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9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356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51.
陈荣华 《地震》2003,23(1):53-56
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变能的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当地震孕育到后期, 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变能高度积累, 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此, 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必须基于临界状态的特点。临界状态的最重要特点是触发因素将起重要作用。固体潮的引潮力是一种重要的触发因素。笔者改进了过去仅用月亮固体潮引潮力的地方平太阴时方法, 而用月亮与太阳整个固体潮引潮力作为触发因素, 显然这样更为科学和合理。研究表明, 大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几次显著地震易受固体潮引潮力某个方位附近触发。并应用这一现象结合其他地震前兆方法成功预报了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6. 0级地震。  相似文献   
652.
为研究温度冲击下煤的微观结构变化及其损伤断裂机制,以干燥颗粒煤为研究对象,分别开展了煤样的冷冲击和热冷冲击试验。利用扫描电镜(SEM)观测图像结果,分析对比了两种温度冲击前后煤样微观形貌、裂缝分布、开裂和延伸情况,结合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煤样内部微裂缝的开裂机制和扩展方向,并通过ANSY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微裂缝扩展时的应力场和位移场的分布情况,揭示了煤样的断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温度冲击对煤的结构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温度冲击所形成的热应力最终导致了原始裂纹和新生裂纹的扩展和延伸;温度冲击下所产生的裂纹形式主要有沿晶裂纹、穿晶裂纹、翼型裂纹、交叉裂纹、枝须状裂纹和网状裂纹;分析结果表明,温差愈大,所产生的温度热应力愈大,热冷冲击所产生的裂缝的数量更多、扩展更充分,对煤样的破坏更严重,因此,热冷冲击的破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53.
内日球子午面瞬态激波的传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日球子午面内的二维三分量MHD模型,研究瞬态激波的传播特性,着重分析日球 电流片(HCS)、日球等离子体片(HPS)和低速流结构对激波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HCS 和HPS对激波传播几乎没有影响,而跨越HCS和HPS的低速流则显著改变激波的传播特性. 低 速流对激波的反射,导致激波扰动源一侧的激波速度加快、强度增强,低速流对激波透射的 阻碍作用导致激波扰动源异侧的激波滞后、强度减弱,但激波阵面的纬度跨度有所加宽.在 激波穿越过后,低速流区朝激波传播方向弯曲并受到骚扰,使得激波下游出现复杂的扰动结 构;对于激波扰动源同侧的激波下游,反射波与该处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同样会导致较为复 杂的扰动出现.  相似文献   
654.
通过对云南地区1986年以来强震前中小地震的震源深度及时空特点的研究分析,找出震源深度的变化特性,深度异常与大震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发生的时间集中在震源深度首次出现15km的180天以内,而且深度异常形成的条带常沿断裂带分布,强震的震中区主要位于异常条带上或异常条带的延长线上。  相似文献   
655.
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及其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立新 《地震》2011,31(1):41-51
本文根据日本海沟、 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关系、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的平均震源机制结果以及日本海沟强震与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关联性, 概述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动力背景, 说明中国东北地区的深源地震与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具有成因上的联系, 中国东北深震是西太平洋板块高速度、 小倾角向欧亚大陆下俯冲的结果。 中国东北地区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以及依据浅源地震的分期统计资料表明, 中国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经历了5个活动周期, 每个活动周期浅源地震的时空分布具有个性差异, 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浅源地震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 发现每个活动周期结束地震前均经历了平均约4.19年的长时间平静, 结束地震以成对地震为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56.
陈建功  周陶陶  张永兴 《岩土力学》2011,32(9):2629-2634
提出了深部洞室围岩分区破裂化的冲击破坏机制。即在岩体开挖引起的围岩应力重分布过程中,径向应力波波前产生应力不连续间断面,当波前应力降满足一定条件时,产生局部冲击破坏。根据弹性动力学理论,应用位移势函数,通过Laplace变换简化计算,推导了洞室开挖瞬间围岩径向应力场的动力学理论解,得到了发生各次分区破裂化时,波前径向应力降的统一计算公式。根据质点速度、间断面压力降,由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了围岩分区破裂化的冲击本构方程和破坏准则,得到了产生冲击破坏的间断面压力降临界值计算公式。给出了分区破裂形成后各破裂区半径的表达式,关系式表明,各破裂区之间存在等比关系,其等比值为 。  相似文献   
657.
高墩大跨度铁路简支钢桁梁桥的减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具有减隔震支座的铁路高墩大跨度简支钢桁梁桥的减震性能,探讨减隔震技术在高墩桥梁中的适用性.通过数值分析研究了采用铅芯橡胶支座、盆式橡胶支座和双曲面支座时的减震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在铁路高墩大跨度简支钢桁梁桥上使用减隔震支座具有一定的减震效果.  相似文献   
658.
A suite of Sierra Madera Impact deformed rocks was studied and magnet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We characterized the magnetic signatures of two locations, sites A and B that have different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ock fractured structures as well as the magnetic signatures. Shatter cone at site A has a fine-scale (few to ∼10 mm) distributed array of complete shatter cones with sharp apex. Natur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NRM) of site A shatter cone is distributed within the plane that is perpendicular to the apexes of the cones. Shatter cone at site B shows no apparent cone shape or apex, instead, a relatively larger scale and multiple striated joint set (MSJS) and sinusoidal continuous peak. NRM of site B shatter cone is clustered along the apexes. The difference in magnetization direction is a likely indicator of the shock pressure where parallel to apex indicates pressures larger than 10 GPa and perpendicular to apex indicate pressures less than 10 GPa. Intensities of NRM and saturation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SIRM) contrast and fluctuate within a shatter cone as well as in between two sites. We observed a random orientation of magnetic vector directions and amplitudes changing over small scales leading to the absence of coherent macro-scale signature.  相似文献   
659.
现代战争或恐怖活动中,核电站很可能受到精确制导炸弹的攻击。运用有限元软件LS-DYNA3D,以5 000 kg等效TNT当量的装药在安全壳100 m外触地爆炸为例,将装药爆炸、土中传播和结构构成有限元分析体系,对安全壳基底的振动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安全壳基底和壳体的压力呈环状分布,在基底和壳体的连接处有明显的应力集中;等效应力-时程曲线和径向应力-时程曲线显示,壳体的最大等效应力为35 kPa、最大径向应力为32 kPa,均在安全范围。在给定的条件下,基底和壳体的响应值远未超出设计值,核电站的运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60.
The stand-off shock formed in the accretion flow on to a stationary wall, such as the surface of a white dwarf, may be thermally unstable, depending on the cooling processes which dominate the post-shock flow. Some processes lead to instability, while others tend to stabilize the shock. We consider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destabilizing influence of thermal bremsstrahlung cooling, and a stabilizing process which is a power law in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Cyclotron cooling and processes which are of order 1, 3/2 and 2 in density are considered.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and power-law indices of the second mechanism are varied, and particular effects on the stability properties and frequencies of oscillation modes are exam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