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01.
This study examined if riparian land use (forested vs agricultural) affects hydraulic transport in headwater streams located in an agriculturally fragmented watershed. We identified paired 50‐m reaches (one reach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and the other in forested land use) along three headwater streams in the Upper Sugar Creek Watershed in northeast Ohio, USA (40° 51′42″N, 81° 50′29″W). Using breakthrough curves obtained by Rhodamine WT slug injections and the one‐dimensional transport with inflow and storage model (OTIS), hydraulic transport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for each reach on six different occasions (n = 36). Relative transient storage (AS:A) was similar between both reach types (As: A = 0·3 ± 0·1 for both agricultural and forested reaches). Comparing values of Fmed200 to those in the literature indicates that the effect of transient storage was moderately high in the study streams in the Upper Sugar Creek Watershed. Examining travel times revealed that overall residence time (HRT) and residence time in transient storage (TSTO) were both longer in forested reaches (forested HRT = 19·1 ± 11·5 min and TSTO = 4·0 ± 3·8 min; agricultural HRT = 9·3 ± 5·3 min and TSTO = 1·7 ± 1·4 min). We concluded that the effect of transient storage on solute transport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forested and agricultural reaches but the forested reaches had a greater potential to retain solutes as a result of longer travel times.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2.
淮河流域6—7月涝年降水的10~30d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世茹  王黎娟  于波  庞玥 《气象科学》2014,34(6):629-637
利用198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和Lanczos滤波的方法,得到淮河流域6—7月涝年降水的10~30 d低频振荡特征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淮河流域6—7月涝年降水具有明显的10~30 d周期变化。(2)位于高、低空的低频(10~30 d)反气旋和气旋分别影响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进退,从而影响淮河流域的低频降水强度。(3)在850 h Pa上,南海上空的低频反气旋(气旋)和日本海地区的低频气旋(反气旋)使得淮河流域有(无)冷暖气流交汇,并随着低频反气旋和气旋向东北方向移动,造成淮河地区低频降水发展为活跃(中断)期。(4)在低频降水过程中,低频OLR负(正)值区域发展加强对应淮河流域降水过程加强(减弱),当负(正)值区到达淮河流域时,淮河流域降水到达极端活跃(中断)期。随后低频OLR负(正)值区向东移动,淮河流域低频降水过程向过渡期转变。  相似文献   
103.
杨秋明  李熠  钱玮  黄世成  谢志清 《气象》2011,37(11):1360-1364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主要的非平稳年际变化周期型。对1946—2000年的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2年周期分量和6年周期分量的年际变化型,而且准2年周期分量幅度较大,变化特征与高温日数观测数据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于传统方法,EEMD方法给出了高温日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各自分离的变化特征。另外,这两种时间变化模态的演变对应于同期夏季不同的全球200 hPa经向风波列型,前者主要作用区域在南亚经过南海、西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到日本海附近、北美中纬度地区和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而后者仅位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这两种独立变化时间模态的对应的遥相关空间分布型对于提高南京地区高温日数气候预报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从异年倍九法(或称异年倍九律)讨论了华北7级以上大震发生日期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今后在类似季节预测大震的发生日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利用1∶200 000地球化学数据,从整个成矿地球化学环境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开发、挖掘三十九种化学元素中每个元素以及元素组合所蕴含的矿化信息,为成矿远景区预测提供更加翔实的地球化学依据,是地球化学工作者的研究任务之一。MAPGIS功能强大,其地图库管理模块为多幅1∶200 000地球化学异常图的拼接提供了技术支持。这里论述了1∶200 000地球化学数据的特征和MAPGIS的地图库管理的功能,并记述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MAPGIS的地图库管理对多幅1∶200 000地球化学异常图的拼接,实现了对1∶200 000地球化学数据的另一种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6.
