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8篇
  免费   836篇
  国内免费   1159篇
测绘学   3393篇
大气科学   710篇
地球物理   888篇
地质学   2569篇
海洋学   661篇
天文学   1266篇
综合类   501篇
自然地理   62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19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307篇
  2018年   211篇
  2017年   375篇
  2016年   400篇
  2015年   405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471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52篇
  2010年   394篇
  2009年   454篇
  2008年   521篇
  2007年   535篇
  2006年   520篇
  2005年   498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78篇
  2002年   340篇
  2001年   325篇
  2000年   293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44篇
  1997年   164篇
  1996年   137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96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7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青藏铁路管道通风试验路基地温变化及热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基于青藏铁路北麓河试验段管道通风路基在2个冻融循环周期内的地温监测资料,分析了路基温度的发展、温度场分布特征及多年冻土的热流量变化.结果表明:通风管埋设于路堤中部的路基温度变化和发展情况与一般路基类似,路基在施工后的2个冻融周期内仍处于整体升温的过程;通风管埋设于路堤下部的路基,虽然前2个冻融循环周期内土体温度与原始状态相比同样有所升高,但开始出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地温场的分布在横向上的对称性也比较好,在热交换方面,一般填土路基和通风管位于路堤中部的路基在施工后的前2个冻融循环周期内一直处于吸热过程,而通风管位于路堤下部的路基在经历了第1个周期的持续吸热过程后,在第2个冻融循环周期内已经开始放热。  相似文献   
192.
铁路碎石道碴层导热系数测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张建明  盛煜  赖远明 《冰川冻土》2003,25(6):628-631
采用稳态比较法,对铁路碎石道碴层的导热系数进行了测试.试验在常温条件下,分别对底部加热及顶部加热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碎石道碴层顶、底面之间的温差较小时,顶部加热及底部加热两种试验条件下测得的导热系数基本相同;而当碎石道碴层顶、底面温差较大时,底部加热条件下的导热系数明显地大于顶部加热条件下的导热系数.在底部加热条件下,碎石道碴层的导热系数随温差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碎石道碴层具有吸热和放热条件下传热的不对称性,合理地利用碎石道碴层的这一传热特性,可望对路基下多年冻土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3.
碳酸盐岩与泥质烃源岩生气规律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配制了两套成熟度相近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丰度系列样品。采用半封闭外加温加压式热压模拟装置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碳酸盐岩生气量随成熟度和温度变化的趋势,探讨了碳酸盐岩生气的变化规律。碳酸盐岩与泥质岩的生烃潜力是有机质质量和有机质丰度的函数,与岩性无关;碳酸盐岩的产气规律与泥质岩相似,而且两者产烃的量级也相当,并不存在碳酸盐岩生排烃效率高的现象;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总有机碳(TOC)含量在热模拟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变化;不同岩性的有机质的产烃效率主要受温度和有机质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19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热历史及构造—热演化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根据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大地热流测量和镜质体反射率数据,恢复了该区的热历史,结果表明:东部凹陷热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沙河街组三段沉积期到东营组沉积期(距今43~25Ma)盆地热流为66~82mWm2,现今热流值为47~70mWm2。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期的裂谷阶段(距今43~25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裂谷阶段包含了两个裂谷亚旋回。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195.
Following recent applications of numerical modelling and remote sensing to the thermal bar phenomenon, this paper seeks to review the current state of knowledge on the effect of its circulation on lacustrine plankton ecosystems. After summarising the literature on thermal bar hydrodynamics, a thorough review is made of all plankton observations taken in the presence of a thermal bar. Two distinct plankton growth regimes are found, one with production favoured throughout the inshore region and another with a maximum in plankton biomass near the position of the thermal bar.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observed distributions are then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numerical modelling studies, and the scope for future study of this interdisciplinary topic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196.
The objective of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was to account for the role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formation and cluster geometric characteristics (spacing and size). To isolate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availability and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evolution, mono‐sized sphere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cluster evolutionary cycle. Overall, twelve experimental ru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 flume. Six of these tests were performed by using glass spheres (specific gravity, SG = 2·58) and the other six by employing an equal combination of glass and Teflon spheres (SG = 2·12) of the same diameter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specific gravity on cluster evolution. The three sediment availability conditions that were investigated here simulated isolated gravel elements, pool–riffle sequences and densely packed gravel‐bed. An advanced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track the evolution of cluster microforms and provide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ize and shape of clusters and the number of clusters per unit are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1) sediment availability affects the architecture and size of cluster microforms; and (2) clusters consisting of mono‐sized sediments start disintegrating at twice the incipient conditions. By performing complementary tests for the isolated gravel elements cas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ary cycle of individual clusters could be described as follows, in order of increasing stress: no cluster→two particle cluster→comet→triangle→rhomboid→break up.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97.
遗传算法与单纯形法组合的影像纹理分类方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郑肇葆 《测绘学报》2003,32(4):325-329
提出遗传算法(简称GA)与单纯形法组合的影像纹理分类方法(简称GASPX)。单纯形法是一种局部搜索方法,它通过反射,扩张,收缩操作,求得新的单纯形点,组成新单纯形,新单纯形比前一个单纯形更接近局部最优解。这种寻优方法收敛速度快,它与GA组合起来可以改善单独使用GA收敛速度慢的缺陷。由于在组合算法中是多个单纯形的局部区域的并行搜索,避免GA优化过程中过早收敛于局部最优解的现象出现。通过5种不同类别航空影像纹理识别的试验,并与GA的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GASPX法优于GA法。  相似文献   
198.
影像匹配中几种相似性测度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基于灰度影像匹配中的几种相似性测度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每种测度的直观意义、限制条件以及改进措施,最后通过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99.
基于图像特征的烟叶分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讨论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烤烟烟叶分级系统的建模及其实现,给出了烟叶分级模型的数学描述,探讨了模型库的优化和特征隶属度及烟叶模式的可信度的计算问题,并通过试验分析了FTGS系统的性能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0.
利用频谱解混叠方法实现超分辨率影像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桂勤  耿则勋  徐青 《测绘学报》2003,32(2):143-147
基于信号处理的超分辨率影像重建技术,可以消除由影像系统引起的影像模糊和退化,同时恢复出光学权限外的频谱信息。首先简要介绍了超分辨率影像重建技术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对影像配准与运动模型估计在超分辨率影像重建中的作用给予简要介绍;接着根据连续傅里叶变换(CFT)和离散傅里叶变换(DFT)的频谱混叠关系及CFT位移性质,推导出频谱解混叠的超分辨率影像重建模型;最后采用文献中的运动模型估计方法和本文的重建算法,对几组数据进行实验,获得了空间分辨率提高近1倍的影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