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1篇
  免费   488篇
  国内免费   445篇
测绘学   238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748篇
地质学   985篇
海洋学   419篇
天文学   67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43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160篇
  2013年   206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21.
琼州海峡潮流能资源的数值模拟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耗量不断的增长使我们更加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我国近海拥有复杂的海岸线和广阔的大陆架,其中许多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潮流能资源。潮流能资源评估则是其电站站址选择、发电量预测等工程设计的首要工作。结合两个站位的潮流实测数据,本文利用FVCOM海洋环流数值模式较好的模拟了琼州海峡潮波传播状况,分析了该海域潮流能资源水平分布规律和时间变化特征,初步估算了该水道的潮流能的理论蕴藏量,并采用FLUX方法对该水道的技术可开发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琼州海峡中心海域功率密度高,两岸资源低;可能最大流速、大潮年平均最大功率密度、小潮年平均功率密度和年平均功率密度等特征值分布基本相似;其丰富区域出现在海峡东口南部海域以及海峡中部海域,其中东口南部海域可能最大流速可达4.6 m/s,表层流大潮年平均最大功率密度为5996 W/m2,小潮平均最大功率密度仅为467 W/m2,年平均功率密度为819 W/m2,代表点超过0.7 m/s的潮流流速年统计时间约为4717 h;海峡潮流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89.55MW,利用FLUX、FARM、GC方法得到该水道的潮流能可开发量分别为249GW/yr、20.2GW/yr和263GW/yr。  相似文献   
122.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a novel spatial approach to compare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 across cities and over time. It examines spatio-temporal change in Australia’s five most populated capital cities from 1981 to 2011, and documents the established and emerging patterns of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settlement patterns of Australian cities have changed substantially in the last 30 years. From the doughnut cities of the 1980s, programs of consolidation, renewal and densification have changed and concentrated population in our cities. Australian cities in the 1980s were characterised by sparsely populated, low density centres with growth concentrated to the suburban fringes. ‘Smart Growth’ and the ‘New Urbanism’ movements in the 1990s advocated higher dwelling density living and the inner cities re-emerged, inner areas were redeveloped, and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hifted towards increased inner city population densities. Policies aimed at re-populating the inner city dominated and the resultant changes are now visible in Australia’s five most populated capital cities. While this pattern has been reported in a number of studies, questions remain regarding the extent of these changes and how to analyse and visualise them across urban space.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spatial method which addresses the limitations of changing statistical boundaries to identify the changing patterns in Australian cities over time and space.  相似文献   
123.
上海地区水平定向钻进铺管(HDD)钻遇不易成孔的砂性软土的概率甚高,这种地层对泥浆性能有特殊要求。但目前普遍使用的复配型增效商品土粉基调相近,难以就大量工程个案恰如其分地发挥关键功效。为此,论述了该类工程环境下泥浆性能设计要点,分析了材料添配的作用机理,重点给出了泥浆密度、粘度、切力以及失水量等参数调控的宜于实用的若干配材技术,以提供相类似工程条件下泥浆运用的可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24.
四川平武银厂金矿区钻探施工中遇到漏失、缩径、岩心破碎、易孔斜和钻孔事故频发等施工难题,施工难度极大。本文结合地层特点,通过采用绳索取心液动锤、高密度低失水泥浆体系、跟管钻进等工艺技术措施,提高了钻进效率和施工质量,大幅度减少了孔内事故的发生,为顺利完成钻孔施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5.
郑云超  佴磊  徐燕  王宏 《世界地质》2018,37(1):259-266
为了更好的研究草炭土湿地基本信息,获取草炭土分布特征,选择吉林省东部沼泽草炭土湿地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密度电阻率法,对比不同装置下探测结果的差异,再与已知的探槽资料做对比,得出温纳—施伦贝格装置为最可靠、最合理的探测装置。再将该装置运用到其他草炭土地区,得出对草炭土湿地的探测为浅层地质问题,草炭土的视电阻率为50~300Ω·m,深度为1.2~3.9 m,在反演图像中表现为低阻体部分,各地层间层状结构明显,电性界限分明。  相似文献   
126.
