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22篇
  免费   2650篇
  国内免费   3932篇
测绘学   1109篇
大气科学   4231篇
地球物理   2455篇
地质学   3739篇
海洋学   4447篇
天文学   623篇
综合类   849篇
自然地理   1951篇
  2024年   71篇
  2023年   205篇
  2022年   451篇
  2021年   580篇
  2020年   597篇
  2019年   804篇
  2018年   616篇
  2017年   669篇
  2016年   633篇
  2015年   713篇
  2014年   843篇
  2013年   1017篇
  2012年   848篇
  2011年   855篇
  2010年   726篇
  2009年   958篇
  2008年   860篇
  2007年   982篇
  2006年   876篇
  2005年   749篇
  2004年   698篇
  2003年   609篇
  2002年   562篇
  2001年   467篇
  2000年   434篇
  1999年   395篇
  1998年   340篇
  1997年   309篇
  1996年   298篇
  1995年   225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46篇
  1991年   108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应用奇异谱分析(SSA)方法,对全球及南北半球近100多年(1856~1997年)逐月地面气温距平序列的年际变化准周期性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平均气温序列中以准5~6年和准4年周期振荡最显著,其次是准两年周期振荡.各种准周期振荡年代际演变特征及其变率的阶段性,不但表现在振幅上,而且其波数亦很明显.上述特征在全球、南北半球都各有明显的差异.奇异交叉谱分析(SCSA)表明,全球平均地面气温的年际振荡与气候系统中其他各子系统所隐含的准周期信号具有各种耦合关系,尤其表现在与Nino区海温或南方涛动指数中的准周期信号的耦合关系上.  相似文献   
922.
结合等压面上高度场及其气象要素矢量场数据的空间分布特征,设计了一种能客观反映大气在等压面上的运行规律的可视化方法-表面场线映射,它在气象上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23.
抗差最小二乘法在卫星测高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采用1992年10月至1998年10月的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资料进行海平面变化研究,将抗差最小二乘法引入到数据处理时,计算了平均海面高,海平面变化量和海平面的升降速率及其主要周期项的振幅和相位,同时给出采用经黄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结果,将将两种结果进行了比较,最后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揭示了海平面变化的一些规律,实证了海平面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24.
基于结构光和单CCD相机的物体表面三维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接触式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中心任务之一 ,围绕这个问题 ,提出了一种利用结构光 ,单 CCD相机和双定向技术实现物体表面三维自动测量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 ,无需测定相机和结构光光截面之间的相对位置 ,在单目序列影像上就可测量出物体表面的三维坐标。  相似文献   
925.
中国近海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海平面变化的CPCA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王勇  许厚泽  詹金刚 《测绘学报》2001,30(2):173-178
用复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中国近海TOPEX/Poseidon卫星6年的测高的海平面变化资料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中国南海,黄海和东海的海平面变化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重征,利用小波方法分析了主要主成分时间变化序列的时-频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主要主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海洋环充相对应,南海,黄海和东海的海平面变化存在显著的年际和2个月的非稳态振荡信号,南海具有较明显的半年周期信号,而黄海和东海的半年周期信号不明显。  相似文献   
926.
两种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指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李峰  孙秀荣等 《气象科学》2001,21(2):178-185
本文利用文献^ [4]提出的一种新的反映东亚夏季风异常的海陆温差指数分析了夏季风异常时我国气温、降水异常以及东亚环流状况,通过分析指出,东亚夏季风偏强,则中国东部夏季气温偏高,江淮干旱,华北多雨;夏季风偏弱则夏季气温偏低,江淮多雨,易涝,华北少雨。通过两种夏季风指数的对比,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地反映东亚夏季环流及天气气候异常。文中还指出,海陆温差指数能更好的反映夏季风异常的原因是它的定义方法更科学,更全面的反映东亚海陆热力差异,既包含了东亚纬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又考虑了东亚经向海陆热力差异的因素,并用地表气温和海表温度差来表示海陆热力差,好于以往用海平面气压差来反映海陆热力差。  相似文献   
927.
文中对 1 998年 1月 1日到 8月 31日共 2 4 3d的南海季风试验再分析资料的地面感热场和潜热场进行 EOF分析 ,由感热的第一特征向量场发现 ,中南半岛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和印度半岛的大部分是感热通量大值区 ,而海洋上是小值区 ,海陆热力差异十分明显 ,这种海陆感热对比是促使季风爆发的大背景。由感热的时间经度演变图可以看出 ,中南半岛所在经度范围内南北连续的感热分布对南海季风的早爆发具有重要作用。由温度平流项的分布可发现 ,中南半岛的加热作用明显早于青藏高原地区 ,使得中南半岛对南海季风的早期爆发有重要作用 ,而青藏高原对于南海季风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的海陆分布的差异 ,使得两个地区的温度平流项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28.
北极海冰的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文中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设计的两层大气环流模式 ,模拟研究了北极海冰厚度和面积变化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亚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模式中海冰厚度处理趋于合理分布 ,导致东亚冬、夏季风偏强 ,使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模拟结果更趋合理 ;另一方面 ,海冰厚度变化可以激发出跨越欧亚大陆的行星波传播 ,在低纬度地区 ,该行星波由西太平洋向东太平洋地区传播 ;海冰厚度变化对低纬度地区的对流活动也有影响。冬季北极巴伦支海海冰变化对后期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巴伦支海海冰偏多 (少 )时 ,春季 (4~ 6月 )北太平洋中部海平面气压升高 (降低 ) ,阿留申低压减弱 (加深 ) ,有利于春季白令海海冰偏少 (多 ) ;而夏季 ,亚洲大陆热低压加深 (减弱 ) ,5 0 0 h 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北 (南 )、强度偏强 (弱 ) ,东亚夏季风易偏强 (弱 )。  相似文献   
929.
铁路沿线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铁路三防(防风,防沙,防洪)的需要,结合大风监测系统建设的实际,对恶劣天气气候条件下,如何保障列车运行安全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铁路沿线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预警系统。  相似文献   
930.
The Impact Of Air-Flow Separation On The Drag Of The Sea Surfac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n approach that allows assessment ofthe impact of air-flow separation (AFS) fromwave breaking fronts on the sea-surface drag is presented. Wave breaking fronts are modelled by the discontinuities of the sea-surface slope. It is assumedthat the dynamics of the AFS from wave breaking crests is similar to thatfrom the backward facing step. The form drag supported by an individualbreaker is described by the action of the pressure drop distributed alongthe forward face of the breaking front. The total stress due to the AFS isobtained as a sum of contributions from breaking fronts of different scales.Outside the breaking fronts the drag of the sea surface is supported by theviscous surface stress and the wave-induced stress. To calculate the stressdue to the AFS and the wave-induced stress a physical model of the wind-wavespectrum is used. Together with the model of the air flow described in termsof surface stresses it forms a self-consistent dynamical system for the seasurface-atmosphere where the air flow and wind waves are strongly coupled.Model calculations of the drag coefficient agree with measurements. It is shownthat the dimensionless Charnock parameter (roughness length normalized onthe square of the friction velocit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gravity)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wind speed in agreement with fieldmeasurements. The stress due to the AFS normalized on the square of thefriction velocity is proportional to the cube of wind speed. At low windsthe viscous surface stress dominates the drag. The role of the form drag,which is the sum of the stress due to the AFS and the wave-induced stress, isnegligible. At moderate and high winds the form drag dominates. At windspeeds higher than 10 m s-1 the stress supported by the AFS becomescomparable to the wave-induced stress and supports up to 50% of the totalst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