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9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36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2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1998年冬季南海环流的三维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利用1998年11月28日至12月27日南海的调查资料,采用三维海流诊断模式,计算了冬季南海三维海流,所得结果如下:(1)冬季南海环流系统方面:1)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海域分别存在一个气旋式、反气旋式涡.2)南海中部,在越南近岸存在较强的、南向的西边界射流.其以东海域出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南海中部东侧海域存在一个较弱的反气旋式环流.3)南海南部,一般流速较弱.在112°E以西受反气旋式环流所控制,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域存在气旋性环流.由于受调查海域所限,这两个环流只部分出现.(2)上述环流系统与200 m层水平温度、密度分布对应较好.(3)南海冬季环流垂向速度分布方面:1)表层,南海北部,在吕宋西北为范围较大的上升流海区.而在东沙群岛附近海域出现了下降流.海南岛以南及东南海域也存在下降流.南海中部,越南以东海域出现范围较大的下降流,其以东为上升流海域,而在巴拉望岛西北海域又出现下降流.南海南部,基本上被上升流海域所控制.2)次表层与表层不同,例如在次表层,海南岛东南部海域出现上升流.中层和深层垂向速度分布与次表层相似.(4)关于南海垂向速度分量分布的动力原因:在表层,风应力旋度场起着主要作用;在次表层,β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是重要的动力因子,而风应力旋度场和β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也有一定影响;在南海中部等区域的中层以及在南海的深层,主要受B效应与斜压场相互作用和B效应与正压场相互作用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2.
南海东北部晚第四纪古生产力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吕宋岛西北岩外17928柱状样吕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及其与生产力有关和属种含量变化的研究,发现该柱状样在末次冰期(氧同位素2~4期)和氧同位素6期时,浮游、底栖有孔虫丰度增高,高生产力的有孔虫含量也在这两个时期出现高值,说明此时该区具有同的生力水平,这种现象可能与冰期时陆营养盐输入量增加、东亚冬季风增强并在此形成上升流有关。  相似文献   
103.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earshore ichthyoplankton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a year of anomalously high sea temperatures off Oregon. Samples collected from 2 to 18 km offshore from April through September of 1983 showed increased occurrences and higher abundances of taxa usually found at distances offshore of 37 km in other years. The dominant species collected, comprising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larval fish abundance, was the northern anchovy (Engraulis mordax). Larval anchovy have rarely been collected inshore in previous studies. Many of the dominant taxa normally found inshore, especially osmerids, were present in reduced numbers in 1983. Changes in the hydrographic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onshore surface drift and reduced summer upwelling during the 1983 El Niño could explain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bserved. The warm inshore waters apparently provided a substantial spatial and temporal expansion of the spawning habitat for E. mordax.  相似文献   
104.
105.
海表面风场可以用于获取许多大气和海洋现象的信号,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海表面风场数据产品将有利于海洋-大气动力过程的研究.本文使用全球热带系泊浮标阵列计划(Global Tropical Moored Array Programs)的锚定浮标风场数据和西沙通量塔气象观测资料验证了Cyclone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CYGNSS)的35°N~35°S海面遥感风场观测数据.结果表明,CYGNSS海表面风场与实测资料存在着2.17 m/s左右的平均均方根误差(RMSD),它可能源于观测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的观测误差,以及两者在空间和时间上未严格匹配而引起的代表性误差.另外,CYGNSS海表面风速的时间演变与实测资料非常一致,展现了CYGNSS在研究海洋-大气能量和动量交换过程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使用Madden-Julian Oscillation (MJO)和赤道东部印度洋上升流事件作为两个个例,说明了CYGNSS海表面风场资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6.
TectonicEvolutionofTertiaryBasinsinCircum┐PacificBeltofChinaandTheirGeodynamicSeting*LiSitianYangShigongXieXinongFacultyofEar...  相似文献   
107.
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燕山-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引起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剧烈碰撞、太平洋板块向东俯冲与美洲大陆向西漂移,产生了"加厚旋涌"效应,即下地壳的加厚并深插上地幔软流圈,改变了软流圈运动方式而上涌,伴随强烈的岩浆活动和成矿物质上涌,完成了大规模成矿作用,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和太平洋东部边缘产出世界级超大型斑岩铜矿系列.初步提出太平洋东部边缘成矿作用明显超过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原因.  相似文献   
108.
郭琳  刘娜  王国建  修鹏 《海洋与湖沼》2016,47(3):491-501
本文利用三维数值模型(ROMS-Co Si NE)分析了整个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平流场的季节性演变过程,研究了美国加州中部海域流场垂直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1)数值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流场的季节性变化,与浮标观测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结果符合良好;(2)从表层到200m,加利福尼亚潜流向高纬度扩张,近岸上升流急流则向高纬度撤退,加州南部海域的中尺度涡更显著;(3)在加州中部海域,近岸急流的最大值(约15cm/s)发生在夏季,位于近岸的表层海域;加利福尼亚潜流最大值(约4cm/s)发生于冬季,出现在离岸100km的125m处;加利福尼亚流在春季达到全年最大值(约5cm/s),流轴位于离岸(400—600km)的表层海水。加利福尼亚流系的流场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进一步表明这主要受地转关系调控。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利用2010年6-7月的实测温盐、水位、海流等资料,结合风场数据,讨论了在台风影响较小的情况下,粤东及闽南近岸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谱分析结果显示,沿岸风、水位、海流、近底层水温均具有3.5~4.0 d、5.0~5.5 d、8.3~9.0 d的波动周期,沿岸风的变化引起上升流强度在3~9 d周期上的波动;(2)上升流对局地风场变化的响应过程如下:利于上升流产生的局地风场发生变化时,沿岸风作用下产生的Ekman输运促使的上升流区水位的下降幅度发生改变,随即向岸方向的压强梯度力也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沿岸流及近底层向岸流的增强或减弱,而近底层向岸流强度的改变又会引起近底层水温的变化;(3)相关分析及交叉谱分析的结果表明,沿岸风的变化将在3 d以内影响上升流区近底层水温。以34 m向岸流代表近底层向岸流,则“沿岸风-水位-近底层向岸流-近底层水温”这一过程的响应时间依次为24 h、7 h、27 h左右。  相似文献   
110.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KwaZulu-Natal Bight were investigated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during summer (January–February 2010) and winter (July–August 2010). Mean zooplankton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winter (17.1 mg dry weight [DW] m–3) than in summer (9.5 mg DW m?3). In summer, total biomass was evenly distributed within the central bight, low off the Thukela River mouth and peaked near Durban. In winter, highest biomass was found offshore between Richards Bay and Cape St Lucia. Zooplankton biomass in each size class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related to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integrated nitrate, but positively related to surface chlorophyll a and dissolved oxygen. Zooplankton biomas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bottom depth, with greatest total biomass located inshore (<50 m). Distribution across the shelf varied with zooplankton size.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copepod size composition suggest that a smaller, younger community occupied the cool, chlorophyll-rich waters offshore from the St Lucia upwelling cell in winter, and a larger, older community occurred within the relatively warm and chlorophyll-poor central bight in summer. Nutrient enrichment from quasi-permanent upwelling off Durban and Richards Bay appears to have a greater influence on zooplankton biomas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bight than the strongly seasonal nutrient input from the Thukela Riv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