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15篇
  免费   803篇
  国内免费   267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733篇
地质学   5948篇
海洋学   137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27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332篇
  2016年   334篇
  2015年   342篇
  2014年   378篇
  2013年   439篇
  2012年   446篇
  2011年   327篇
  2010年   323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27篇
  2007年   342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135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原油的饱和烃、芳烃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原油同位素类型和单体烃同位素特征进行研究 ,发现整个东部凹陷原油及其组分的碳同位素值偏重 ,指示其源岩有机质中藻类和低等水生生物的贡献较少 ;饱和烃—芳烃的碳同位素值关系揭示东部凹陷大部分原油样品与沙河街组沙三段烃源岩的特征相近 ,而南部和北部地区少数样品表现出负的碳同位素异常 ,与该区中生界源岩样品的接近 ,推测原油中可能混入了中生界来源的油气。南部地区各样品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和单体烃的碳同位素曲线均相似 ,揭示了两者具相同的油气来源。北部地区各原油样品的单体烃的碳同位素类型曲线间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 ,但茨榆坨地区的原油样品的碳同位素值比牛居地区的系统偏轻 ,可能是成熟度相对较低引起的 ,表明茨榆坨地区原油具有早期成藏的特征。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是研究油气来源和成藏特征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2.
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赖旭龙  杨洪 《第四纪研究》2003,23(5):457-470
从第四纪化石和沉积物中获得的古代生物分子为第四纪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和独特的有关古代生物、遗传和古环境信息的定量和高分辨率的数据.过去10多年的研究证实来自第四纪材料中的各种古代生物分子的分离、鉴定和应用的能力在不断增加.文章总结了古代生物分子在第四纪研究中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不同类型的古代生物分子在地质体中的保存和降解;2)古DNA和古蛋白序列中的生物遗传学信息;3)单体分子同位素与第四纪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4)建于古代生物分子水平上的第四纪年代学.作者预见对第四纪地层中的原位和分散保存的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将在广度上以多分子综合研究而深度上与单体分子同位素技术相结合,为第四纪科学家们提供大量解决地质学和演化生物学问题的高精度数据.随着地球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人们对古代生物分子的降解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理解,对古代生物分子的研究无疑将进一步促进和推动第四纪科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3.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学军  郭涛  王庆飞 《地学前缘》2003,10(2):411-414
介绍含Th U Pb矿物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并利用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在研究岩石形成年龄、构造热事件年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简要评价该方法的优、缺点 ,并指出它的应用前景 ,认为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将有可能在深源岩石包体年龄研究、含放射性元素矿床形成年代研究等方面大有作为 ,并使地质年代学研究更加精细化 ,有助于深入探讨复杂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114.
Merapi Volcano (Central Java, Indonesia) has been frequently active during Middle to Late Holocene time producing basalts and basaltic andesites of medium-K composition in earlier stages of activity and high-K magmas from 1900 14C yr BP to the present. Radiocarbon dating of pyroclastic deposits indicates an almost continuous activity with periods of high eruption rates alternating with shorter time spans of distinctly reduced eruptive frequency since the first appearance of high-K volcanic rocks. Geochemical data of 28 well-dated, prehistoric pyroclastic flows of the Merapi high-K series indicate systematic cyclic variations. These medium-term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result from a complex interplay of several magmatic processes, which ultimately control the periodicity and frequency of eruptions at Merapi. Low eruption rates and the absence of new influxes of primitive magma from depth allow the generation of basaltic andesite magma (56–57 wt% SiO2) in a small-volume magma reservoir through fractional crystallisation from parental mafic magma (52–53 wt% SiO2) in periods of low eruptive frequency. Magmas of intermediate composition erupted during these stages provide evidence for periodic withdrawal of magma from a steadily fractionating magma chamber. Subsequent periods are characterised by high eruption rates that coincide with shifts of whole-rock compositions from basaltic andesite to basalt. This compositional variation is interpreted to originate from influxes of primitive magma into a continuously active magma chamber, triggering the eruption of evolved magma after periods of low eruptive frequency. Batches of primitive magma eventually mix with residual magma in the magmatic reservoir to decrease whole-rock SiO2 contents. Supply of primitive magma at Merapi appears to be sufficiently frequent that andesites or more differentiated rock types were not generated during the past 2000 years of activity. Cyclic variations also occurred during the recent eruptive period since AD 1883. The most recent eruptive episode of Merapi is characterised by essentially uniform magma compositions that may imply the existence of a continuously active magma reservoir, maintained in a quasi-steady state by magma recharge. The whole-rock compositions at the upper limit of the total SiO2 range of the Merapi suite could also indicate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period of high eruption rates and shifts towards more mafic compositions.  相似文献   
115.
