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151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应用色谱-质谱和气相色谱等技术分析鉴定了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下第三系原油和生油岩饱和烃中的甾、萜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并利用甾、萜烷等生物标记化合物和其它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讨论了油、岩的生物先体性质,将其做了分类对比,确定了沙河街组、东营组和前中生界潜山原油的原生性和次生性。  相似文献   
102.
使用目前国际上几种常用的特效树脂:锶树脂(SR)、稀土树脂(RE)和镧系树脂(LN)对岩石样品中Sr、Sm和Nd的分离富集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按厂家提供的流程,SR树脂可回收98%左右的Sr,而且残余的Rb不到2%;RE树脂回收的Sm和Nd只有70%左右;而联合利用RE和LN树脂,并配合SR树脂的使用,可以将Sm和Nd的回收率提高到90%左右;LN树脂可以很好地分离Sm和Nd,并且回收的Nd可占总样量的85%左右.  相似文献   
103.
选择贵州岩溶区3个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旱地作为实验点,进行了绿肥(紫花光叶苕,C3豆科植物)的输入实验,目的是了解通过输入绿肥之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的响应,以及微生物生物量中碳同位素比值的变化,来判断植物分解作用期间有机碳的同位素效应,即微生物分解对13C的分馏作用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的选择性利用.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地里加入绿肥之后,年平均气温较高的实验地的SMBC响应较快,并且其值高于其余两个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实验地,说明SMBC主要来源于植物残留物,其值的大小受控于气温.在加入绿肥之后,并未在各自的实验地和对照地之间出现δ13C值的差异,而是在植物残留物的分解达到一定程度后实验地的δ13C值才高于对照地,但在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实验点上始终未出现这种差异,说明植物残留物的分解程度和质量将影响SMBC的δ13C值,这种现象也进一步说明土壤有机碳的同位素效应是微生物对13C的分馏和对有机质的选择性利用并存的过程.3个实验点上的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大小的顺序与SMBC的δ13C值大小的顺序相一致,表明SMBC的δ13C值能够反映相应样品中的土壤有机质δ13C值的总的变化趋势,并可能是控制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大小的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4.
Extended X-ray absorption fine structure (EXAFS) spectroscopy and chemical analyses were combined to determine the Fe bearing minerals in recent lake sediments from Baldeggersee (Switzerland). The upper section of a laminated sediment core, deposited under eutrophic conditions, was compared to the lower part from an oligotrophic perio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FeK EXAFS agreed well with chemical data: In the oligotrophic section Fe(II)–O and Fe(III)–O specieswere present, whereas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Fe(II)–S sulfides was strongly indicated in the eutrophic part. A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least square fitting of normalized reference spectra. The set of reference minerals included Fe(III) oxides and Fe(II) sulfides, carbonates and phosphates. In the oligotrophic regime no satisfying fit was obtained using the set of reference spectra, indicating that siderite (FeCO3) was not present in a significant amount in these carbonate-rich sediments. Simulated EXAFS spectra for a(Cax, Fe1-x)CO3solid solution allowed reconstructing the specificfeatures of the experimental spectra, suggesting that this phase was the dominant Fe carrier in the oligotrophic section of the core. In the eutrophic part, mackinawite was positively identified and represented the dominant Fe(II) sulfide phase. This finding agreed with chemical extraction, which indicated that18–40 mol% of Fe was contained in the acid volatile iron sulfide fraction. EXAFS spectra of the eutrophic section were best fitted by considering the admixture of mackinawite and the Fe–Ca carbonate phase inferred to be predominant in the oligotrophic regime.  相似文献   
105.
