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3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592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554篇
地球物理   309篇
地质学   483篇
海洋学   1344篇
天文学   35篇
综合类   153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36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55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一次中纬度飑线的阵风锋发展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袁子鹏  王瀛  崔胜权  陈艳秋  黄阁 《气象》2011,37(7):814-820
2009年8月发生在辽宁省中部的一次飑线前部出现了两次特征不同的阵风锋发展过程,并伴随有灾害性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应用多普勒雷达数据、常规探空、地面加密观测及飞机观测(AMDAR)数据对飑线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环境场中强的风垂直切变促进飑线上对流单体发展并使飑线倾斜。西路冷空气进入飑线使对流加强,形成第一次阵风锋。而北路冷空气与飑线的暖心间温度梯度增大,造成地面风速增大是第二次阵风锋发展的直接诱因。最终飑线系统母体中的线状辐合带转移到第二次阵风锋上,该阵风锋形成新的飑线。  相似文献   
992.
2009年4月15日大连出现了春季最晚的降雪天气。利用常规资料、自动气象站和雷达等多种资料及中尺度模式MM5对这次强对流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结果表明,200hPa急流、500hPa贝加尔湖冷槽南压形成的冷涡、中低层南支槽前水汽输送以及地面冷锋是产生大连春季强对流雨雪天气的环流背景;中层干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层...  相似文献   
993.
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的多尺度结构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多种类型资料,对2009年6月29—30日引发鄂皖境内梅雨锋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进行了初步分析,揭示了梅雨锋暴雨系统的多尺度结构特征,并用中尺度模式WRF对梅雨锋暴雨系统进行了9km三重双向嵌套大区域精细模拟,再采用Morlet小波变换对模式输出进行空间带通滤波,分离出α、β和γ中尺度系统,对不同中尺度系统的热力动力三维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梅雨锋特大暴雨由梅雨锋上多个不同尺度的MCSs活动造成,这些不同尺度的MCSs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α、β和γ中尺度上,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存在着明显的差异,α、β中尺度系统具有明显的垂直环流,而γ中尺度系统则具有惯性重力波特征,往往嵌套在α、β中尺度系统内发生发展。最后,提出了典型梅雨锋暴雨系统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994.
边界层辐合线对强对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津CINRAD/SA雷达探测到的边界层辐合线信息,对2008—2009年6—9月发生在天津地区的边界层辐合线进行了统计分析,与2002—2007年海风锋触发形成的局地强对流天气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地区边界层辐合线的雷达低仰角基本反射率因子产品的回波特征一般表现为弱的窄带回波,回波强度仅为15~25 dBZ,宽度一般为3~10 km。在合适的层结状态和水汽条件下,这些边界层辐合线的演变和碰撞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单一边界层辐合线一般不能形成大范围的雷暴天气;两条以上边界层辐合线之间碰撞,一般在碰撞交叉处能够形成强对流天气。若已存在强对流天气,则强对流天气将加强。  相似文献   
995.
北京2009年“1101”暴雪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种新观测资料,对2009年11月1日北京出现的60年来降雪量最大的初雪过程的发生、发展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暴雪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初冬暴雪过程是在500 hPa东亚大槽斜压发展、低层锋区较强的背景下,由华北锢囚锋强迫所致。该锢囚锋是贝加尔湖南下冷空气在华北燕山和太行山地形影响下变为低层东西两股冷空气相向挤压的产物;伴随锢囚锋的形成,在北京西南37°~40°N之间形成狭窄水汽输送通道,为锢囚锋降水提供必需的水汽条件。锢囚锋区结构浅薄,主要存在于850 hPa层以下,为垂直东倾的冷式锢囚;东倾结构决定了降水落区,北京恰处于地面锢囚锋东侧的锢囚锋区中;而锢囚锋浅薄的垂直结构则决定了其强迫抬升运动并不深厚,故暴雪是降雪时间长、累积量大的结果。另外,北京雨转雪的发生是因降雪前近地面层气温下降较快接近冰点的缘故,降温主要源于雪前降雨在近地面层蒸发冷却的贡献;低层东路冷空气的平流作用则是降雪期间近地面气温维持较低的主因。  相似文献   
996.
成都双流机场“7.9”低空风切变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普勒雷达对2010年7月9日发生在成都双流机场的两次低空风切变飞行事件进行分析,这两次低空风切变过程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MCS)产生的阵风锋和下沉气流造成的。利用实时的多普勒气象雷达和地面自动观测数据,确定阵风锋的传播方向和速度,估计阵风锋引起的风切变发生的时段和位置;多普勒反射率因子的形态及多普勒速度图像能有效判断下沉气流的区域,对下沉气流造成的风切变有很好的指示和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997.
2008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部分省市县的低温、冻雨、暴雪灾害属历史罕见。本文通过对1月10日-2月2日4次雨雪过程期间南方整体环流背景的描述,得到有利于雨雪天气产生并长期维持的环流背景场;同时副高偏强偏北,南支槽发展强烈,使得低层带来旺盛的偏南气流水汽输送。在江南华南一带的准静止锋长期维持是造成雨雪天气成灾的直接原因,静止锋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抬升共同作用,以及南支气流对静止锋强度的影响,是使地面锋线附近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因素。最后重点分析了第3次雨雪天气过程中的锋区东段与锋区西段的结构特点,得出造成冻雨和冰雪不同天气的空间场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低纬山区一次持续锋面雾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汪超  彭芳  李登文 《气象科技》2011,39(4):445-45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综合分析2008年2月21-22日贵州山区锋面雾特征.结果表明:此次锋面雾是在高空强盛的西南气流、低空西南急流和减弱的云贵准静止锋这样特定的天气形势下出现的.锋面雾出现在傍晚和夜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锋面雾在准静止锋锋前和锋后都有出现;云贵准静止锋减弱时较...  相似文献   
999.
1000.
The Pliocene–Pleistocene peripheral marine basins of the Mediterranean Sea in southern Italy, from Basilicata and western Calabria to northern and eastern Sicily, represent tectonically formed coastal embayments and narrow straits. Here, units of cross‐stratified, mixed silici–bioclastic sand, 25 to 80 m thick, record strong tidal currents. The Central Mediterranean Sea has had a microtidal range of ca 35 cm, and the local amplification of the tidal wave is attributed to tides enhanced in some of the bays and to the out‐of‐phase reversal of the tidal prism in narrow straits linking the Tyrrhenian and Ionian basins. The siliciclastic sediment was generated by local bedrock erosion, whereas the bioclastic sediment was derived from the contemporaneous, foramol‐type cool‐water carbonate factories. The cross‐strata sets represent small to medium‐sized (10 to 60 cm thick) two‐dimensional dunes with mainly unidirectional foreset dip directions. These tidalites differ from the classical tidal rhythmites deposited in mud‐bearing siliciclastic environments. Firstly, the foreset strata lack mud drapes and, instead, show segregation of siliciclastic and bioclastic sand into alternating strata. Secondly, the thickness variation of the successive silici–bioclastic strata couplets, measured over accretion intervals of 2 to 3 m and analysed statistically, reveal only the shortest‐term,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al cycles. Thirdly, the record of diurnal and semi‐diurnal tidal cycles is included within the pattern of neap‐spring cycl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sediments and classical tidal rhythmites are attributed to the specific palaeogeographic setting of a microtidal sea, with the tidal currents locally enhanced in peripheral basin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is particular facies of mud‐free, silici–bioclastic arenite rhythmites in the stratigraphic record might indicate a specific type of depositional sub‐tidal environment of straits and embayments and the shortest‐term tidal cy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