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8篇
  免费   1041篇
  国内免费   1975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158篇
地球物理   2155篇
地质学   3300篇
海洋学   139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385篇
自然地理   51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51篇
  2020年   204篇
  2019年   302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34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296篇
  2014年   323篇
  2013年   40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16篇
  2009年   401篇
  2008年   363篇
  2007年   386篇
  2006年   386篇
  2005年   317篇
  2004年   298篇
  2003年   245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202篇
  1999年   195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41篇
  1996年   149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8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31.
福建沿海边缘陆域的原地应力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宏  安其美  谢富仁 《地震学报》2005,27(5):508-514
通过在福建沿海边缘陆域地区活动断裂带附近进行水压致裂原地应力测量, 得到了地表浅部构造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分布特征. 根据实测的地应力资料,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分析研究了断裂带的性质和活动性. 结果表明:① 沿海岸线边缘自北向南,其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与测区北西向断裂带走向近于平行,与地质构造、跨断层形变测量等方法反映的主压应力方向大体一致,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主压应力方向夹角20deg;左右; ② 水平主应力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与垂直应力值的关系为SHSVSh和SHasymp;SV Sh, 应力状态有利于走滑断层和正断层活动;③ 利用库仑摩擦滑动准则,摩擦强度取0.6~1.0分析, 断层附近的现今地应力状态达到或超过产生正断层摩擦滑动的临界值,表明测区现今构造活动以正断层为主; ④ 反映出本区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力源主要来自太平洋板块向西和菲律宾板块向北西对欧亚板块的水平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932.
从理论上分析了焦散线法在压剪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测量中的应用,并利用焦散线法测量了有机玻璃标本中两组预制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 该方法可综合考虑裂纹面上的摩擦作用、裂纹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外载荷. 由于不需要了解边界条件,从而提高了测量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33.
陆明勇  郑文衡 《地震学报》2005,27(3):282-291
在运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元方法模拟华北块体对渤海、 黄海潮汐水位变化的动态响应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地学资料,综合研究了地壳块体动应力变化特征,分析其与地震关系,得到了对地壳动应力特征的新认识:① 动应力在传播变化过程中,能够通过应力波的干涉叠加呈现高应力值,与动压应力相比动剪应力的这种效应更为明显;② 动应力的变化影响孕震体应力环境及地震的发生;③ 从动应力变化特征看, 动剪应力叠加变化过程反映了孕震过程.    相似文献   
934.
热带大洋对纬向和经向风应力的联合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虑了经向风应力和纬向风应力联合作用下热带大洋的响应问题.结果表明,只有一阶的经向风应力或具有辐合辐散的经向风应力才对最后的速度场和位势场造成影响.零阶的扰动温跃层和纬圈流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Kelvin波、Rossby短波的影响,而Rossby短波由经向风应力直接造成;二阶模则受风应力的直接驱动和Rossby短波的作用,同时经向风应力也产生了附加的Rossby短波.另外,在西边界处存在很强的暖水补充到赤道的现象,经向风应力有使暖水向赤道输送的作用,而西风应力使西边界处的暖水向东输送.  相似文献   
935.
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晓利  陈国光  叶洪 《地震地质》2005,27(2):289-297
根据渤海海域的构造演化背景和地质构造特征建立了该区的二维地质模型,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计算模拟了渤海海域现代构造应力场,获得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同时,根据计算结果把渤海海域的构造应力场分为辽东湾、渤中、渤东和渤西等4个区域,并对这4个区域在构造应力场上的差异性进行了描述。从渤海海域整体的应力分布可以看出,该区新近纪以来的断裂活动总体水平上西部较东部强烈,海域东部沿郯庐断裂带仍有较高的断裂发育程度及断裂张开性,而海域中部地区的断层发育程度、活动位移均较低  相似文献   
936.
苏门答腊--蒙古(1935~1957)地震大迁移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Ms8.9大地震对大陆地震形势的影响,本文介绍了1935~1957年苏门答腊-蒙古地震大迁移事件,时间持续22年,长度4600km,迁移速度205km/a。迁移以1935年12月28日苏门答腊Ms7.7地震为起点,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与欧亚板块南部边界俯冲事件开始,向北经安达曼海沟到达缅甸弧和喜马拉雅弧东端后,进入中国大陆,沿着中蒙大陆中轴地震带直抵蒙古。  相似文献   
937.
“双向应变结构”是孕育和发生地震可能的供能、储能与放能的一种机制。它既能缓慢地储存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而孕育地震,又能突然快速地释放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而发生地震。由于地震发生时孕震体是(原应变的)应变逆转的自破裂过程,因此当初始破裂发生后,在破裂的前沿区,地震剪切应力在原有应力集中的基础上,还会再次产生一个突然快速增强(使破裂加速)到快速减弱(使破裂减速到停止)的过程,即产生“应变逆转破裂效应”。这样,不仅会大大增加地震破裂前沿区的剪切应力,而且还会大大减小破裂中的阻力,可能使地震发生中的断层强度佯谬得到解释。“双向应变结构”破裂发生地震的具体物理机制,印证了震源体断层运动的复杂性:既产生了剪切错动的破裂运动,又产生了单向的拉张与单向的压缩运动,同时还产生了整体的膨胀与整体的压缩运动。  相似文献   
938.
试图通过水系、构造和现代资料的反演来对祁连山中段中晚更新世以来及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研究,来表明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且主压应力方向由北向南发生渐变,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39.
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围岩剪应力静态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西北某市大型水利地下洞室工程为例,采用弹塑性二维有限元法对低地应力区洞室开挖后围岩剪应力分布与围岩变形破坏进行了数值模拟,总结出了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剪应力大小、分布规律与围岩变形破坏的关系.该项研究它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低地应力区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稳定性,同时对保障地下洞室工程的圆满进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40.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riparian forests, which were mainly dominated by mesophytes species related closely with surface water. Since there was no water discharged to the lower reaches of Tarim River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 years, the riparian forests degrade severely. The groundwater table, the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as well as the content of free proline, soluble sugars, plant endogenous hormones (abscisic acid (ABA), and cytokinins (CTK)) of the leaves and relative rates of sap flow of the Populus euphratica Oliv. (arbor species), Tamarix ramosissima Ldb. (bush species), and Apocynum venetum L. (herb species) were monitored and analyzed 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in the study area where five positions on a transect were fixed at 100 m intervals along a sampling direction from riverbank to the sand dunes before and after water release.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and acclimation strategies of three species to variations in water and salinity stress were discussed. It was found that A. venetum population recovered to groundwater table ranging from −1.73 to −3.56 m, and when exposed to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ranging from 36.59 to 93.48 m mol/L; P. euphratica appeared to be more sensitive to the elevation of groundwater table than the A. venetum and T. ramosissima at groundwater table ranging from −5.08 to −5.80 m, and when exposed to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ranging from 42.17 to 49.55 m mol/L. T. ramosissima tended to be the best candidate species for reclamation in this hyper-arid area because it responded to groundwater table ranging from −1.73 to −7.05 m, and when exposed to saline content of the groundwater ranging from 36.59 to 93.48 m mol/L. These results explained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desert vegetation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Tarim River.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cological factors variables, physiological response and acclimation strategies of plant individuals could provide guidance to sustainable management, recla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and similar reg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