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5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361篇
测绘学   162篇
大气科学   199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地质学   948篇
海洋学   26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85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2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   总被引:121,自引:6,他引:121  
李子华 《气象学报》2001,59(5):616-624
自1958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消雾试验和雾的物理学研究。文中总结了40余年来中国在 人工消雾、雾的物理化学特性、雾生消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 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及雾数值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而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 km以内的天气现象 。它不仅对水陆空交通有不利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危害。 纯净 雾水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云南省南部的雾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十分有利。对 一些干旱地区还可“雾中取水”。近些年来发现,雾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研究雾可为保护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地市级新天气预报业务流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借鉴和吸收省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市气象台预报工作实际,对现在9210工程业务环境下,地市级天气预报业务流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建立起以数值分析预报产品为基础,以人机交互Micaps系统为平台,以提高预报业务效率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和多种预报方法制作预报的新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并投入实际业务运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3.
回顾了1958-1997年新疆短期气候预测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大气环流变化及其与新疆天气气候的关系;新疆冬、春季水旱以及北疆前冬冷暖长期天气过程的分析;北半球月平均加热场及其在长期天气预报中的应用;海气相互作用、地形影响、低频振荡过程以及在短期气修预测中的应用;新疆短期气候预测方法的应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4.
简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青藏高原晚新生代构造和第四纪地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新进展,针对在活动构造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 今后研究工作的方向,认为应当加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方式、幅度和速率的研究,同时在研究中应当将第四纪地质与活动构造研究相结合,特别要注重深部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5.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46.
地质科学研究要以人为本,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开拓地质多样性,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国黄土研究经历了发现研究、比较研究和目的研究3个层次阶段,今后需要加强目的研究.中国已有条件从黄土所保存的各种信息,以揭示新生代以来全球干旱化的机制、规律和人类活动影响为目的,从区域性走向全球性研究,提出黄土"地质生态系统”研究的概念.基础研究方面,讨论了1)黄土序列连续性和间断性的间断平衡(PUNCTUATED EQUILIBRIUM)问题;2)黄土全球分布形成机制一元论问题;3)黄土地貌形态与地壳运动表现问题.应用研究方面,讨论了1)健康与黄土区域地球化学与地质生理学(GEOPHYSIOLOGY)问题;2)建设城乡与黄土地质生态结构问题;3)农业与黄土区域生态系统管理评价(REGIONAL ECOSYSTEM ASSESMENT).认为在黄土研究中会遇到社会和技术发展方面的挑战,但关键是科学工作者自己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7.
Matt Bradshaw 《Area》2001,33(2):202-211
Contracts with, and member checks by, research participants are increasingly recommended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human geography. However, differences in qualitatively researching 'the powerful', as opposed to researching 'down' mean that contracts and member checks may need to be approached with caution regarding the former.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ensorship of critique by powerful research participants is exemplified in this article, and a number of more general dilemmas in qualitatively researching 'up' are also discussed. Finally, some choices which might help address possible difficulties in qualitatively researching the powerful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48.
以大量的水文地质资料和抽水试验以及相邻矿井放水试验实测数据,对元宝山露天煤矿基岩含水层的可疏必及可利用巷道疏干的方法,进行了分析,论证与研究,通过放水试验,初步证明元宝山露天矿基岩含水层采用巷道疏干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9.
苏南地区地热资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充分收集区域地质,水文于质,物化探及地热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苏南地区地下热水的形成和赋存的背景,条件,规律及特征,并进行地下热水的划分与预测,为进一步的研究,勘察,开发提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0.
地震预报探讨中的地磁学手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磁手段地地震预测研究中的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地震前兆的探讨方面占有一席之地;在探测地下构造中有许多贡献。我们可以开展许多与地震预测基础研究有关的地磁研究,例如地磁模型研究、地磁脉动研究、地球深部研究,等等。对地磁场变化规律性的研究也是提取地震地磁前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