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8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69篇
地质学   989篇
海洋学   75篇
天文学   45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51.
樊海龙  杨高学  郭建明  马雪云  刘翔 《地质论评》2022,68(5):2022102002-2022102002
现代地球岩石圈主要由镁铁质上地幔和长英质地壳两个储集层组成,研究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对揭示地球早期地质过程和物质循环、厘定板块构造启动时限具有重要意义。冥古宙—始太古代具有更高的地幔潜能温度和地温梯度,岩浆海冷却形成薄的原始地壳;大洋岩石圈表现为韧性,主要构造机制应为停滞盖层模式,有地幔柱参与。太古宙片麻岩中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TTG)的出现标志着镁铁质原始地壳向长英质陆壳转变的开始。本文总结了地球早期停滞盖层模式到现代板块构造模式下含水玄武岩部分熔融、结晶分异形成大陆地壳的过程,主要包含幔源岩浆停滞盖层(“自下而上”的热管火山岩和“自上而下”的深成侵入岩构造模式)、增厚镁铁质地壳部分熔融、俯冲洋壳、岛弧及洋底高原部分熔融模式;陆壳的破坏和消减主要受陨石撞击、分层沉降、重力不稳导致拆沉控制;板块构造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地球内部的热量扩散,俯冲作用加快了洋壳和陆壳之间的物质循环。最后,结合太古宙变质岩、古老克拉通岩石学特征和锆石Hf、O及全岩Nd、Sr、Ar、Ti同位素组成,讨论了陆壳的形成时间和演化过程: 3.0 Ga之前形成了现有陆壳体积的60%~70%,厚度约为20~40 km;3.0~2.5 Ga,地壳改造速率明显增加,陆壳生长和破坏速率达到动态平衡,表明全球性现代板块构造体制逐渐成为控制大陆形成、裂解和陆壳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2.
长白山区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晗瑞  杨清福  盘晓东  武成智  陈聪 《岩石学报》2015,31(11):3484-3494
采用岩石化学和同位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的成因。玄武质熔岩由钠质拉斑玄武岩和钾质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组成。它们的REE分配形式比较相近,表明它们来自共同的源区。Sr、Nd、Pb同位素示踪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早更新世玄武质熔岩岩浆源区接近于似原始地幔。它们的Mg#=100Mg O/(Mg O+Fe O)低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原始岩浆的Mg#(60~68),Ni(27.76×10-6~200.6×10-6)低于原始地幔,Rb/Sr(0.05~0.09)、Ba/Rb(15.64~264)高于原始地幔,说明这些岩石不是源自原始地幔。玄武质熔岩的DI变化于42~67,具有高Ca、高Sr、Eu正异常,微量元素图解显示玄武岩保留部分熔融趋势,粗面玄武岩、玄武质粗安岩具有结晶分异趋势,岩浆上升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玄武质熔岩的Nb/Ta之比为14.8~15.8,与勘察加半岛深俯冲带火山类似。Nb/Ta-(Na2O-K2O)关系图解显示研究区玄武质岩浆的形成与俯冲板片的部分熔融有关。  相似文献   
153.
白云石化作用及白云岩储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云石化作用和白云岩储层一直都是碳酸盐岩研究中的重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实验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油气勘探的深入,对白云岩的研究也取得了诸多进展:1数值模拟技术逐步应用到白云岩研究中,实现了白云石化模式研究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变;2对微生物白云石化的研究不断加强,识别出了微生物相关白云石的特殊显微形貌特征并对其生物矿化机制进行了分析;3对已有白云石化模式的重新审视:包括对混合水白云石化的修正、对回流白云石化的扩展以及对构造—热液白云石化模式的丰富;4在白云石化与孔隙相关关系的研究中,突破了白云石化增孔的传统认识,逐步强调白云石化在孔隙保存方面的作用;5注重研究白云岩结构、成岩环境、原始相带以及白云岩形成之后的溶蚀改造等因素对白云岩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3个方面内容,一是对白云岩结构演化规律的定量研究,二是在成岩流体示踪方面要加强对新技术手段(如二元同位素、Mg同位素)的使用,同时注意借鉴成矿流体研究中的成熟技术和方法,三是要加强对深部白云岩储层形成和保存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4.
