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8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187篇
海洋学   82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5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陕西镇安县桂林沟钼矿成矿特征及成矿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潼关—柞水—宁陕区域性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控制了矿区岩浆岩体、矿区构造和钼矿化带的产出及其规模,矿区次级断裂构造为成矿物质聚集提供了有利的储存空间,中酸性岩浆活动及其热液蚀变控制了成矿物质的迁移、富集.区域性北东向构造岩浆岩带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应引起相关矿产勘查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2.
刘斌  马启波  张哲 《地质与资源》2000,9(3):149-154
延边东北部地区中生代陆相火山断陷盆地处于吉黑褶皱系延边优地槽褶皱带延边复向斜内;区内中生代以来不同方向的断裂发育,火山活动强烈,岩浆侵入频繁;与中生代火山-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的金、铜金金属矿床多处,矿化蚀变线索也较多,构成了著名的五凤-小西南岔近东西向火山-岩浆期后低温热液型金、铜多金属成矿带;区内中生代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使大陆边缘拉张活动不断加剧,造成上地幔岩浆上侵的结果;并伴有成矿作用的发生,在岩浆岩体内外接触带的有利部位形成金、金铜或铜金多金属矿床;从远源至近源的成矿分带为Au-Ag→Au-Cu-Ag→Cu-Au-Pb-Zn→Cu(-Mo-Au);成矿作用表现出从低温至高温、从低硫到高硫的变化.  相似文献   
83.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杨青山  李红英  梅林 《地理科学》2004,24(3):314-319
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区城市化发展特点与产业结构变动特点。运用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规律、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和城市化发展规律对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策略:①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城市化发展。②以合理的城镇体系结构为载体,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4.
利用贵州省84个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以及再分析资料,对4种不同强度区域性凝冻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中高纬度的亚洲东部区域距平场呈现“+-”的分布或有切断低压分布,贝加尔湖至中国华北地区以经向环流为主;850 hPa风场上云南南部以南受偏南风和西南风控制,并且在江南至华南存在西南或西风急流,是4种不同强度凝冻过程中形势场共性特征。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地区呈两槽一脊或一槽一脊分布;风场上850 hPa东北风回流和700 hPa西南急流形成上暖下冷的形势场,同时850 hPa形成稳定低层切变线;温度场上存在冷-暖-冷的夹心结构,近地面层0 ℃线维持在900 hPa以下,均是较强等级以上的区域性凝冻过程中形势场共性特征。而对于一般性区域性凝冻过程,500 hPa位势高度场上呈多槽脊分布,风场上是否存在东北风回流和低层切变线,温度场上是否存在冷-暖-冷的夹心结构以及近地面层0 ℃线位置等特征均不统一。温度剖面图上,当近地面层0 ℃线位置最低时或出现冷-暖-冷的夹心结构时段与凝冻过程影响范围最广、灾情最重的时间段对应。  相似文献   
85.
有色溶解有机物(Color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是水体中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是水色遥感的重要研究对象,如何构建适合特定区域的近海二类水体CDOM反演模型一直是国内外研究难点。本文利用2017年5月26~29日对南海西北部海域湛江湾20个站位采集的水样和测量的光谱资料,分析归一化遥感反射率与CDOM浓度a_g(400)的相关性,发现最大负相关系数出现在586nm处,选择580、585、590、595nm这四个波段处的归一化遥感反射率与a_g(400)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BP(Back-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和RBF(Radial-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模型,并与其他算法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 BP和RBF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均远小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其他算法模型,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效果要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更适合于湛江湾有色溶解有机物的遥感估算。  相似文献   
86.
在南海东北部广泛发育沉积物波。通过高分辨率多波束数据、地震剖面以及重力柱状样,对沉积物波的形态特征、粒度特征、物源以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大致以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为界,北侧为近北东向展布,南侧为近南北向展布。对其分布规律、地貌和形态特征及重力柱状样粒度分析表明这些沉积物波为浊流成因。沉积物波的发育与新生代晚期研究区的构造活动密切相关,自距今6.5 Ma以来台湾造山运动使台湾岛强烈抬升剥蚀,这些剥蚀物为研究区提供了大量的陆源物质,而在南海东北部陆坡区大量发育的峡谷-冲沟系统为陆缘物质向下陆坡的输送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研究区西侧的东沙隆起长期处于抬升剥蚀状态,这种抬升剥蚀也为研究区沉积物波的发育提供了部分物源。随着坡度的减缓,浊流沉积物开始堆积,在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的北侧形成了展布方向与冲沟垂直的沉积物波,而在南侧由于台湾浅滩南海底峡谷发生转向,浊流从水道中漫溢出来,沉积物堆积下来,形成了与原先水道近于垂直的近南北向的沉积物波。  相似文献   
87.
利用东北地区近几年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分析前郭5.8级震群周边重力点值的时序变化特征,并基于重力段差变化对东北地区整体和局部重力变化引入能够反映异常显著性程度的指标量G和C值,最后对前郭5.8级震群前的重力场动态变化作三维密度反演。结果表明:1)前郭5.8级震群发震构造两侧的局部重力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其变化趋势可作为识别构造活化或解耦运动的标志;2)显著性指标量G和C值能够为地震重力前兆的定量描述提供新思路;3)震前重力变化的反演结果显示地震发生在质量运移的过渡区域,垂向反演结果对本次地震的震源深度有一定的揭示意义。  相似文献   
88.
湛江具有独特的区位、自然资源和政策优势,但湛江经济发展与广东省其他城市及同批沿海开放城市相比却日趋落后。在剖析湛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湛江各级政府应准确定位,彻底转变职能;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积极培育战略产业;加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力度,提升湛江名牌、特色产品国际竞争力等实现湛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89.
通过深入分析"九七三"项目所获取的高分辨率多道地震剖面,结合区域钻井资料,探讨了新生代以来南海东北部陆缘所历经的新生代早期张裂、中新世晚期阶段性挤压及上新世以来的稳定热沉降等复杂构造运动;张裂背景下的南海东北部陆缘在中新统中部、下部出现的背斜、逆断层等典型压性反转构造,凸现了南海东北部陆缘在晚中新世发生的阶段性挤压构造运动;分析表明,此构造活动是东沙运动在台西南海域的表现,其动力来源同菲律宾海板块的北西向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90.
根据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的监测资料,对三亚湾在东北季风初始期和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亚湾秋、冬季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6.81mgC·m-3·h-1和7.47mgC·m-3·h-1;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504.96mgC·m-2·d-1和495.33mgC·m-2·d-1。东北季风期间,三亚湾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加强,层化现象减弱,水动力过程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是该海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的重要调控因素;其中冬季较高的DIN分布对表层初级生产力有潜在促进作用,而水体扰动增强、真光层深度下降则导致水柱初级生产力低于秋季。三亚河口近岸水域秋、冬季均为营养盐、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其中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45.80mgC·m-3·h-1和39.27mgC·m-3·h-1,表明调查期间三亚河营养盐输入对近岸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