通过建立正演冻土模型,验证了将高密度电阻率法应用于冻土监测的可行性。对高密度电阻率法装置进行特殊处理,将其应用于对季节性冻土的监测,并进行了七个月份的连续监测。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在季节性冻土监测中可行;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处理,得到电阻率反演剖面,可以看出表层土壤在季节变化中有明显的结冻、解冻行为;并可估算出冬季冻土深度范围。  相似文献   
127.
为研究导热系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导热系数的推算公式,以长春地区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对原状土样的导热系数与其物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制作9个重塑土样,测其相关的参数值,以验证回归方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回归分析建立导热系数与2个物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式不成立;考虑天然密度、含水率和孔隙度为自变量,其分别对应的相关性系数T检验显著值(Sig)都0. 05,复决定系数为0. 886,建立的回归方程成立,自变量能准确解释因变量的变化,且含水率与导热系数呈负相关,天然密度和孔隙度呈正相关。重塑土样相关参数代入回归方程得到的导热系数值与实验实测值之间相对误差低于4%,验证了该回归方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8.
高寒冻土区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姣  盛煜  金会军  张泽  杜玉霞 《冰川冻土》2021,43(2):601-609
生物结皮是高寒地区地被层的重要组分之一。其作为地表特殊的结构层,能够改变地表结构及土壤理化属性,从而影响冻土环境。迄今为止,关于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中生物结皮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尚不清楚。以青藏高原高寒冻土区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初步研究了生物结皮的特征及其对土壤理化属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结皮在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广泛发育,主要以藻结皮为主,其盖度可达37.3%~51.7%,结皮层平均厚度为12.6 mm。由于生物结皮的发育,高寒地区5~20 cm土层粉粒含量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而结皮层土壤田间持水量相比于裸地表层(2 cm)增加了10%~40%,结皮层容重较裸地降低了30%;两种类型藻结皮均显著增加了结皮层及其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而深色藻结皮增加了结皮层及其下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浅色藻结皮仅增加了结皮层土壤全氮含量,对其下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结皮对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生物结皮是高寒生态系统植被退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研究结果为揭示生物结皮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生态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9.
李璇  赵大军 《探矿工程》2021,48(S1):47-51
论文针对地质勘探取心工况复杂、钻进深度大、事故发生率高、岩性复杂、钻进参数难以获取、无法实时掌握钻进状态的难题,在充分调研现有工况识别技术的采集原理、功能种类、现场实测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运用硬件与软件结合的思想,设计了实时测量钻探参数的方案。论文首次提出使用DBSCAN(针对噪声空间基于分布密度进行聚类的算法)密度聚类法分析钻进参数,结合光电编码器增量的正负性进行工况判别,以获取钻头位置以及钻孔深度。该方案可以判别钻进状态,获取钻进工艺参数,将测量数据作为所钻地层的可钻参数来反演地层。钻机的自动化、智能化研究能获取大量地层资料,有利于推进钻进工艺学发展,实现从经验钻探到智能钻探进的突破。同时,为智能钻进系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0.
为研究免共振沉桩过程对地表振动影响,采用密度放大法以消除模型桩弹性模量过大对计算效率的影响,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中建立了相应的连续振动沉桩模型,并和文献中的现场测试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激振力幅值和振动频率这两个施工参数对地表振动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放大法可有效提高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模拟沉桩7.0倍桩径(4.9 m)所需计算时间约为12.0 h,数值结果较好地模拟了现场测试中免共振沉桩的地表振动影响;激振力幅值和振动频率均主要对近场(水平距离为5.0倍桩径范围内)的地表振动有明显影响;临界沉桩深度与地表振动影响峰值相对应,该深度随水平距离先增大后趋于稳定;激振力幅值对临界沉桩深度的改变不明显,振动频率对远场临界沉桩深度则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