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7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41.
对来源于珠江口沉积物的一株海洋真菌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SD-272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离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采用常规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等分离手段,通过紫外、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现代波谱学技术,从其发酵液提取物中共分离并鉴定了13个化合物,分别为:4'-demethylvermistatin(1),vermistatin(2),penisimplicissin(3),deoxyfunicone(4),5,6-epoxy-3-deoxyfunicone(5),5′-methoxy-6-methyl-biphenyl-3,4,3′-triol(6),altenusin(7),1-deoxyrubralactone(8),kojic acid(9),7-hydroxy-2-(2-hydroxypropyl)-5-methylchromone(10),dankasterone(11),4-hydroxy-2-methoxyacetanilide(12),N-(2-hydroxypropanoyl)-2-aminobenzoic acid amide(13)。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嗜松青霉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显示较好的卤虫致死活性,LD50值为39.2μmol/L。  相似文献   
242.
王欢  白冬  谢超  林琳  黄菊  梁佳  王婷 《海洋与湖沼》2016,47(2):447-454
本文测定了海捕大管鞭虾(Solenocera melantho)(又称红虾)调理食品在不同温度保藏中的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pH值及感官评价等参数。通过对虾肉色泽、组织质构、风味和外形四个方面的检测,综合各项指标决定将TVB-N作为该产品质量变化和推测货架期时长的关键指标。将各温度下测定的TVB-N值代入线性方程组计算出反应活化能E_a为55.21 k J/mol,指前因子k_0为1.08×10~9。利用Arrhenius方程外推法计算得出在20°C和25°C温度下TVB-N值变化速率常数分别为k_(20°C)=0.1405和k_(25°C)=0.2386,从而进一步确定该条件下保藏的理论货架期分别为153.6d和92.1d。经质构仪分析红虾虾仁的硬度与弹性变化,综合感官评定结果和其它测定值,确定海捕红虾产品在常温贮藏中的货架期为3个月。本研究为常温下红虾调理食品的保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43.
连云港对虾养殖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玉  冯志华 《海洋与湖沼》2013,44(6):1457-1461
在2010年6月对连云港市对虾养殖区的沉积物环境状况进行这站调查,分析了对虾池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分布,并采用海洋沉积物质量国家标准和地积累指数法对该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1)Cu、Zn、Pb、Cd、Hg、Cr、A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31 mg/kg、283.9 mg/kg、64.86 mg/kg、0.58 mg/kg、0.0056 mg/kg、89.23 mg/kg、35.58 mg/kg,通过计算单项污染指数表明所有元素的污染指数均在 0~1 之间,属于非污染,表明虾池沉积物属于清洁土壤。(2)利用地积累指数 (Igeo)法对所得到的调查结果进行了评价,发现各样点沉积物呈现出轻洁至中等的污染程度,参与评价的6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As> Zn> Pb、Cd> Cr> Cu。进一步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所有站位沉积物Cu和Cd(除站位5)的含量皆低于ERL值,说明Cu和Cd很少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全部站位的重金属Zn、Pb和8个站位的Cr的含量均在ERL和ERM之间,表明这三种金属偶尔产生不利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244.
综述:对虾弧菌病及其免疫预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弧菌病是影响对虾养殖业最为常见、危害较重的一类疾病。其症状一般为红腿、黄鳃、烂尾、烂眼、甲壳溃疡、肌肉白浊等 ,常伴有败血症。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 haemolyticus是人们发现最早的对虾病原弧菌 ,随后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鳗弧菌V .anguillarum ,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创伤弧菌V .vulnificus等十多种致病弧菌陆续被发现 ,但其致病机理仍未查清。多年来弧菌病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抗生素治疗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主要是产生耐药菌株 ,造成水体污染 ,破坏虾体免疫力 ,因此探索新的治疗途径势在必行。以提高虾体自身免疫力的免疫预防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它以无毒无副作用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等优点而显示出广阔的前景。弧菌疫苗的研制已获初步成功 ,疫苗有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免疫方式有浸泡、口服、注射和喷雾等 ,注射方式效果最佳但费时费力且易损伤虾体 ,浸泡疫苗需要量大 ,故探索一条好的免疫方式是当前工作的重点。要进行对虾的免疫预防研究 ,必须了解对虾的免疫机制 ,一般认为虾类的免疫主要以非特异性免疫为主 ,血细胞和酚氧化酶系统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弧菌病的病原、病理、诊断、对虾的免疫机制及免疫预防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趋势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245.
