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24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164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1.
以舟山本岛为研究单元,利用1995年,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采用生态学分析、空间统计学分析、城市扩张指数等方法来探究舟山本岛滩涂围垦活动和城市用地扩张的特点,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在1995—2015年的20 a间,滩涂围垦的面积不断扩大。(2)1995—2005年的滩涂资源利用以近陆域的海涂为主,2005—2015年逐渐向浅海发展。(3)1995—2015年间,城市用地面积前10 a增长强度为0.53,增长速度为3.01 km2/a,后10 a增长强度为1.46,增长速度为8.11 km2/a。(4)舟山本岛的城市发展重心在20 a间经历了一个自西向东移动而后向北跳跃的过程,各区域间协同发展,使舟山本岛经济整体性和城市功能合理性得到提升。(5)滩涂围垦形成的土地与城市用地扩张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且从研究数据来看两者之间发生自然演替需要时间,大约为8~10 a,人工干预可以大幅缩短这个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相似文献   
72.
江苏海岸带盐沼潮滩在小尺度下的沉积变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尺度范围内,潮滩沉积的研究一般都是基于几个站位或断面进行短时日的调查和监测来获取数据,或多或少地存在数据的连续性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本文在潮滩地貌典型的江苏平原海岸选取了约160 000 m2的盐沼潮滩作为研究对象,在多年的野外连续观测下,分析了人类围垦活动对盐沼潮滩沉积过程及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围垦活动(如堤坝建设等)对潮滩沉积和盐沼植被覆盖的变化有重要影响。围垦堤坝修建之前,研究区向陆一侧为盐沼植物(现为养殖池),向海一侧为光滩,岸线形态比较平直。在2006年围垦堤坝修建后,研究区变为“凹岸”型的人工岸线,沉积环境变得更有利于泥沙的淤积。根据2007-2012年对滩面高程的野外观测,在风暴潮的影响下,潮滩最大淤积率高达23 cm/a。盐沼植被在泥沙快速淤积的基础上不断发育生长,盐沼植物覆盖面积不断扩张。同时外部的沙嘴也在不断增长,潮汐风浪侵蚀携带沙嘴外部泥沙进入盐沼滩地,盐沼植物在泥沙的覆盖下,出现萎缩退化,覆盖面积减少,但是对潮滩上的泥沙而言还是不断堆积增厚。柱状样岩芯的粒度垂向剖面特征也记录了盐沼潮滩沉积环境的变化。小尺度下盐沼潮滩沉积表现出的阶段性变化规律,揭示出合理的围垦活动有利于堤坝前的潮滩淤积和盐沼植被的扩张。  相似文献   
73.
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趋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野外实地调研与遥感影像解译相结合的方式,研究1977-2014年(1977、1984、2000、2007与2014年)江苏中部滩涂湿地演化与围垦空间演变的规律。结果表明,1977-2014年江苏中部滨海湿地射阳河口以南岸线段总体以淤长为主,但是也存在侵蚀的岸线段,总体淤长/侵蚀速度在±20 m/yr左右,最高值出现在东台和如东洋口港附近。研究区湿地围垦的速度远高于岸线淤长的速度,基本维持在50 m/yr以上。1977-2014年江苏滨海湿地的生态关键区面积出现了快速的退化趋势,特别是盐生植被空间的快速萎缩,主要出现在射阳南部和大丰市。调查发现研究区传统的湿地围垦开发演变模式是光滩→盐生植被→养殖水面→耕地→建设用地。但是现在由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围垦演变路径和周期,有助于围垦经济效益的提高。江苏滨海湿地围垦后土地开发利用强度呈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江苏滨海湿地开发的热点空间在区域上主要集中于几个重要的港口及其腹地建制镇附近,但总体规模不大。  相似文献   
74.
利用2000年1月至2010年11年间云南地震台网有定位结果的19 737个中小地震和从公元前20年至2009年11月共567次破坏地震震中,探讨云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与构造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震震中密集分布地带是现今活动构造主要位置,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活动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75.
