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3篇
海洋学   11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欣  王健  张举 《地球科学》2018,43(12):4399-4410
Oktavites spiralis(Geinitz,1842)是志留系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的笔石带化石分子,其独特的盘旋生长模式易于识别,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地层意义重要.然而,关于Oktavites spiralis的首现位置始终存在争议,不利于地层的精确对比.在陕西紫阳、岚皋地区,Oktavites spiralis笔石带可以通过带化石丰度变化进行识别,而不是依靠带化石的首现.近来,对陕西紫阳、岚皋地区多个志留系特列奇阶剖面研究后认为,通过幼体特征和盘旋形态对比,一个奥氏笔石新种Oktavites longtanensis sp.nov.可以从Oktavites spiralis和Oktavites contortus中进一步区分出来.新种Oktavites longtanensis sp.nov.化石延限仅限于Oktavites spiralis笔石带,延限较短,并具有重要的演化意义和较强的地层划分对比潜力.   相似文献   
12.
肠道和肝胰腺是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重要的消化器官,本文运用组织学技术测量了中肠和后肠长度,并对肠道长与体长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HT和5-HT受体2进行组织定位和计数。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的肠道长与体长接近,两者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后肠长度约为中肠的2倍;(2)5-HT和5-HT受体2在中肠和后肠中的组织定位和数量相似,均分布于黏膜上皮细胞间和肌层与外膜交界处,亦见于后肠的固有膜和黏膜下层与肌层交界处,在肠球外膜中也有大量分布;(3)5-HT和5-HT受体2阳性物质在肝胰腺的四种细胞的胞核中均有分布,在F细胞的胞质中也有分布。5-HT和5-HT受体2在中华绒螯蟹肠道和肝胰腺组织中的分布规律一致,表明中华绒螯蟹消化道5-HT发挥生理功能可能与5-HT受体2有关。此外,5-HT和5-HT受体2在后肠近肌细胞分布的特点可能与肠道收缩有关。后肠在中华绒螯蟹消化生理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对一株具有细胞毒活性的南极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S-1-16进行发酵条件的初步优化。通过对基础发酵培养基、发酵温度及培养基配制用水的筛选,以次级代谢产物量为主要指标,同时参考生物量及细胞毒活性指标来进行初步优化,获得一个较优的摇瓶发酵条件:酵母提取粉0.3%,蛋白胨0.5%,麦芽糖0.3%,葡萄糖1%,蔗糖5%,自来水,初始p H=7.0,接种量15%,18℃,180 r·min-1发酵15 d。采用初步优化后的条件进行发酵,与初始发酵条件相比,其次级代谢产物量提高到568.75%,对A549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至265%,并且对He La肿瘤细胞和SGC-7901肿瘤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从0提高到48.19%和69.18%,效果显著,为获得菌株中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对富营养化水中优势蓝藻和绿藻的溶藻效果,为有害藻类的生物控制提供参考。【方法】从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到一株溶藻菌S6(Serratia sp.,GenBank登录号为KY462187),将不同浓度菌液分别加至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以及两者以浓度比1∶1混合的藻液(下称“混合藻”)中,进行溶藻实验,测定14 d内实验体系中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氨氮和总磷(TP)浓度,分析溶藻菌S6对不同藻类的溶藻效果以及对水体中氮磷的影响;运用光谱技术分析溶藻产物特性。【结果与结论】溶藻菌S6对铜绿微囊藻、斜生栅藻和混合藻的溶藻效果较佳,且菌液浓度越高,溶藻效果越佳,其中3组原菌液(2×109mL-1)处理组14 d内的溶藻率分别为89.4%、80%、78.6%。溶藻菌S6对3种实验体系氨氮和TP浓度影响较大,原菌液处理组变化最明显,其中铜绿微囊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21.24、6.21 mg/L;斜生栅藻藻液氨氮和TP质量浓度分别下降13.19、7.5...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内分泌肿瘤(NETP)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19例NETP患者的CT表现,运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别比较不同级别、功能性和非功能性肿瘤与病灶大小之间关系。结果:19例共23个病灶,其中功能性NETP4例,非功能NETP 15例。根据WHO分级,G1级7例,G2级10例,G3级2例。CT平扫完全实性病灶6个,囊实性17个,完全囊性为0个,钙化4个,主胰管扩张10个。低级别肿瘤小于3 cm 72.7%(8/11),高级别肿瘤大于3 cm 83.3%(10/12),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功能性肿瘤小于3 cm66.7%(4/6),非功能性肿瘤大于3 cm 82.4%(14/17),同样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内分泌肿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的最大径有助于不同及功能性、非功能性肿瘤的判断,并可指导临床制订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为对南极菌Psychrobacter sp.B-3产胞外糖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以温度、pH、不同碳源、不同氮源、不同金属离子及海水配比作为唯一变量进行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对产糖有显著影响的单因素取值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出影响产多糖的3个主要因素,即酵母粉、陈海水配比和装液量.