对虾养殖池生态环境的人工调控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调控对虾养殖池的水色、透明度、溶解氧和COD,建立了较稳定的对虾养殖生态体系.其特征为,生产力水平高,物质循环速度快,各项水质指标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幅度和变化速度较快.提出了人工调控虾池生态环境应以维持稳定的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和数量为主要内容,同时,讨论了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及数量与相关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246.
即墨养虾场虾病暴发前期底质中叶绿素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测定养虾池底质中叶绿素的变化,比较了在30℃,40℃,50℃,60条件下烘干与不烘干底质样品叶绿素a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烘干温度上升测定结果的偏差增大,各温度梯度偏差分别为30℃13.24%、40℃34.93%、50℃57.19%、60℃76.03%。而不经烘干处理的样品结果偏差为1.23%。运用不烘干法对5、6、7月份养虾池底质叶绿素a及脱镁叶绿素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虾暴发前虾池底质中叶绿  相似文献   
247.
对红虾虾头和虾肉中的脂肪进行了提取和测定。脂肪甲酯化后,采用50m×0.35mmi.d.PEG-20M玻璃毛细管柱,FID检测器,并结合GCLMS进行了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虾头中脂肪含量达10.8×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8.8×10-2,EPA+DHA占24.1×10-2;虾肉中脂肪仅为3.9×10-2,其不饱和脂肪酸69.8×10-2,EPA+DHA为27.3×10-2。  相似文献   
248.
针对对虾养殖过程水处理的研究现状和瓶颈问题,文章综述了国际和国内重要的水处理管理理念与策略,主要包括:养殖用水“减法”管理理念、投入品“减法”管理理念、基于微生物的水处理策略和基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水处理策略等。较全面地探讨了养殖节水、生态调水、精准投喂、补偿生长、生物饵料、生物过滤器、水动力等对于水处理的重要性。并建议建立基于对虾福利生物学的水处理评价体系,联合生物行为变化、生态生理指标、水体理化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该综述期望为对虾产业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49.
A 13-day feeding trial was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icrobound diet for rearing the larvae of Chinese shrimp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ive foods that consist of Isochrysis galbana, Chlorella vulgaris, Tetraselrnis chuii,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 and Arternia sp. Larvae of 0 to 13d post-hatch (dph) were reared in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semi-open culture system and stocked at a density of 100 larvae L^-1 in tanks, each containing 50 L sterilized seawater with salinity 30-32. Larvae were manually fed either the live foods or the microbound diet 6 times per day. At 13 dph, the growth of the larvae fed on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approximately 84% of that fed on the live foods. The survival rate of the larvae fed on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44.29% at 13dph, which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at of larvae fed on live foods (63.55%). The body length and development index (DI) of the larvae fed on the microbound diet were always lower than those of larvae fed on live foods. However, the differences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s only at 11 and 13 dph (P〈 0.05). The mean dry weight loss of the microbound diet was 9.2% after 90 min immersion in seawater, indicating that this diet has a good water stability. The microbound diet contains 52.23% crude protein and 10.27% lipid and is easy to prepare. Th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et suggest good potentials for its successful use in the larviculture of other penaeid and fish species.  相似文献   
250.
对虾细胞培养及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虾病毒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建立连续性的对虾细胞系来揭示对虾病毒致病机理等关键问题。文章介绍了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组织。用于细胞培养的对虾种类包括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chinensis、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japonic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等。用于培养的对虾组织包括甲壳下表皮、心脏、肝胰腺、鳃、肠上皮、淋巴、血淋巴、卵巢、神经、肌肉、造血组织等。同时重点介绍了离散细胞的方法和培养的方式,温度、pH、渗透压的选择,目前对虾细胞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及促生长添加物,以及如何控制污染。探讨了目前在对虾细胞培养及建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途径,为对虾与其它甲壳类动物细胞培养及细胞系的建立提供参考。此外还介绍了对虾病毒体外培养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