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4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8 毫秒
71.
“泥科学与应用技术”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伟  闵凡路  吕一彦  王升位  孙政  张春雷  李磊 《岩土力学》2013,34(11):3041-305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淤泥、污泥为代表的各种泥状物产量巨大,接近于城市垃圾的数量。而各种泥的性状及污染物种类非常复杂、多样,经济、安全地进行各种泥的处理和利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各种泥状物虽然种类不同、成分各异,但具有很多共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处理方面也具有以脱水为主的减量化、以污染物稳定为主的无害化、以改变性质后进行利用为主的资源化的途径上的一致性。此外,泥所具有的一些特殊性质也能够被利用来解决一些特殊的问题。长期以来,各种泥的科学研究和处理技术分布在各行各业,使用的概念、指标不能统一,技术和方法隔离发展,影响了对于泥的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立“泥科学与应用技术”的学科方向,对于泥的主要种类和问题,处理泥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以及几个典型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解决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72.
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污泥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磊  朱伟  林城  大木宜章 《岩土力学》2009,30(10):3001-3004
针对采用水泥和膨润土为固化材料处理的污水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循环试验测量了在水分强烈变化下固化体的质量、体积、含水率及强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固化污泥的干湿耐久性。结果表明,水泥的掺入是提高固化体干湿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达到一定的掺入量才能发挥作用。膨润土对固化体的干湿耐久性影响呈现两面性,适当地掺入膨润土有利于干湿耐久性的形成,而过多地掺入膨润土反而不利于干湿耐久性的形成。在水泥掺入质量比小于或等于0.4时,干湿循环后固化体相对控制样强度明显提高,但体积显著减小,而水泥掺入质量比大于0.4时,干湿循环后固化体相对控制样强度有所下降而体积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3.
74.
浩婷  王曦  周颜  吴燕 《岩土力学》2015,36(11):3187-3192
采用自主改装的变压头黏土渗透仪,模拟疏浚淤泥脱水过程中水分在淤泥颗粒多孔介质中的迁移运动过程,通过测定疏浚淤泥脱水过程中渗透系数与过滤常数、渗水量与滤液量、泥饼含水率与孔隙率,探究了负载压力为100 kPa时,不同负载方式(负载时间及负载压力梯度变化)对疏浚淤泥脱水过程中过滤和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发现:负载下的过滤和渗流同时进行,负载1 h期间,前期0~40 min内过滤占主导地位,后期40~60 min内渗流起关键作用。负载压力梯度由原来1 h内间隔变化1次,变为以20 kPa为梯度递增变化5次,随着压力变化梯度减小,渗透系数、过滤常数增加,淤泥脱水性能得到较明显的改善,并且前期负载压力越小,脱水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75.
王建勋  王保田 《岩土力学》2008,29(Z1):575-579
在工程用土资源越来越紧张和环境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淤泥资源化利用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向河底淤泥中掺入一定量的生石灰,再用真空预压结合外加剂木质素磺酸钙来改善土体的渗透、强度和变形等特性,总结并分析了掺木量对稳定排水量,稳定沉降量、强度、孔隙等的影响以及真空预压后石灰稳定土龄期下土体强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抽真空后改良土具有较低含水率,土体强度增长较大,孔隙较小,后期沉降较小,加固土体以满足填筑用土要求,经济性分析表明该法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76.
陈荷生  范成新 《湖泊科学》1998,10(S1):117-122
The eutrophication of Lake Taihu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 day by day and more urgent to be comprehensively harnessed. The lake sludge is considered as a important polluting factor. To control the internal pollution source of Lake Taihu and restore its wat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idea of the dredging for environmental purposes. It was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sludge storage and physical/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The technical keys are sludge-dredging depth, time, method and sludge treatment. The requirements and scheme for the environmental dredging work in Lake Taihu were also analyzed in detail.  相似文献   
77.
78.
Methane fermentation is widely used to dispose of sewage sludge at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WWTPs), due to production of renewable energy in the form of biogas. Antibiotics present in wastewater may accumulate in a sewage sludge.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ree antibiotic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in three different doses on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sewage sludge. For this purpose, metronidazole (MET), amoxicillin (AMO), and ciprofloxacin (CIP) are individually added to anaerobic reactors with sewage sludge collected from municipal WWTP. The antibiotics’ highest concentration (1024 mg kg?1 of AMO; 512 mg kg?1 of MET and CIP) lowers methane production and methane content in biogas. MET exerts the most marked effect and lowers methane production to 36.8 ± 3.7 mL CH4 kg?1 volatile solids. Tested antibiotics probably inhibit methanogenic archaea, which results in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 accumulation. Addition of MET results in accumulation of many kinds of VFAs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acetic acid (17.52 ± 1.85 g L?1). The addition of of AMO results in accumulation of butyric acid only (253.00 ± 15.89 g L?1). However, addition of CIP results in accumulation of mainly acetic acid (7.58 ± 0.82 g L?1) and isovaleric acid (2.01 ± 0.41 g L?1). Next, synergistic effect of these antibiotics in a low concentration of 16 mg kg?1 of AMO, 8 mg kg?1 of MET, and 2 mg kg?1 of CIP is measured in semi‐continuous conditions and causes inbibition of methane produc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VFAs.  相似文献   
79.
80.
王东星  唐弈锴  伍林峰 《岩土力学》2020,41(12):3929-3938
为实现疏浚淤泥高效快速脱水减容,选取化学絮凝和真空预压相结合的脱水技术,利用自制真空预压抽滤装置对5种类型絮凝剂调理淤泥进行系列室内脱水试验,通过上清液高度、泥水分界面高度、沉降速率、底泥含水率等指标,综合评价疏浚淤泥沉降过程与深度脱水效果。结果表明:5种絮凝剂对应最优添加量分别为Ca(OH)2(1 500 mg/L)、PAFSI(200 mg/L)、PAC(200 mg/L)、HCA(50 mg/L)、APAM(500 mg/L);与原始淤泥自然沉降过程相比(底泥高度17.14 cm、含水率96.8%),真空预压可实现絮凝调理淤泥脱水减容、底泥平均含水率降至53.5%,使底泥体积进一步压缩20.48%~36.99%;真空预压作用下,絮凝调理淤泥在50 min内达到沉降速率峰值,前120 min内淤泥絮凝效果明显、泥水分离程度占据主导;与原始淤泥真空预压对比,絮凝?真空预压大幅提升淤泥沉降速率、有效缩短峰值对应沉降时间,最优絮凝剂(APAM)底泥沉降速率峰值、淤泥总高度沉降速率峰值对应时间点缩短87.5%和83.33%,峰值速率分别增加3.56倍、5.18倍;添加适量絮凝剂能有效改善淤泥脱水性能,增大泥粒尺寸、防堵促排,加速疏浚淤泥沉降与泥水分离效率。化学絮凝?真空抽滤技术有利于实现疏浚淤泥减量化,显著缩短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减少堆积占地,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