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1.
中西太平洋是全球主要的鲣鱼(Katsuwonus pelamis)围网作业渔场,渔场极易受到海洋环境的影响,但渔场分布在众多岛国的管辖海域,如何科学指导企业准确入渔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1995-2012年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选取产量最高的22个海区(5°×5°),结合Niñ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SSTA)和作业海域表温(SST),研究中西太平洋鲣鱼围网渔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同时,以各海区捕捞努力量(作业次数)所占的百分比为入渔指标,建立基于环境因子的入渔决策模型。研究认为,中西太平洋鲣鱼捕捞努力量在纬度方向上主要分布于5°S~5°N,其累计捕捞努力量占所有作业海区的87.4%,其中以130°~140°E经度范围为最高,其捕捞努力量占22个海区的45.08%。入渔指标与Niño3.4区的SSTA、作业海域SST均符合正态模型(P<0.01),Niño3.4区的SSTA最适值为0.25℃,作业海域SST最适值在29.5℃左右。对预测和实际排名前十的海域进行统计发现,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一致。研究认为,所建立的入渔预测模型可有效指导企业的渔业生产,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2.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全球远洋渔业的重要目标鱼种,要实现有效的管理,对其进行科学的资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大西洋黄鳍金枪鱼为研究对象,根据国际大西洋金枪鱼养护委员会的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使用贝叶斯状态空间模型进行资源评估,并探讨不同剩余产量函数和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对评...  相似文献   
93.
紫魟(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作为金枪鱼延绳钓中最常见的副渔获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2017年7月-2018年2月间我国远洋渔业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作业中采集的紫魟生物学特征、渔获等数据,初步研究紫魟的生物学信息。结果发现:(1)紫魟的体盘宽范围在28~66cm间,优势体盘宽范围在35~45cm,雌性紫魟优势体盘宽(50cm)大于雄性紫魟(45cm),且紫魟雄性最大体盘宽比雌性短;(2)研究捕获紫魟基本已成年,雌雄比达到1︰2.7;(3)摄食等级以0级为主,达41.79%,胃含物中频率最高为沙丁鱼类和鱿鱼类等;(4)紫魟雌雄性体盘宽与体质量的关系式分别为:W_R=0.1447T_W~(3.3287)(n=482, R~2=0.8032)、W_R=0.1447T_W~(3.3287)(n=482, R~2=0.8032)。  相似文献   
94.
金枪鱼是一种具备快速游泳能力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其心血管系统存在血管逆流热交换器,并具备高心率、高心输出量、高血氧输送速率等特点。同时,作为区域恒温动物,金枪鱼对低温、低氧等环境有着独特的适应能力。为了系统地了解金枪鱼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金枪鱼独特的心血管系统组成与结构特点,分析了其高心输出量、高心率和高血氧输送速率的结构基础,并重点论述其支持高代谢率、调节体温、强低氧耐受能力等心血管功能,旨在为金枪鱼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
Katsuwonus pelamis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其中以中西太平洋资源量最为丰富。综合评价环境因子对鲣鱼资源量的影响,构建科学的资源预报模型可为我国可持续合理开发该鱼种提供参考。本研究利用1998—2013年中西太平洋渔获量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为资源相对丰度指标,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鲣鱼资源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度,选取合适的环境因子,并基于不同环境因子构建不同的灰色预测模型对鲣鱼资源相对丰度进行预测,比较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 中西太平洋鲣鱼的产量逐年递增,而CPUE在年间有着较大的波动。灰色关联分析认为,海表面温度与CPUE的平均关联度最大,其次为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其他的环境因子与CPUE的关联度较小。基于多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中,包含所有因子(海表面温度、海表面高度、叶绿素质量浓度a和Nino3.4区海表温度距平值)的模型M1有着最佳的拟合效果,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6.475 2,相关系数为0.687 4;而基于单一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中,去除11月SST数据的模型S2有着最佳的拟合效果,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7.419 2,相关系数为0.791 0。相比多环境因子的预测模型,单一环境因子预测模型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实际值与预测值直接相关性也较高,可以作为中西太平洋鲣鱼资源相对丰度预报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96.
A variety of pelagic and benthic parameters were measured at an aquaculture farm used for the fattening of Atlantic bluefin tuna (Thunnus thynnus) which is located at an exposed site (700 m from the coast, average bottom depth of 45 m and average current speed of 6 cm s−1)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The objective was to test whether modern off-shore tuna fattening industries can exert a sustainable organic waste impact on the receiving environment as has been reported for the offshore culture of more traditional Mediterranean species such as sparids. In the water column, the concentration of phytopigments, organic matter,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 taxonomic abundance of mesozooplankton (at the species level) were assessed. In the sediment, we assessed the concentration of reduced sulphur pools, phytopigments, organic matter, heterotrophic bacteria and the taxonomic abundance of meiofauna (at the taxa level) and nematodes (at the genus level). For most parameters, we found no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 and control sites. Deviations of farm values from control values, when they occurred, were small and did not indicate any significant impact on either the pelagic and benthic environment. Deviations were more apparent in the benthic compartment where lower redox potential values, higher bacterial production rates and a change in nematode genus composition pointed out to early changes in the sediment's metabolism. In addition, indigenous potential pathogenic bacteria showed higher concentration at the fish farm stations and were a warning of an undesirable event that may become established following aquaculture practice in oligotrophic environments. The overall data from this study provide extensive experimental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modern offshore farming technology in minimizing the hypertrophic-dystrophic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ly-expanding tuna-fattening industry in the Mediterranean Sea.  相似文献   
97.
根据收集到的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海水表层温度(SST)数据等,研究了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及渔场区 SST 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较高温度的热带海域,整个太平洋渔场区平均 SST 为 26.56 ℃,中位数为27.28 ℃,高产渔区SST相对较高,其主要渔场区平均表层水温主要位于23.8 ℃~29.3 ℃.渔场区 SST 数据分布为负偏,而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分布呈双峰分布,但主要捕捞产量多数在大于25 ℃海域捕捞.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呈下降趋势,SSTA自1970年代末开始增加,表明太平洋热带海域处于变暖阶段,CPUE和MEI指数与SSTA 的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