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87篇
海洋学   11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北京地区垃圾填埋对地下水的污染及垃圾填埋场选址分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及由于垃圾填埋而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以北京西郊南部北天堂垃圾填埋场的污染状况为例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模拟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及补救效果,对污染控制进行了模拟,分析及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北京市生活垃级填埋场遗址进行了分区。  相似文献   
102.
地图代数在用地选址模拟中的应用——以大庆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用地总体规划中,大庆市共开发340.9km2,其中盐碱地达320km2。本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t)模块建立选址模型,以地图代数为分析语言,在栅格数据(Grid)的环境下,用层次分析法(AHP)来确定权重,对大庆地区的工业用地选址情况进行模拟,当适宜度value≥8.38,我们已获得的土地面积达到362.07km2。结果表明在栅格数据的环境下,以GIS地图代数进行用地选址,科学性强、易于在计算机上实现,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3.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陆态网224个GNSS基准站坐标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首先对基准站原始坐标序列进行突变项拟合、粗差剔除、缺失数据插值补齐等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后的站点残差坐标时间序列分N、E、U方向组建时间序列矩阵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各方向主分量及其相应的空间特征向量分析站点空间响应分布特征、共模误差以及异常站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4.
本文论述了当前工程地质学界所急待解决的活断层问题,讨论了活断层的定义及其划分标志,提出了活断层工程地质分类原则和评价原则以及具体的评价方法。这对解决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如核电站、高能加速器装置、大型水力枢纽和火力发电厂等的选址以及城市建设规划布局等都具有重要的工程地质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5.
In Poland, loess mainly occurs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ountry, in the Polish Uplands, and on the northern foreland of the Sudetes and the Carpathians. Most of these sediments come from the time of the last glaciation–the Vistulian (Weichselian) glaciation. Thin covers of loess from the penultimate glaciation have been preserved in Upper Silesia. Only a few sites from the Middle Palaeolithic remain in the loes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Poland loess creates profiles several metres high. Discoveries in this zone represent the cultural sequence from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Middle to Upper Palaeolithic. We know more traces of various cultures from the Upper Palaeolithic exist. The study attempts to synchronise profiles from selected archaeological open-air sites, outlines of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loess sites, and attempts to explain terminological and conceptual issues. The issue of loess in the cave site profiles will not be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106.
场地土壤污染物含量三维刻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染场地精准修复与再开发利用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场地土壤污染物含量三维刻画是精准修复与再开发利用的基础。然而,场地环境是一个耦合地上地下多要素的复杂三维系统,使得基于离散稀疏土壤钻井样点和空间统计推断模型的场地土壤污染物含量刻画结果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梳理了场地土壤污染物含量三维精细刻画的目的和钻井布设方式、常用的三维刻画模型和相关案例,分析了土壤钻井数据的“稀疏偏性”特征对刻画结果的影响,总结了“非平稳浓度场”条件下三维土壤污染物含量插值模型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情景、非平稳、非线性、多源数据融合、多类模型耦合和复合污染刻画6个方面,展望了场地地下“黑箱”环境土壤污染物含量精细刻画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07.
李冀宁  刘晚莹 《干旱区地理》2022,45(4):1291-1301
主要运用历史文献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总结宁夏地区汉代丝绸之路沿线98个村落遗址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域村落遗址空间上已呈现1个集聚中心和4个次集聚中心,且在今固原市辖域内形成一处“西北—东南”空间集聚分布区。古遗址具有较为明显的濒水特征,距水源1 km以内者占总数的54.08%,且多集中于坡度2°~6°的丘陵、台地阳坡上。为更加准确地探求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各影响因子对研究区域内村落遗址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故引入地理探测器予以分析。可知除以水源为典型代表的自然环境等要素制约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外,中心聚落和交通区位共同构成主要影响因素,前者更是主导因素。至迟于汉代,已出现人文社会诸要素对村落选址分布的决定程度远超自然环境各要素这一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8.
地下水监测井布点和采样,是地下水污染调查的重要部分。由于污染场地的规模较小和其特殊性,很多区域地下水污染普查的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污染场地。本文结合地下水的分布及运动特征,从全面性、系统性、代表性、可行性、经济性五方面,阐述污染场地地下水调查布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通过探讨国内外地下水采样的规范和要求,总结出适用于我国污染场地的地下水采样技术。  相似文献   
109.
内蒙古东部位于欧亚草原带东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但目前对这里的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的整体性研究.文章根据已有的考古资料、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研究结果与具体的实地考察,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内蒙东部地理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遗址时空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1)从气候环境的角度上看,全新世的湿度呈从...  相似文献   
110.
Two ancient swamps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northwest China record the climate history between 8000 and 4000 cal. yr BP. Grain size, CaCO3, organic matter, mollusc fauna and pollen assemblages show that climate was wet between 8300 and 7400 cal. yr BP, distinctly humid and warm between 7400 and 6700 cal. yr BP, semi‐humid from 6700 to 6300 cal. yr BP, and semi‐arid between 6300 and 4000 cal. yr BP.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shows that the prosperity of the neolithic culture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did not appear until the climate changed to semi‐arid, implying that the semi‐arid climate was more favourable than wet and humid climate to neolithic peoples, whose subsistence was based on cereals adapted to arid environments.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