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8篇
  免费   922篇
  国内免费   1447篇
测绘学   288篇
大气科学   912篇
地球物理   1338篇
地质学   2268篇
海洋学   746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364篇
自然地理   92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3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198篇
  2020年   253篇
  2019年   247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230篇
  2016年   218篇
  2015年   266篇
  2014年   306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12篇
  2011年   358篇
  2010年   264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337篇
  2006年   331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225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49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43篇
  1997年   117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风水复合侵蚀是干旱,半干旱区一种常见的土壤侵蚀类型,是风水两相外营力相互耦合驱动下发生的地表物质再分配过程。在辨析风水复合侵蚀类型的基础上,将风水复合侵蚀影响因子归结为侵蚀动力因子、土壤抗蚀性因子与干扰因子,并分析了影响因子间的互馈关系;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和局地尺度,总结了风水复合侵蚀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评述了风水共同侵蚀过程中侵蚀力与侵蚀能量的叠加效应,风水交替侵蚀过程中侵蚀力与侵蚀能量的交替性特征,以及下垫面和干扰因子对风水复合侵蚀的响应;阐述了风力与水力侵蚀在总侵蚀量中的贡献比率与两者叠加所产生的耦合效应;认为风水复合侵蚀实验研究是认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与机理的基础,应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段研究扩展到全过程研究,同时加强下垫面在风水复合侵蚀中的响应机制以及水蚀与风蚀间的抑制效应研究,以期达到全面客观地认识风水复合侵蚀过程与机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利用区域数值模式WRF-ARW(V3.9)开展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研究了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形对该地区夏季降水的单独和共同影响。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两大山脉地形可以显著影响东北及其周边区域的大气环流和降水。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形的阻挡作用使得夏季偏南气流在两个山脉的迎风坡一侧堆积,引起局地水汽增加并产生上升运动,因此两个山脉的迎风坡一侧降水增加;而在两个山脉的背风坡一侧,局地水汽减少并伴随下沉运动,因此两个山脉的背风坡一侧降水减少。大兴安岭地形的存在使得其东侧到松嫩平原地区夏季降水增加1.09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增幅为30%),而使其西侧蒙古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0.69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减幅为24%);长白山地形的存在使得长白山南侧到朝鲜半岛地区夏季降水增加1.76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增幅为26%),而使其北侧三江平原地区夏季降水减少0.81 mm d?1(相较参照试验减幅为22%)。当大兴安岭与长白山同时存在时,两者的协同作用会减弱蒙古东部、松嫩平原和朝鲜半岛地区夏季降水的响应,而增强三江平原地区夏季降水的响应。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东北地区当代气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宁波安博(北仑)港物流中心拟在海滨软土地基上建造2幢1—2层厂房。根据场地条件和土层特性,其软基采用真空预压法加固处理。施工过程中注意质量控制点的把握,精心组织施工;同时认真有效地对施工过程中和施工后对各种原位测试数据进行系统采集研究分析,结果证明,本次真空预压加固达到地基处理目标的各项要求,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994.
滇藏铁路沿线滇藏交界段劈理化带是新近发现的与高山峡谷区河流岸坡密切相关的介于劈理与节理之间的密集破裂构造型式。我们对劈理化带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测绘、统计和分析, 由此得出, 劈理化带呈带状断续分布, 规模与河流岸坡规模有关, 在金沙江和澜沧江岸坡地带规模巨大, 并与微地貌关系密切。另外, “劈理”具有倾角陡、不均匀等特点, “劈理”走向往往与河流方向一致。劈理化带是在内、外动力相互作用下形成, 内动力作用可以形成劈理化带, 在内动力作用的基础上, 河谷地带的外动力作用也可以形成劈理化带, 内、外动力对劈理化带均有后期改造作用。拟建的滇藏铁路将通过许多劈理化带, 那里将来可能产生铁路地基大变形、隧道和桥梁大变形、隧道冒顶、隧道渗漏和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因此, 在将来铁路等工程建设和运营中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95.