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网络的设立背景、研究目的及亚洲在其中的独特性;总结了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PAGES-Asia2k)集成研究的主要进展及中国的贡献,分析了当前在亚洲区域开展该项研究的主要问题及难点,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亚洲历史悠久,高分辨率的代用资料丰富,是开展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研究的理想区域,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已有进展表明:在过去1200年中,亚洲830-1220年相对温暖,1340-1880年明显寒冷,20世纪则快速增暖;但亚洲气候类型多、变化过程复杂、区域差异大。因此,发展气候序列重建的新技术方法,提高重建序列的时、空分辨率、空间覆盖度和重建结果的精度,建立亚洲过去2000年气候代用资料数据库,集成重建过去2000年区域温度变化序列及干湿变化空间型,进而开展区域气候变化驱动机制与气候变化影响及适应研究,是该计划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7.
以四川省阿坝县为例,采用伤残所致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指标,分别测算不同年龄组、性别和病情程度的大骨节病健康寿命损失,并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趋势拟合、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其在县域乡镇级尺度的时空集聚特征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阿坝县总YLD为1783.58人年,YLD率为31.25人年/1000人,高年龄组和女性YLD率较高,II度大骨节病所致YLDs占比最高(40.8%),患病率与健康寿命损失之间未呈一致趋势。空间上YLD率呈北低南高的集聚特征,土壤类型是影响其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解释了64.7%的健康寿命损失空间分异,社会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的解释力最大(62.0%),气候与地形土壤、人口质量与人口结构交互产生的因子解释力增加更为明显。时间上YLDs集中分布于20世纪60~70年代,并呈稳步下降态势。大骨节病健康寿命损失的时空集聚特征受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空间上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而时间上则主要受病区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针对干旱灾害频发的辽西地区, 以春玉米为研究对象, 选取WOFOST作物模型, 利用干旱胁迫控制试验数据、田间试验数据和气象数据驱动模型, 进行典型旱年的模型适用性及不同播期的干旱损失评估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参数校准后的WOFOST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辽西地区典型旱年春玉米产量及损失。辽西地区不同播期受干旱的影响程度不同, 因旱减产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减小, 2015年(中旱)干旱导致的平均减产率可达59%—61%, 2018年(轻旱)可达20%—39%, 2020年(中旱)可达36%—62%。不同生育期内干旱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总体上拔节期—抽雄期和抽雄期—乳熟期持续重旱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其次是抽雄期—乳熟期、拔节期—抽雄期。玉米各生育期受干旱影响程度, 朝阳站最大, 其次是黑山站和阜新站。辽西地区在旱年, 拔节期—抽雄期发生中旱和重旱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增加, 抽雄期—乳熟期发生中旱和重旱风险随播期推迟而减少, 当拔节期—抽雄期和抽雄期—乳熟期连续发生重旱, 干旱灾损程度随播期推迟而加重, 减产率可高达46%—84%。  相似文献   
109.
近34 a青藏高原年气温变化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对高原地区34 a(1971—2004年)82站共13 883 d的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进行了统计,用REOF方法进行了分区,并讨论了趋势变化,结果表明:①无论年平均气温,还是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以35°N为界的南北变化的区域特征明显。在年平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中,西藏地区的累计方差比青海地区大,年最高气温中青海地区的累计方差比西藏地区大。②青藏高原地区年温度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海拔高度、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而年温度的标准差与高原地区年降水的分布相似,但趋势相反,标准差大的区域主要在高原的西北部和四川的西南部。③高原大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基本上是以增温的趋势为主,高原的西北部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幅度最明显,尤其以柴达木盆地增温幅度最大,增加幅度为0.8℃·(10a)-1以上。年最高温度青海的增幅比西藏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温度西藏的增幅比青海明显。  相似文献   
110.
近500年来安徽杭埠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士康  王张华  管章志  程涛 《安徽地质》2006,16(4):281-284,289
通过对杭埠河流域近500年的旱涝灾害、人口变化等史志资料的搜集整理,分别统计出旱灾和涝灾在不同冷暖气候期和人口变化阶段的发生频率。结果显示本区气候总体冷期易旱、暖期易涝,显示季风气候区的特征。但19世纪中后期表现为冷湿特点,反映了该时期全球气候转冷和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另外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加,旱涝灾害发生频率也在显著提高,反映出急剧增强的人类活动导致巢湖调蓄能力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