微宇宙实验,采用气相色谱和现代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研究蓝藻存在时底栖动物摇蚊幼虫排放N_2O特征及其内在生物学机制.结果显示底栖动物羽摇蚊幼虫(Chironomus plumosus)肠道是N_2O排放的主要场所,约占活体释放通量的77%.蓝藻存在时羽摇蚊幼虫的N_2O排放通量减少60%左右,肠道内细菌多样性明显下降,肠道中β-变形菌相对丰度增加21%,δ-变形菌相对丰度减少62%,从而改变肠道内细菌群落结构;同时肠道内nir S基因多样性显著增加,出现较多的nir S型反硝化菌的表型,硝酸盐的还原作用得到增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富营养化湖泊底栖动物摇蚊幼虫的环境效应,丰富湖泊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新过程.  相似文献   
53.
孙淑芬 《地球学报》1999,20(1):105-109
本文研究的微古植物均发现于湖北省郧西县三官洞乡卡子陈家庄奥陶纪地层剖面,共500余粒,计18属34种,其中Pireaapertura为新种。其微古植物的组合特征与沉积环境有密切关系,在水田河组,由于光线充足、盐度正常、水能较高、营养物质丰富,单细胞浮游藻类大量繁衍,以个体较大,表面纹饰较复杂的分子为主,并伴有腹足类及海百合茎的出现。吊床沟组,由于气温干燥,盐度高,微古植物仅适应那些结构简单,个体小,膜壳厚而坚密的种类才能繁衍。本区微古植物特征表明与波罗的海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4.
作为高附加值水产养殖物种,仿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的病害和病原微生物研究受到人们关注,但对其共生菌群组成、地域性差异及与水体环境间交流等方面的研究仍十分有限。本研究收集了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共786例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的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数据,比较细菌群落组成以探寻仿刺参肠道微生物与环境和地域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尽管仿刺参肠道、水体和沉积物中各细菌组分的比例不同,但共有菌属甚多,表明仿刺参可以从外界环境大量获取微生物。与水体和沉积物的样本类型相比,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最低且所含菌属的种类最少,进一步提示仿刺参肠道对外界来源的微生物进行了富集和筛选,其中变形细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和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的富集尤为明显。中国、日本和韩国来源的仿刺参肠道微生物Alph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主坐标分析将它们聚为不同的簇,且各自拥有独特的细菌门类。比较中国渤海和黄海两个海区的仿刺参肠道菌群获得了相似的结果,体现出广泛的地域性差异。基于细菌分类的功能预测发现三个国家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均具有发酵、化能异养和需氧化能异养功能,表明共生菌群在功能上存在共性,并可能对宿主生理产生相同的作用。本研究揭示了仿刺参肠道微生物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并且与水体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仿刺参共生微生物及其与宿主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并可能在自然循环过程和渔业资源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5.
为研究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In-pond Raceway,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翘嘴鲌(♀)×三角鲂(♂))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以传统池塘养殖作为对照组,采用16SrRNA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了IPR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环境水体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IPR模式下太湖鲂鲌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门分类水平,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成为绝对优势菌,所占丰度为92.47%;对照组的优势菌由梭杆菌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组成,三者所占的丰度分别为34.45%、33.30%和21.30%。在养殖水环境中,两种养殖模式的微生物群落数均大于肠道样本,且二者优势菌不同;IPR水环境的优势菌为蓝细菌(Cyanobacteria,36.53%),其次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4.67%);对照组水体中的优势菌为放线菌门和变形菌门,分别占细菌总数的38.99%和28.15%。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群落Shannon多样性指数、Chao1指数高于肠道样本,IPR养殖对象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最低。本研究结果揭示,池塘内循环流水高密度养殖模式下,太湖鲂鲌的肠道微生物结构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应注意该模式下养殖对象的肠道健康,加强养殖管理。  相似文献   
56.