西藏羊湖二厂电站厂房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对电站的施工及运行有重要意义.根据羊湖电站厂房区勘查所获取的资料,对厂房区后山5条泥石流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应用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对该厂房区5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表明,5号沟泥石流危险度最高,4号沟次之,1号沟、2号和3号沟危险度相对较低.泥石流危险度与流域面积的大小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96.
微生物作用下玄武岩的溶解: 粘附作用和温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透析的方法,设计实验探讨了多粘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的粘附对玄武岩中矿物溶解的影响,同时通过改变实验温度,探讨了岩石的微生物溶解与温度的关系.10 d的实验结果表明,在30 ℃条件下,细菌P. polymyxa及其代谢产物对玄武岩的溶解有显著促进作用,加速了橄榄石中Mg、Fe、Mn的溶出及辉石和长石中Ca、Al的溶出,而在5℃条件下,这种促进作用不明显.细菌及其代谢物的粘附能加速Mg、Fe、Mn的溶出,抑制Ca的溶出,这种不同的影响与两组元素的溶出机制不同,且粘附对各溶出机制的影响也不同有关,Al的溶出受粘附作用的影响较小.低温条件下,粘附作用对玄武岩中各元素的溶出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静态效应是AMT法在山区找水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第四系地下水勘查中人们有时更多关注隔水层黏土层的空间分布。针对这两个问题,利用二维有限单元数值模拟方法来讨论静态效应对TE、TM极化方式视电阻率曲线的影响以及对导电薄层的垂向分辨能力。研究表明:TM模式视电阻率受静态影响严重,TE模式视电阻率对深部地质体的反映优于TM模式;TM极化模式放大了横向上不同电性体的电性差别,在山区找水中对断层反映敏感;AMT对导电薄层的垂向分辨力与围岩的电阻率比值有关,加密点距,并不能提高垂向分辨率。  相似文献   
998.
盐效应是个应用广泛的概念,在化学相关学科中存在不同释义。现在出现一些对盐效应概念的曲解外延,如在化学交叉学科中出现"正盐效应"的提法;也出现"盐效应有时又叫非共同离子效应"的提法。不是盐的酸、碱、有机物等也可作为盐析剂,许多超出盐效应概念界定范围的同质现象出现,反映盐效应有一定局限性。通过盐效应在国内发展途径与适用例的回顾与辨析,提议统一盐效应。  相似文献   
999.
应用物探方法对滑坡进行勘查,已成为一种经济、快捷、有效的手段,文章首先从认识两类典型滑坡(Ⅰ类—土质滑坡、Ⅱ—类岩质滑坡)的滑坡结构开始,从物性差异角度分析了滑体、滑面和滑床的电性特征,说明了物探方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有效性;通过在某已知滑坡地质体上采用高密度电法不同装置、不同极距进行测试,得出滑坡勘查中电性响应特征的一般规律,总结了高密度电法在滑坡勘查中的技术要点和“滑面”解释原则;最后对贵州地区典型的2处滑坡(土质、岩质滑坡)勘查成果进行实例分析,结果显示:两类物质(土质、岩质)的岩石滑坡地质体电性响应特征具有相同规律,均有明显的三层电性结构层(高-低-高阻)分别对应滑体、滑面、滑床,但土质滑坡地质体的软弱夹层反映在电性剖面特征上的“体积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十五”期间建设并投入试运行的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云南区域台网有20多个强震动台站记录到宁洱6.4级地震产生的地面运动。但值得注意的是,位于实地考察得到的Ⅵ度以上烈度区内或者其附近的4个强震台站,从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与烈度的对应关系来看,与实际震害现象反映出的烈度有一定差异。究其原因,地震动幅值的大小和震级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也和地震波的传播途径及场地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从场地因素的角度出发,从覆盖土层、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条件等方面对造成强震动记录值偏大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云南地区地震动研究场地影响的考虑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