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2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64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46篇
地质学   2420篇
海洋学   27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6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63篇
  2011年   167篇
  2010年   142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75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结合9个野外剖面和17口井,对塔里木盆地玉尔吐斯组沉积演化及其对烃源岩的制约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分析。在精细对比后发现,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玉尔吐斯组可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5个四级层序(sq1—sq5),其中三级层序SQ1可分为3个四级层序,SQ2可分为2个四级层序。SQ1发生在寒武纪初期,海进速度较慢,影响范围相对局限,而SQ2的海进则相对迅速,影响范围较大。四级层序sq1发生在第一次海侵初期,水体浅,主要沉积紫红色白云岩、灰黑色砂屑白云岩,起填平补齐的作用;sq2、sq4发生在海侵—海退的转换时期,是两套深水的沉积,岩性以黑色泥岩、硅质泥岩和硅质岩为主,局部发育泥岩与条带状白云岩互层;sq3、sq5是海退过程中的浅水沉积,主要发育灰色白云岩和藻白云岩,局部有泥质夹层。利用Mn、Fe、Ti、Rb、K、Sr、Ba、Cu、U、V、Mo等元素及其比值进行沉积环境分析表明,sq2时期,水体深度大、盐度低、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生物发育,并且其硫化缺氧的环境极其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sq4时期,水体深度较大,盐度相对较小,气候相对温暖湿润,较为适合生物生存,并且其硫化缺氧夹次氧化的环境,较为适合有机质保存。高频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环境演化影响着玉尔吐斯组的烃源岩分布与品质,sq2时沉积的烃源岩品质优于sq4,但是其分布范围小于sq4。  相似文献   
132.
崔敏  徐建永  郭刚  谢晓军  祁鹏  肖曦  王欣 《现代地质》2021,35(4):1106-1113
杭州斜坡是西湖凹陷油气勘探的新区,构造特征的研究是开展石油地质条件研究的基础。通过对杭州斜坡的结构、主控断裂的演化及其对油气运移控制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斜坡结构差异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杭州斜坡分为北段、中段和南段三个部分,中段断层走向为北北东向,单个断层的延伸长度小但数量多,存在倾向东和倾向西的顺向断层和反向断层。迎翠轩主断裂在平湖组沉积时期持续活动,杭州斜坡中段在平湖组中段下部沉积时期断层活动最强,最大落差达800 m。迎翠轩主断层走向变化、断层两侧砂岩含量和岩性反演结果表明,杭州斜坡中段断层上升盘的砂体发育程度较北段差,封堵性优于北段。关键成藏期(23 Ma和12 Ma)杭州斜坡中段处在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之上,迎翠轩主断裂中段在15 Ma后基本不活动,有利于下降盘的油气聚集。  相似文献   
133.
为了明确辽河西部凹陷曙北地区沙河街组四段薄砂层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从岩心、测井响应和地震反射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各类成因薄砂层的识别标志,并预测了各砂层组的砂体展布,探讨了砂体发育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曙北地区沙四段为扇三角洲-湖泊的沉积体系,薄砂层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低隆滩坝、沿岸浅滩4种成因类型,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和低隆滩坝为主.古地貌、古物源和古水深控制了各类砂体的展布.以曙光和兴隆台古潜山一线为界,南部为扇三角洲体系沉积区,主要发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北部(包括低隆区)为无明显水流注入的半封闭湖湾区,主要发育低隆滩坝砂体和灰/云坪,在西侧沿岸局部地区还发育沿岸浅滩.储量区外大面积发育的低隆滩坝砂体,是下一步碎屑岩增储上产的潜在接替区域.  相似文献   
134.
