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4篇
  免费   1474篇
  国内免费   1687篇
测绘学   128篇
大气科学   378篇
地球物理   939篇
地质学   3277篇
海洋学   207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083篇
自然地理   919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213篇
  2021年   243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300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287篇
  2014年   433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411篇
  2011年   445篇
  2010年   403篇
  2009年   383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391篇
  2006年   412篇
  2005年   355篇
  2004年   301篇
  2003年   268篇
  2002年   231篇
  2001年   237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70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蚕庄金矿上庄矿区控矿构造特征及构造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庄矿区的主要控矿断裂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主断裂、次级断裂及节理的多种组合方式控制了矿体的产出。运用断裂面波形模拟方法得出了控矿主断裂在成矿期的断裂面波形图,并以此对上庄矿区的深部矿体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2.
山东蒙阴县埠洼金矿与韧性剪切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埠洼金矿受NW向台上-盘东沟韧性剪切带的控制,矿体产于剪切带中南部的英云质超糜岩中,矿体呈右行侧列式分布,成矿体用与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导致的动力分异作用密切相关,赋矿空间为韧-脆性剪切作用形成的扩容带,是在韧性剪切基础上形成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203.
归来庄贫硫氧化型低温热液碲金矿床中黄铁矿形成于3个世代,不同世代黄铁矿的S/Fe均小于2,硫的质量分数平均值50.9%(小于标准值53.4%),显示出明显的硫元素匮乏。不同时期的黄铁矿在晶形上有较明显的差异,并出现环带、环边及交代环边等结构构造。随着成矿作用的不断进行,从成矿早阶段到晚阶段成矿热液中的硫由于硫化物的不断结晶而消耗,成矿热液中硫逸度持续降低,可供进入黄铁矿品格的硫越来越少。成矿晚期,成矿热液中的砷替代硫大量进入黄铁矿的晶格中而形成与归来庄金矿床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富砷黄铁矿,对该类型矿床具有找矿勘探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4.
胶东金矿床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对胶东四类金矿床(盆地边缘砾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展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宏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相对应,山东金矿床可能有亲岩浆岩和亲沉积盆地两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前者包括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三类金矿床,后者指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二者具有不同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山东亲岩浆岩系列的金矿床,其锶-钕同位素与同时代的幔源岩浆岩一致,碳同位素显示幔源碳和岩浆碳的特征,氧同位素则显示初生水与大气降水不同比例混合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是以CO2为主、富合成矿金属的地幔流体与浅部下渗大气降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主要受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的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其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均较分散,可能主要与地壳浅部下渗大气降水对上地壳各种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成矿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5.
山东西部莱芜-淄博地区的中生代雪野碳酸岩中发育有大量罕见的反环带云母,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表明,云母斑晶的核心为黑云母,过渡带和边缘是金云母,基质中云母为金云母,核心黑云母与过渡带的金云母界限清晰,成分突变以及核心黑云母的溶蚀结构表明,核心黑云母和过渡带与边缘带金云母不是同一岩浆体系结晶的产物,核心黑云母可能是碳酸岩岩浆捕获的外来黑云母,过渡带与边缘带金云母同基质中金云母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从过渡带到边缘带,金云母的Mg(Mg Fe)逐渐降低,反映了碳酸岩岩浆的不断结晶演化过程,TiO2的不断降低,一方面是由于岩浆的分异结晶,另一方面则是岩浆上升期间去气作用导致岩浆内CO2/H2O值降低所致。云母斑晶从过渡带向边缘带Al2O3含量逐渐减少,表明碳酸岩浆自过渡带云母结晶后没有富Al的圈岩物质加入。  相似文献   
206.
山东省集雨增补地下水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克森 《水文》2003,23(1):28-31
分析了山东省水资源特点、开发利用状况以及水资源持续利用所面临的形势,在阐述山东省降雨、地理等自然特点的基础上,认为集雨增补地下水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提出了集雨增补地下水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7.
Cyclic tests on two large‐scale models of existing bridge piers with rectangular hollow cross‐section were performed in the ELSA laboratory. The prototype structure is an existing reinforced concrete highway bridge constructed in Austria in 1975. The piers presented several seismic deficiencies and consequently they showed poor hysteretic behaviour and limited deformation capacity as well as undesirable failure modes that do not comply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codes for seismic‐resistant structures. Experimental data are compared to numerical and empirical prediction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08.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明显亏损Yb、Ni和Cr等元素。火山岩的Sr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结果表明白垩纪的火山岩来源于Ⅱ型富集地幔,而早第三纪火山岩来源于接近原始地幔的略富集型地幔。这可能由于早第三纪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致使上地幔深部的亏损型物质上涌参与岩浆活动,与富集型地幔混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9.
西藏南部郎杰学群碎屑物质来源的古水流证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近对西藏山南琼果和贡嘎地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弱变质的上三叠统深海—半深海沉积地层——郎杰学群地质填图调查,在出露槽模沉积构造的37个古水流点获得了43组数据。赤平投影数据恢复后发现,这一地区主力古水流有南东140°~160°和南西190°~210°两个方向。这一分析结果为郎杰学群沉积物来自北边(未知块体)而非印度次大陆的观点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10.
The unusual location of ventifacts, on a boulder‐built jetty at the mouth of the Siuslaw River, Oregon coast, western USA, allows ventifact age and wind abrasion rates to be estimated with some precision. The jetty was built mainly between 1892–1901 and extended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nsideration of historical shoreline position and the history of jetty construction and repair suggests the ventifacts have formed since about 1930. Morphologically the ventifacts are aligned south‐to‐north reflecting winter winds and sediment transport from the adjacent beach. Wind‐parallel grooves and ridges with sharp, sinuous crests are developed on inclined boulder surfaces on top of the jetty and reflect suspended sand transport in wind vortices. Deeply pitted surfaces on steep boulder surfaces nearest the beach reflect impact by saltating sand grains. Based on present wind regimes (1992–2000) from three regional weather stations, southerly winds above the sand transport threshold occur for 21·9–29·6 per cent of the time. Based on estimated depth of loss from boulder surfaces, wind abrasion rates are calculated to be on the order of 0·24–1·63 mm a?1. This is the first well‐constrained field estimate of ventifact age and ventifaction rate from a modern coastal environment.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