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9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140篇
地球物理   216篇
地质学   205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21.
Pounding of adjacent superstructure segments in elevated bridges during severe earthquakes can result in significant structural damage.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se several methods of reduction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collisions induced by the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ffect. The analysis is conducted on a detailed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al component model of an isolated highway brid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fluence of pounding on the structural response is significan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bridge and significantly depends on the gap size between superstructure segments. The smallest response can be obtained for very small gap sizes and for gap sizes large enough to prevent pounding. Further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bridge behaviour can be effectively improved by placing hard rubber bumpers between segments and by stiff linking the segments one with anoth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such connectors, shock transmission units can be used. Copyright © 200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2.
中国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建设即将全面启动,面对未来地震预警系统中大量地震烈度仪的接入,为了方便数据的传输、汇集、共享、使用和管理,设计一种地震烈度仪数据传输协议。本文介绍烈度仪数据传输协议设计思想和特点,并给出一种参考实现,重点表述各个模块的功能和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23.
在分析地震烈度速报数据传输特点后,提出将卫星通信引入烈度速报系统。通过对目前中国使用较多的北斗卫星、海事卫星、铱卫星系统和VSAT卫星系统进行对比,选取铱星短消息和海事卫星数据流这两种典型通讯方式,设计由通用数字强震仪与卫星通信系统结合地震速报通讯模块组成的实验系统,实现数字强震动记录信息通过卫星信道进行的数据传输,展现卫星通信在地震烈度速报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采用磁控溅射镀膜技术制备了钨-金刚石透射靶材,借助电子扫描电镜对靶材的钨薄膜进行微观形貌分析。同时借助YXLON光机,研究自制靶材在X射线出射率及其产生X射线所需消耗功率和寿命等性能,并与YXLON原带靶材进行性能比较。研究表明,采用磁控溅射制备的钨薄膜与YXLON靶材上的钨薄膜具有相似的表面形貌;在YXLON光机相同工作条件下,自制靶材的X射线出射率略高于YXLON原带靶材的X射线出射率的1%,二者辐射X射线所需的功率相差无几,自制靶材的寿命要长于YXLON靶材的。这表明自制钨-金刚石靶材能够满足微焦点射线源所需的高质量靶材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5.
浮式防波堤充分利用波能在水深方向的分布特性,在满足工程消浪要求的同时对海域水沙交换影响较小,且能够快速布置,在某些实际工程有一定应用前景。为了深入了解波浪作用下浮式防波堤的动力响应,基于OpenFOAM标准求解器olaFlow,在刚体运动求解计算中植入锚链求解模块MOODY(mooring cable dynamics),实现了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浮体运动与锚链受力耦合求解,建立了锚链系泊浮式防波堤动力响应的二维数值模型。利用该数值模型对锚链系泊单方箱浮式防波堤在波浪作用下的透射系数、运动响应、锚链张力进行了模拟,并和相关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准确模拟二维波浪和浮式防波堤的相互作用,并用于三维模型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6.
山东地磁台网受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预处理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山东地磁台网受高压直流输电干扰的预处理质量,通过中国地震前兆数据处理系统中相对差值检测和预处理检测功能,对山东地磁台网多年来受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预处理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数据预处理,宁东高压直流输电干扰基本被去除,但仍然存在高压直流输电干扰误判、起止时间错判、干扰幅度计量不精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数据进行复核和校对,应用"缓变台阶"功能重新处理,并加强对H、D分量干扰特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7.
长江口水域波浪数值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高阶非线性抛物型缓坡方程对长江口水域的波浪传播变形作了推算,依据测站的资料分析数值模式中的底摩阻因子和风能输入因子对波浪传播的影响,进而确定其参数。针对不同导堤结构型式,分析了潜堤的波浪传递系数,最后对长江口二期整治工程完成后水域的波浪场作了推算。  相似文献   
128.
分析了超高层建筑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及竖向传递的方法,介绍了数字正垂在测定超高层建筑倾斜偏差的具体应用,实现了用全站仪法和GPS法来检核控制网竖向传递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9.
研究了基于不同失效准则多维地震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的倒塌。根据实际工程,运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考虑材料非线性和几何非线性,建立了包含两基输电塔与3跨输电线的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三维有限元模型。提出了2种不同的杆件失效准则,采用用户材料子程序,基于动力显式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在3条典型天然地震波作用下考虑不同失效准则的倒塌机理,并对输电塔的杆件失效、节间位移角以及相对薄弱位置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为大跨越输电塔-线体系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0.
We monitored the amplitude changes of coda transmission waves around 500kHz across the frictional interface of a simulated 1.5-meter-long fault during normal stress holding test. We find that the amplitude of coda transmission waves increases with the logarithm of stationary contact time. Localized increase amounted to a level ranging from 4% to 16% along the fault is observed during the 1-hour experiment. We discuss that the frictional strength at mesoscopic scal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amplitude of coda transmission waves,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henomenon. Combining the reported method with other complementary approaches will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fault mechanism either at laboratory or on-site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