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8篇
  免费   1066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测绘学   365篇
大气科学   1082篇
地球物理   1531篇
地质学   2444篇
海洋学   784篇
天文学   107篇
综合类   363篇
自然地理   110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219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27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44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351篇
  2012年   355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353篇
  2008年   333篇
  2007年   379篇
  2006年   383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57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74篇
  1999年   139篇
  1998年   155篇
  1997年   126篇
  1996年   121篇
  1995年   84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94篇
  1992年   62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根据Snell定律提出了透射射线的非线性效应的概念,从理论上证明了当地震射线的轨迹在1个界面上为1条直线时在另1个界面上可为1条曲线;并进一步通过射线追踪实验证明:当地下介质为非水平层状介质时,即使对应于地面同一条直线段上的接收点,来自地下同一个界面上的反射点的轨迹仍可为一条曲线。  相似文献   
42.
作者采用非线性潮波方程,假定河口的宽度B(x)和深度h(x)是任意可微函数,导出了涌潮发生的条件,并讨论了各种变形情况下涌潮的形成。得出结论是,在涌潮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浅水非线性效应,而河口变形效应则是起促进作用的。  相似文献   
43.
江苏省主要湖泊的降水量与湖泊的降水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分析了江苏境内主要湖泊的降水量特征,揭示了长江是江苏各湖泊不同降水量特征的一条十分明显的天然界线;估算了太湖的降水效应,并据此推估出江苏主要湖泊的降水效应不太明显;江苏各湖泊的降水量与其水位年过程趋势相似,只是后者位相滞后于前者而已。  相似文献   
44.
前人在讨论水深对内潮能通量影响的时候得出结论: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对于选定的地形,在无限深海假定下得到的能通量是该地形上内潮能通量的上限。鉴于前人所研究的基本上都是平滑的地形,而实际的海洋地形总是比较粗糙的,本文探讨了粗糙地形上内潮能通量随水深的变化。选取了弦函数地形、随机白噪声地形、弦函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随机白噪声地形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和随机白噪声地形与弦函数地形同时叠加在高斯地形之上5种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对于这5种情况,都存在海洋有限深时的能通量大于无限深假定时的能通量,这说明前人得出的"有限深海洋中海面对内潮的反射使得正压潮向内潮的能量转化相比较无限深海的情况显著降低"的结论对于粗糙地形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45.
采用水生毒理学方法以及通过分析蒽对 2种海洋微藻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初步研究了蒽胁迫对 2种海洋微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 :随着蒽浓度的不断增大 ,1 2种海洋微藻的相对增长率逐渐降低 ,叶绿素 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稍有下降 ,蒽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的 72 h· EC50为 2 51μg· L-1 ,蒽对亚心形扁藻生长的 72 h· EC50 为 387μg· L-1 ;2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含量逐渐降低 ;3加入外源性抗氧化剂 (GSH和甘露醇 )可缓解蒽胁迫所造成的 2种海洋微藻的细胞密度的降低 ,即可缓解蒽胁迫对微藻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46.
长江河口横沙东滩自然演变及工程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横沙东滩(含横沙浅滩)是长江河口主要浅滩之一,在浅滩两侧(北港和北槽主槽)水流控制下,受浅滩横比降形成的过滩水流和较强的风浪作用影响,滩面长期以来少有淤涨。通过对1995~2002年的地形资料(吴淞基面)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看随着北港主槽向南岸进逼,造成横沙东滩窜沟西部到白条子沙之间的滩区北沿明显内凹;随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双导堤工程的实施,在北导堤产生的堵汊、导流和拦沙的作用下,白条子沙至横沙东滩沟滩面出现微淤;而横沙东滩窜沟以东滩面难以淤高。采用促淤工程和就近吹泥上滩方式,增加横沙东滩的滩面高程以加快造地,从而达到既疏浚航道又增加湿地面积的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47.
塘沽海区海底地形的SAR影像仿真与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袁业立、金梅兵(1997)提出的海底地形SAR影像仿真与反演模型,对渤海塘沽海区的一张Radarsat SAR影像进行了仿真和水深反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影像与真实SAR影像基本吻合,反演水深与实际水深也有较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证实了袁业立(1997)SAR成像机理的正确性和在中国近海利用SAR影像进行浅海水深探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8.
朱刚  杜月中 《海洋工程》2007,25(4):15-20
对三维潜标拖缆在规则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集中质量法给出了缆绳在规则波作用下的控制方程,然后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自由端边界条件:质点型和艇型自由端边界条件,前者把拖体视为作三个自由度线运动的质点,而后者把拖体视为作六自由度运动的艇体,最后用有限差分法进行了数值研究。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潜标拖缆在规则波的作用下,不仅作近似的简谐振动,还会在横向、垂向产生一个偏移量,该偏移量的大小随浪向角的变化而变化,另外受遭遇频率的影响,振动的幅值也随浪向角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49.
As part of the Vertical Offshore Reference Frames (VORF) project sponsored by the U. K. Hydrographic Office, a new model for Sea Surface Topography (SST) around the British Isles has been developed. For offshore areas (greater than 30 km from the coast), this model is largely derived from satellite altimetry. However, its accuracy and level of detail have been enhanced in coastal areas by the inclusion of not only the 60 PSMSL tide gauges with long-term records around the coasts of the United Kingdom and Ireland but also some 385 gauges established at different epochs and for different observation spans by the U. K. Admiralty. All tide gauge data were brought into a common reference frame by a combination of datum models and direct GPS observations, but a more significant challenge was to bring all short-term sea level observations to an unbiased value at a common epoch. This was achieved through developing a spatial-temporal correlation model for the variations in mean sea level around the British Isles, which in turn meant that gauges with long-term observation spans could be used as control point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Admiralty gauges.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latter can contribute point observations of mean sea level (MSL) with a precision of 0.078 m. A combination of least squares collocation and interpolation was developed to merge the coastal point and offshore gridded data sets, with particular algorithms having to be developed for different configurations of coastal topology. The resulting model of sea surface topography is shown to present a smooth transition from inshore coastal areas to offshore zones. Further benefits of the techniques developed include an enhanced methodology for detecting datum discontinuities at permanent tide gauges.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