氧化应激是饲料组胺胁迫对鱼体产生危害的主要途径之一。研究具有强抗氧化能力的虾青素对美洲鳗鲡幼鱼饲料组胺胁迫的缓解效果, 对降低鱼类饲料源胁迫具有重要意义。将400尾初始体重为(25.01±0.17) g/尾的试验鱼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 即对照组、H组、H+Ast4组和H+Ast8组, 分别饲喂基础饲料、高组胺饲料(662 mg/kg)及在高组胺饲料中添加4 mg/kg、8 mg/kg虾青素的试验饲料。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相比, H组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性能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显著降低(P<0.05),肠道自由基水平显著升高(P<0.05),肠道有害菌群丰度升高; H+Ast组美洲鳗鲡幼鱼的生长性能、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显著高于H组(P<0.05),肠道自由基水平显著低于H组(P<0.05), 上述指标H+Ast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H+Ast组肠道有益菌群丰度高于H组和对照组。可见, 添加4 mg/kg虾青素即可缓解饲料组胺胁迫导致的美洲鳗鲡幼鱼生长抑制, 提高血清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降低肠道自由基水平, 有益调节肠道菌群。添加8 mg/kg虾青素对美洲鳗鲡幼鱼上述指标无进一步的改善效果。研究结果可为虾青素缓解美洲鳗鲡饲料组胺胁迫及其在饲料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虾类消化道菌群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虾类消化道内生活着大量的细菌,它们成为虾体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机体的生长与健康。文章综述虾类消化道菌群的来源、组成以及作用。这些细菌主要来源于水体和食物中,常见的优势菌主要有发光杆菌属、弧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等。消化道菌群既可以为宿主提供营养、辅助消化,又能够拮抗病原、影响宿主的健康。它们的组成与变化既与虾类自身的种类、发育时期以及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也受到包括水环境的盐度、温度、氧气浓度、饵料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王静  臧帆  秦松 《海洋科学》2023,47(12):93-101
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中国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 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目前, 缺乏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有效方法。螺旋藻藻蓝蛋白(phycocyanin, PC)是一种天然蛋白质, 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本文研究了PC对大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利用酒精诱导酒精性肝损伤模型, 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 分别为对照组, 模型组, 阳性对照组, 藻蓝蛋白组, 灌胃PC干预之后, 通过肝脏切片的Masson和HE染色的病理分析判断肝损伤的程度, 之后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结构。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发生了紊乱, 显著降低了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aceae)的丰度, 该菌种可以减少肝脏炎症和肝酶, 口服PC后Bifidobacteriaceae的丰度显著增加。此外, 酒精诱导后, 乳酸杆菌(Lactobacillaceae)的丰度略微增加, 促进酒精代谢。藻蓝蛋白能够通过改变酒精性肝损伤大鼠的肠道菌群构成, 从而起到缓解酒精诱导的肝损伤的效果。  相似文献   
59.
九龙江口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研究了九龙江口的秋茄(Kandelia candel)林和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林两个红树林群落及其相应对照光滩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及抗菌活性.对微生物类群的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红树林区土壤细菌中,芽孢杆菌(Bacillus)是最占优势的属;放线菌以小单胞菌属(Micromonospora)最具优势;其次是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从秋茄林到白骨壤林,由于潮位降低,小单胞菌比例增加,而链霉菌比例下降;丝状真菌以半知菌占绝对优势,木霉(Trichoderma)、曲霉(Aspergillus)和青霉(Penicillum)是最常见的属;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微生物的类群减少,但芽孢杆菌和小单胞菌的相对比例增加;红树林土壤微生物类群比对照光滩丰富,缘于林内土壤营养与微生物的栖息条件比光滩优越.对抗菌活性研究表明:土壤真菌的抗菌活性低,抗菌谱窄;放线菌的抗菌活性高,抗菌谱宽,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多为小单胞菌,小单胞菌是一类值得重视的放线菌.  相似文献   
60.
用对虾饲料培养基从健康凡纳滨对虾肠道分离出500株黏附细菌,以产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能力为指标,筛选出产该3种消化酶的细菌90株,占总菌株的18%.对其中生长较快的69株进行16S rDNA 基因测序,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显示,69株菌分别属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嗜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莫拉氏菌属(Moraxella)等,其中数量最多是芽胞杆菌属,占鉴定细菌总数的53.62%,数量最少是气单胞菌属和嗜盐单胞菌属,均占鉴定细菌总数的2.90%.表明对虾肠道黏附菌群中具有较多能分泌多种消化酶的细菌,可进一步开发为促进对虾消化功能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