The surface analytical techniques of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Time of Flight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 (ToF-SIMS) have provided information on the type and concentration of species on the surface of sphalerite and pyrite particles in flotation concentrate and tail samples, but also on their distribution on each particle and across particles of different sizes. From this surface analytical study, a more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flotation results of sphalerite and pyrite minerals in a mixed mineral system could be made as a function of the concentrations of copper sulphate activator and xanthate collector, and particle size. In particular, it was found that sphalerite particles reporting to the concentrate are larger in size and contain less iron hydroxide on their surface than particles reporting to the tail. As for the pyrite particles, their lower recovery than the sphalerite particles is the result of a larger proportion of iron hydroxide on their surface inhibiting copper and collector adsorption.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IKONOS多光谱图像分割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数学形态学方法,研究与探讨了IKONOS多光谱图像的分割技术.提出一种结合图像边缘特征和纹理特征的混合分割新算法.在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图像K-L变换的基础上,采用多尺度多方向形态学梯度算子提取边缘特征.应用数学形态学滤波及局部方差统计特征对图像对象进行标记,最后采用强制最小过程,进行标记控制的分水岭分割.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分割算法优于仅利用边缘特征的分水岭分割算法,同时,该算法能较好地解决分割过程中存在的过分割与欠分割问题,是一种适合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图像的分割算法.  相似文献   
107.
采用了NaCl溶液为离子强度调节剂(TISAB),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NaCl型油田水中I-离子的含量,并对该方法进行了测定条件实验的研究。标准曲线在7.94×10-6~1.00 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形关系,相关系数R2=0.999 5,平均回收率为98.9%,RSD(n=6)=1.0%,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NaCl型油田水中的I-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0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小尺度分异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存在的生物结皮,对地貌部位有极强的选择性分布,其实质是生物对环境条件综合适应的一种生态表现。2002年3~11月在个体沙丘表面初步开展了生物结皮类型小尺度环境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地衣结皮和藻类结皮依次分布于垄间、沙垄两坡中部和坡上部,从垄间往垄顶,生物结皮盖度逐渐减小,厚度变薄,抗压性减弱。苔藓结皮分布区的物质组成以细沙和极细沙为主,春季表层土壤水分在5%以上,短命植物广泛发育,基质稳定;坡中部的地衣结皮分布区以细沙为主,春季表层土壤水分在4%左右,短命植物亦有广泛分布,地表受风沙活动影响较小;沙垄上部和顶部的藻类结皮分布区,是沙垄表面活动性最强和土壤水分最差的区域,物质组成以中沙为主,高等植物中白梭梭为优势种,可见藻结皮是三类结皮中最能适应恶劣环境的生物结皮类型。  相似文献   
109.
滇西南昌宁—孟连带牡音河组硅质岩已进行了较好的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 表明为中三叠世深水盆地沉积, 但对其沉积构造背景存在不同的认识. 本文尝试用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 并辅以无机地球化学的手段, 研究牡音河组硅质岩的物源环境, 分析沉积区构造背景. 研究结果表明硅质岩中正构烷烃碳数分布范围较宽C14—C36, 且具双峰型分布模式, 说明其有机质为陆生高等植物和水生生物混合来源; 萜类和甾类化合物特征说明研究区有机质来源总体上以水生生物为主, 同时有不同程度陆生高等植物混入. 牡音河组硅质岩Σw (REE) 为83.56 × 10-6 124.1 × 10-6, w (Ce)/w (Ce) 在0.760.99之间变化, w (La)n/w (Yb)n在0.771.98之间, 说明该盆地明显受陆源区物质影响. 另外, 该硅质岩的w (La)n/w (Ce)n和w (Al2O3)/w (Al2O3+Fe2O3) 图解及w (MnO)/w (TiO2) 比值也说明牡音河组硅质岩沉积过程中受到大陆作用. 两方面的特征互相印证, 说明研究区中三叠世为受陆地强烈作用的深水局限盆地. 这项研究还说明, 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能够为硅质岩沉积环境的探讨提供更多的物源和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110.
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萃取分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技术对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进行萃取分离研究,考察该技术的适用性。参考人工培养生物膜的萃取方法,分别用NH2OH·HCl和Na2S2O4为萃取剂选择性萃取生物膜上的锰氧化物和铁、锰氧化物。实验中分别依次只改变萃取剂浓度、萃取液酸度或萃取时间,保持其它两个因素不变,分别考察这三个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从中选出对铁、锰氧化物萃取率高而对有机质影响小的条件为最佳条件。用选定的最佳条件对不同时间和地点采集的生物膜进行萃取,发现对目的组分的萃取率可达70.8%~94.6%,而对非目的组分的影响很小(3.3%~11.0%),满足萃取分离的要求。这说明选择性萃取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自然水体采集的生物膜上铁、锰氧化物的萃取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