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1篇
  免费   719篇
  国内免费   637篇
测绘学   577篇
大气科学   458篇
地球物理   1073篇
地质学   1214篇
海洋学   635篇
天文学   127篇
综合类   332篇
自然地理   30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83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0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06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97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1.
Hydrocyclones are widely used in the mining and chemical industries. 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in this study, to develop a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model, which is capable of predicting the flow patterns inside the hydrocyclone, including accurate prediction of flow split as well as the size of the air-core. The flow velocities and air-core diameters are predicted by DRSM (differential Reynolds stress model) and LES (large eddy simulations) models were compared to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predicted water splits and air-core diameter with LES and RSM turbulence models along with VOF (volume of fluid) model for the air phase, through the outlets for various inlet pressures were also analyzed. The LES turbulence model led to an improved turbulence field prediction and thereby to more accurate prediction of pressure and velocity fields. This improvement was distinctive for the axial profile of pressure, indicating that air-core development is principally a transport effect rather than a pressure effect.  相似文献   
92.
Ice and snow have often helped physicists understand the world. On the contrary it has taken them a very long time to understand the flow of the glaciers. Naturalists only began to take an interest in glacier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th century during the last phase of glacier advances. When the glacier flow from the upslope direction became obvious, it was then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how it flowed. It was only in 1840, the year of the Antarctica ice sheet discovery by Dumont d'Urville, that two books laid the basis for the future field of glaciology: one by Agassiz on the ice age and glaciers, the other one by canon Rendu on glacier theory.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ice flow theories, adopted by most of the leading scientists, were based on melting/refreezing processes. Even though the word ‘fluid’ was first used in 1773 to describe ice, more the 130 years would have to go by before the laws of fluid mechanics were applied to ice. Even now, the parameter of Glen's law, which is used by glaciologists to model ice deformation, can take a very wide range of values, so that no unique ice flow law has yet been defined. To cite this article: F. Rémy, L. Testut, C. R. Geoscience 338 (2006).  相似文献   
93.
94.
95.
96.
模糊理论在公路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边坡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边坡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其防护工作的程度。因此,如何有效、合理地判断边坡的稳定性对整个工程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极为重要。影响边坡稳定的因素众多,判断其稳定与否应考虑各因素的综合效果。论文运用模糊理论中的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对某高速公路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通过全面考虑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判因素集及单因素评判矩阵,运用专家评判法和判断矩阵法确定出各因素的权重。最后通过多层次模糊评判得到该边坡的稳定性评判结果。研究证明,该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评判中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7.
泥石流汇流槽可靠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汇流槽是泥石流治理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措施之一。文章基于汇流槽的倾倒破坏、滑移破坏及地基破坏模式,通过对汇流槽设计影响强烈的岩土参数、几何特征、荷载因素等敏感因子的求解方法及分布特征分析,从汇流槽的抗倾稳定、抗滑稳定和基底应力要求三方面建立极限状态方程。对于每个极限状态方程,在泰勒级数对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后,运用一次二阶矩的理论,先假定失效点P^*,求解出相应的均值和方差。然后根据可靠的定义,得到相应的可靠度指标,通过迭代法求解真正失效点的可靠度指标βi。最后根据3个状态方程相互独立的假定,得出整个结构的可靠度指标β。该方法在平川泥石流防治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这对于可靠度设计方法在泥石流防治工程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98.
粗差发现和定位能力与相关系数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粗差判断方程中的判断矩阵和两个统计检验量之间相关系数的函数式,论证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所确定的粗差不能定位的数学模型实际上是相等的。通过算例,不仅说明两种研究方法对观测量不能定位粗差的判断是一致的,而且使用判断矩阵研究观测量的粗差发现和定位能力会更加方便简单。  相似文献   
99.
大气污染物SOx输送方程的尺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中用量纲分析方法分析了控制大气污染物输送方程的动力学特性。提出了 6种反映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中各种动力、物理和化学过程相对重要性的动力学参数。并以硫氧化物为例进行了各参数量级大小分析 ,尤其对 3种起汇作用 (去除机理 )的机理 (化学转化、干沉降和湿清除 )在不同尺度大气污染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一般情况下 ,SO2 的气相化学作用小于干沉降和湿清除的作用 ;干沉降作用很依赖于模式最底层厚度的选取 ;在有降雨时湿清除作用一般较大。文中还对大气污染物SOx 输送方程各项特征量的量级作了分析对比 ,得出了控制不同尺度大气污染物输送过程的零级近似方程和一级近似方程 ,并指出了这些方程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0.
祁连山林区大气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截留作用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通过对连山寺大隆林区定位站1975-2000年的降水特征与森林对降水的再分配分析,建立了祁连山大隆林区降水与温度,降水与湿度,林冠截留的关系式。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3.5mm,年变幅在326.4-539.7mm;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70%;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年了量平均递增4.55%,林区温度和湿度均与降水有较好的拟合关系。青海云杉林与祁连圆柏林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平均截留率分别为37.5%,31.7%,灌木林的截留率平均高达66.5%。青海云杉林林冠层平均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当降雨量为18.67mm时,林冠截留量达到最大,为14.72mm;青海云杉树干径流量占降水量的0.51%,当降雨量超过12.0mm时,才开始产生树干径流。青海云杉林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量随降雨量级增加而增大,截留率则随降雨量减小而增大,枯枝落叶层所具有的截留降雨和调蓄降雨作用使祁连山林区基本不发生地表径流。分析结果表明,祁连山林区对水源涵养和水流出山的时间调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