简平  刘敦一  孙晓猛 《地质学报》2003,77(2):217-228
本文应用SHRIMP方法精确测定了金沙江蛇绿岩带中蛇绿岩的辉长岩和斜长岩、呈脉状产于辉长岩和变质橄橄岩中的斜长花岗岩、以及呈岩株状侵入蛇绿岩中的花岗闪长岩的锆石U-Pb年龄,提供了古特提斯洋壳演化的年代学制约。滇西之用层状角闪辉长岩的年龄为328±8Ma,书松斜长岩为329±7Ma,白马雪山辉长岩为282~285Ma,它们可能反映了海底扩张不同阶段的时代。研究还表明,在这些辉长岩和斜长岩中,部分锆石记录了375~352Ma的略老的年龄,暗示蛇绿岩浆活动可能始于晚泥盆世。在金沙江蛇绿岩中,滇西娘九丁斜长花岗岩和川西雪堆斜长花岗岩,具有高硅低钾的成分特征。但是,这些岩石的REE总量高,LREE富集;Sr初始值高,达0.7058~0.7070;在其锆石组成中,存在继承锆石。这些证据表明斜长花岗岩中存在陆壳物质的混染,可能与洋壳俯冲消减有关。娘九丁斜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5±6Ma,雪堆斜长花岗岩为300±5Ma,记录了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事件。滇西吉义独花岗闪长岩,呈岩株状侵入蛇绿岩中,年龄为263±6Ma,限定了蛇绿混杂岩的年代上限。  相似文献   
116.
鲁东官山榴辉岩呈透镜状包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中,榴辉岩的片麻理与主岩片麻理总体呈交切关系,局部可见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呈细小岩枝状脉贯入榴辉岩中。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锆石U-Pb法下交点年龄为231±25 Ma,上交点年龄为818±66 Ma。发现了闪长玢岩脉斜切式侵入榴辉岩及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的接触关系,且闪长玢岩脉中有榴辉岩捕虏体,这种现象指示:闪长玢岩侵位时榴辉岩已折返至地壳较浅部位。研究表明,榴辉岩与变质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共同经历了新元古代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但变质作用发生时含霓石碱性花岗岩可能处于熔融状态,榴辉岩是其中的固相包体。  相似文献   
117.
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14C实验室作为中国唯一的代表参加了第四届放射性碳测年国际比对活动(FIRI),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初步分析了本届比对活动的测年结果,得出如下结论:不同的^14C测年方法对测年结果无明显的影响,不同现代碳标准的选择对大部分样品的测年结果有较明显的影响,而采用不同的本底物质仅对老年龄样品的定年有显著影响;加速器质诺测年法在各种^14C测年方法中最准确、精度最高,正逐渐成为国际^14C测年方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8.
冀北地区金矿床He、Ar、Pb同位素组成及其成矿物质来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成矿物质来源一直是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实践的焦点问题。选择了冀北地区3个幔枝构造金矿集中区11个金矿床黄铁矿及部分围岩进行了He、Ar同位素测定。研究表明,冀北地区主要金矿的3He/4He的值域为(0.93~7.30)×10-6,平均3.55×10-6;R/Ra=0.66~4.93,平均2.53;40Ar/36Ar=426~2073,40Ar平均为8.20×10-7cm3/g,4He/40Ar平均为2.17。矿区外围片麻岩和花岗岩的3He/4He值仅为(0.001~0.55)×10-6,反映来源上有明显差别。3He和4He在He同位素浓度图上落于地幔区附近。64个Pb同位素数据表现为矿质以幔源为主,确有部分壳源物质加入。研究认为,本区成矿物质应源于地球深部,随地幔柱多级演化,深部成矿流体由地球深部迁移到浅部,期间不可避免地存在壳幔流体的混合作用,故其值域往往界于地幔和地壳之间。  相似文献   
119.
西昆仑北缘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西昆仑北缘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中,笔者等识别出大量不同时代的片麻状花岗岩,其中包括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获得最新的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的单颗粒锆石SHRIMP年龄为815±57Ma,片麻状花岗岩的岩石学特征反映它们形成于裂解构造背景,结合对区域上新元古代地层及中元古代末期构造事件的研究,笔者认为新元古代片麻状花岗岩反映了古塔里木板块作为Rodinia超大陆一员发生裂解的时间,这对研究古塔里木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及中国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对念青唐古拉山冰碛地层划分及冰碛物同位素测年,发现最早一期冰碛物形成于0.7~0.6MaBP,指示自中更新世以来念青唐古拉山脉开始隆升,主峰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冰川剥蚀作用,形成了大面积分布的冰碛高平台;0.2~0.14MaBP念青唐古拉山又快速隆升,并堆积了刚刚伸出各大沟谷口的高侧碛;0.07~0.03MaBP念青唐古拉山再次小规模隆起,形成各大沟谷内的侧碛和终碛垄;0.01Ma BP还有小规模冰川活动。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地区的冰川剥蚀作用反映出的山脉隆升过程,可较好地与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相对比,它应是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