然后通过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南极菌Psychrobacter sp.B-3发酵条件系统优化的结果为:酵母粉1.1 g/L,陈海水与自来水的配比为2:1,装液量为50%,蛋白胨6.0 g/L,接种量1.5%,培养时间64 h,BaCl20.03 g/L,温度10℃,转速150 r/min,pH为7.0.优化后发酵液中的糖含量由优化前的444 μg/mL提高到624 μg/mL,相比初始糖产量提高了40%.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可显著优化南极菌Psychrobacter sp.B-3液体发酵产胞外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在盐度为12的海水中,添加不同浓度的CaCl2(2、4、6、8、10g/L)可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以及溶菌酶(LZM)的活性产生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海水中浸泡4h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河蟹肝胰腺中5种酶的活性随着CaCl2浓度的上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当CaCl2浓度为10g/L时,活性最低;ACP和AKP分别为对照组的56.72%和40.76%;SOD与CAT的活性在10g/L时为对照组的20.11%和7.32%;LZM的活性为对照组的60.14%;该结果说明:正常海水中CaCl2浓度的提高会导致河蟹体内自由基代谢的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免疫力.除LZM外,当CaCl2浓度为4g/L时,其它免疫酶的活性均表现出向下的拐点.因此,继续提高海水中的CaCl2浓度,将对河蟹成活率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消化酶是反映机体消化生理状况及对营养物质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三疣梭子蟹蜕壳后不同时间肝胰腺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蜕壳后肝胰腺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在第4~6天达到最高;脂肪酶活力在第6天时达到最高;纤维素酶活力总体较低,在第10~12天达到最高;几丁质酶活力在蜕壳后第4天时酶活力最高。研究表明,三疣梭子蟹蜕壳后,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活力相对较高,而纤维素酶和淀粉酶活力较低,可能与三疣梭子蟹本身的肉食性特征有关;另外,整个实验期间,三疣梭子蟹肝胰腺脂肪酶活力较低,可能与测定条件有一定的关系。与其他时间点相比,蜕壳后4~6 d(蜕壳周期中间阶段)各种酶活力处于较高水平,表明此阶段对食物的消化能力比其他时间更强,这为养殖过程中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A new record of Platycephalus sp.1 (sensu Nakabo, 2002) was documented based o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DNA barcoding. We collected 174 specimens of the genus Platycephalus from Chinese coastal waters of Dongying, Qingdao, Zhoushan, and Beihai. Samples were identified as Platycephalus sp.1 morphologically. The coloration, meristic traits, and morphometric measurements are consistent with previously published records. In brief, it is an orange-brown flathead fish with dark brown spots scattered on head and body, lateral line scales 83 to 99 with one or two spine-bearing anteriormost pored scale, no yellow blotch on the caudal fin. Cytochrome oxidase I subunit (COI) gene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for phylogenetic analysis. The mean evolutionary distance within the species Platycephalus sp.1 was 0.1%. Net evolutionary distances between Platycephalus sp.1 and other species of Platycephalus ranged from 10.8% to 19.7%, which is much greater than the threshold for species delimitation. The COI sequence analysis strongly supports the validity of Platyceohalus sp.1 at genetic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