在综述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宽谱系岩墙群(WSDS)研究实例的基础上,以太行山板内造山带中的岩基后岩墙群为例,详细论证了WSDS的形成机制,并简要讨论其构造与成矿意义。研究认为,①WSDS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岩石组合,其岩石组成的多样性主要取决于岩浆起源,因而不同于已知的其他火成岩组合;②WSDS直接的构造指向是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③WSDS的产生必须有大规模流体活动的参与,因而是成矿作用的指示器;④岩浆系统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在理想系统的框架下,由WSDS识别出的许多成因信息是相矛盾的。但是,在复杂系统的框架下,这些信息可以得到整合解释;⑤板内造山作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造山作用,与板缘构造力没有直接的联系。WSDS同样适用于板内与板缘2种造山类型,具有普适性,都与岩石圈加厚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155.
泰语借词kaeng^453意指“帮、伙”,各泰语词典均标注为借词,来自英语gang。但从音义分析,kaeng^453亦存在来源于汉语闽南方言“间”可能性。早在西方人和暹罗人接触之前,中泰人民的“间”,文化内容之一——色情活动就已有的接触事实更是提出这个假说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6.
将冕环电流按成因分成三种类型:对流电流、感应电流和自举电流,并分别进行了讨论。将tokamak等离子体中的自举电流的概念引入到冕环中,初步分析表明在部分冕环中也可能产生可观的自举电流。这种电流的存在将对冕环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7.
尺坎金矿床地处胶东东部著名的牟平-乳山金成矿带中,区内金矿主要受区域性牟平-海阳断裂上盘的NNE向断裂控制,沿走向、倾向均具膨胀狭缩现象,中生代燕山早期的岩浆侵入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古元古代荆山群变质岩系是金矿的原始矿源层。矿床成因为中温热液充填交代型。  相似文献   
158.
新参考系的引入对天体测量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于观测、参考架、模型、时间尺度精度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国际天球参考系(ICRS)被引入使用,IAU2000年大会决定从2003年起采用新的天球中介极(CIP)、新的天球中介原点(CIO)、新的岁差一章动模型和新的UTI定义等,并定义了新的中介的运动参考架,由此给天体测量学带来很大的影响,天体测量学的内容和实践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据此,对天体测量学的术语、概念和定义的变化作了描述,并讨论了变化的原因和对天体测量学的影响。新的一套天体测量理论和方法正在变更之中,我们应及时跟上这个领域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159.
桂西南锰矿赋存于上泥盆统五指山组中段,产锰矿三层,大多由锰质豆鲕粒组成。笔者研究了下雷锰矿床的锰质豆鲕粒,按其形态、结构构造和矿物成份划分为16种类型,并据①其沉积环境属断陷深水台沟相;②富集于几个矿段;③其碳酸锰矿物δC~(13)值为-6.23~-7.78‰,说明碳源于深部岩浆;④豆鲕粒由菱锰矿,蔷薇辉石、黑云母、锰铁叶蛇纹石、绿泥石、柘榴石等热液矿物组成。因此认为,锰质豆鲕粒形成于海底热气液喷溢口及其附近热水流动带,而低温滞水带不易形成豆鲕粒。  相似文献   
160.
铜陵凤凰山铜矿区角砾岩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凤凰山铜矿区矿体附近不同类型角砾岩的分形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其中角砾状花岗闪长岩的形成以化学作用为主,其颗粒大小分布的分维值达到了1.389,说明其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机械破裂过程,其破裂过程中的能量达到中等。角砾状矿石和角砾状大理岩均为水力致裂角砾岩,角砾状矿石的颗粒大小分布的分维值(1.526)大于角砾状大理岩(1.24),指示了角砾状矿石形成时的能量大于角砾状大理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