利用CAP 方法快速计算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是反应区域应力场的重要参数,充分利用数量众多的中小地震将有助于获得更高精度的区域应力场分布。本文以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下关虚拟测震台网为例,介绍了利用虚拟台网产出数据,采用CAP 方法计算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的流程,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计算云南地区2013 年2 月~ 2014 年2 月间MS≥3. 0 的64 次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①本文给出的方法为一种半自动处理方法,该方法可以在地震速报结果之后45 分钟之内给出震源机制解,分析认为影响震源机制解快速产出的主要因素是格林函数库的建立和编程实现标注P 波到时的全自动化;②云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以走滑为主,但在香格里拉和洱源地区有少量正断层地震存在,位于研究区域内中小地震P 轴主应力方向在川滇菱形块体南部以北北西-南南东为主,而在印支板块则主要以北北东-南南西为主。  相似文献   
76.
针对全国海域使用情况的监测需求,本文应用扩展的证据理论进行围填海区域检测,预设类别空间为{围填海,海水}。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扩展的证据理论不仅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出围填海区域,而且将浅海中的水下沙脊或小岛划分为不确定的未知类别。说明扩展的证据理论能够更好地完成围填海的检测,体现了扩展的证据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全海域的围填海监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扩展空间。  相似文献   
77.
李欣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科学》2014,34(6):681-686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的连片农垦区和第三大区际商品粮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这一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的选择和建设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该区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紧迫任务和现实课题。基于此,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来计算县级单位与农场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界定出各县级单位的腹地范围,明确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以各农垦分局为研究单元,研究各农垦分局的碎化程度;通过明确县级单位拥有农场腹地数目,确定各农垦分局的中心城市;结果发现建三江、虎林、富锦、友谊和密山等宜作为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提出通过壮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场县共建和深化对外合作等措施来推动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78.
谭俊涛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研究》2014,33(3):501-508
通过构建三江平原垦区基础设施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垦区基础设施评价函数和城镇化评价函数,分析了垦区的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发展现状。结果显示,垦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自2000年起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并且二者的协调性不断提高,最终围绕平衡状态上下波动。为检验垦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的影响,将研究区域划分为基础设施建设超前型和滞后型,并对两组样本的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垦区的基础设施对城镇化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基础设施超前型区域的推动效果更强。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的角度提出促进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9.
寸菊艳 《地震研究》2005,28(4):325-329
对云南保山滇14井1992—2004年水汞观测资料与其周围400km范围内发生的所有Ms≥95.0地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滇14井水汞存在短临异常,且异常特征清晰,异常幅度明显;所提取的短临预报指标对应地震效果较好,但对应范围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主要对应云南西部地区及缅甸弧型构造带中的中强地震。  相似文献   
80.
畹町断裂晚第四纪活动与水系构造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畹町断裂位于滇西中缅交界地带,蚌冬以西走向近EW,以东走向NE,倾向N和NW,全长170km。最新考察发现,沿断裂新活动的断层地貌明显,表现为清晰的断层三角面、平直的断层槽地、断层陡崖、线性山脊、多级跌水等。断裂对第四纪盆地有着明显的控制作用,畹町、曼海等盆地呈串珠状沿断裂展布。龙镇大桥等地第四纪断层及高家寨洪积扇位错等揭示出畹町断裂切错了晚更新世堆积层,被错堆积层热释光年龄为(17.60±1.49)ka~(38.24±3.25)kaBP,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有过明显活动。蚌冬一带怒江沿断裂展布,主河道被左旋位错了约9.5km并形成"发卡"型拐弯;公养河等6条河流及其支流均沿断裂发育,局部或整体河段受断裂控制明显,说明这些河段是在断裂新活动后沿断裂破碎带追踪侵蚀形成的。沿断裂多处可见水系同步左旋位错现象,如平子亭—公养河间有11条小溪同步左旋位错,中山—万马河一线有10余条水系表现出同步左旋位错。位错量可分为40~50m、90~100m、200~250m、300~400m和600~1100m5个量级;梳状水系发育。水系左旋位错、阶地及洪积扇等位错现象表明,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水平左旋走滑为主,滑动速率为1.7~2.2mm/a.。沿断裂曾发生多次中强地震,被认为是1976年龙陵7.3、7.4级地震的余震,但它们不是沿发震断层———龙陵-瑞丽断裂呈带状分布,而是集中于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间南北长55km、东西宽32km的广阔区域。因此,推断这些余震的发生是龙陵-瑞丽断裂与畹町断裂相继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