“十三五”期间,松辽盆地及外围油气地质调查以"开辟新区,探索新层系,联合攻关新类型、新领域,支撑百年大庆油田建设"为目标,紧密围绕"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外围中小盆地、石炭-二叠系与中新元古界深层系"三大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发现与进展:一是以基质型页岩油为主攻方向,实施页岩油参数井获工业油流,揭示松辽盆地陆相页岩油巨大资源潜力;二是阜新盆地辽阜地2井获工业油流,实现久攻不克区勘探突破,为传统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三是以深层系、非常规为指导思想,实施石炭-二叠系与中新元古界油气资源调查取得新进展.结合新形势、新需求,提出"全盆地、大地质、多资源"综合调查等下阶段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35.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天然气为主,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但是俄罗斯天然气生产的油气田80%以上已经进入北极圈。2012年,中俄合作开发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也事实上开启了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进程。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共计3289.4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605.4亿桶(84.1亿吨)油当量,仅为全球已发现石油资源的2.5%;天然气41.4万亿立方米(约合2683亿桶,372.6亿吨油当量),占全球已发现天然气资源的15.5%。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总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俄罗斯已发现的北极油气资源合计2905亿桶油当量(403.5亿吨),占88.3%;其中天然气约39.47万亿立方米,约合2557.9亿桶(355.3亿吨)油当量,占北极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总资源的95%以上。北极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非常可观,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其分布也主要在俄罗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博弈,俄罗斯为确保其天然气出口及财政来源,必然要加大北极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开采和开发,并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和其他消费国。本文在概括分析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北极战略及北方海航道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回顾了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国际博弈的背景;概括介绍了中国成功介入北极油气资源项目这一标志性事件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战略举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6.
通过对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油气谱的实测和分析,结合烃类微渗漏理论,讨论油气信息的波谱特征和遥感直接探测的机理。运用遥感技术探测油气信息,一是探测烃类微渗漏产生的地表理化异常,二是直接探测渗漏运移到地表的烃类物质或土壤吸烃信息。在塔北试验区,烃类组分异常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标志,2.32-2.36μm的烃类吸收双谷位置,被确定为塔北地区油气遥感探测波段。  相似文献   
137.
In theoretical Hotelling-type models of resource depletion, oil use declines monotonically over time to depletion. However, world oil use has been increasing for several years. Can theory and reality be reconciled? The answer is affirmative, if theory is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outward-shifting demand functions that are rising in response to growth in world population and income. Under this assumption, a Hotelling depletion model projects a 50-year period of increasing world oil use before the decline to exhaustion. This holds for both competitive and monopolistic regimes. Hotelling theory has been criticized by Adelman and others, in part because of the unreality of the theoretical projections. By combining the modified Hotelling theory with U.S. Geological Survey resource estimates, the numerical projections seem congruent with Adelman's near-term expectations. Finally, a backstop technology, such as renewable biomass ethanol, introduces a new dimension. Assuming a $2-per-gallon cost for the ethanol, the modified Hotelling theory projects accelerating use of conventional oil until depletion or substitution. Consequently, it does not seem unreasonable to believe that a finite, limited resource of conventional oil is consistent with growing use for several decades. A projected exhaustion in 100 years is consisten with increasing use for 50 years.  相似文献   
138.
朱振海  赵立平 《湖南地质》1991,10(3):259-262
地下深处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在压力梯度下会向地表产生微渗漏,导致地表物质产生一系列理化异常,在地表形成吸附烃异常、红层退色、粘土化、碳酸盐化、放射性异常和地植物异常等标志。根据这些地表标志的地物波谱特征,选择出油气资源遥感勘查的最佳工作波段,在此基础上,以机载遥感信息为主,以星载遥感信息为辅,以地表地球化学、地植物学、地面遥感勘查作为验证手段,最终施行多元信息复合分析,可达到寻找油气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9.
试论塔里木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及找油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玉柱 《地球科学》1991,16(4):429-436
  相似文献   
140.
四川威远气田烃流体包裹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鹤年  储同庆 《矿物学报》1991,11(4):317-324
通过烃流体包裹体的类型、均一化温度、气相及液相成分、盐度以及同位素的研究,可以认为威远气田的天然气主要是由白云岩中有机质形成。由于从80~160℃到200~240℃的热解作用,有机物质已演化到过成热阶段。这一过程可由白云岩中存在液态烃及含沥青烃流体包裹体得到证明。威远气田的特征是:震旦系白云岩中天然气的自产自储,以CH_4为主;油田水为古海水,盐度(4.3~17.2)wt%NaCl,pH>8,(CO+CH_4)/CO_2比值指示还原条件。在基底花岗岩石英中发现有气态烃包裹体,其成分及δ~(13)C‰与花岗岩储气层中产出的天然气一致,为部分天然气可能来自深部地壳或地幔提供了新的证据。因而,威远气田天然气的成因主要由有机物质形成,部分甲烷气可能经基底断裂来自地球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