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22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13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高气温及其升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乌鲁木齐市近65年升温过程数据库,将升温过程分为Ⅰ级(弱)、Ⅱ级(中等强度)、Ⅲ级(较强)、Ⅳ级(强)以及Ⅴ级(极强)5个等级,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各级升温过程发生频数、持续日数、过程不同时段升温幅度、过程最高气温、过程最高气温距平偏高幅度等要素气候特征。结果如下:(1)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出现升温过程5677次,平均每年87.3次,其中Ⅰ级(弱)升温过程占67.8 %。升温过程发生频数的季节分布较均匀,但在春季相对较多。近65年来,年平均升温过程发生频数在7个年代际中差异不大,没有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2)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5677次升温过程的平均持续日数为2.14?d,其中持续1 d的过程占43.0 %。随升温过程等级由Ⅰ级到Ⅴ级提高,过程持续日数最高出现频率也从1?d过渡到3?d。升温过程持续日数在春季4、5月份最长。(3)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过程升温幅度平均为5.76℃,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Ⅳ级(强)以及Ⅴ级(极强)的过程升温幅度最大的月份分别是5月和3月。65年来,乌鲁木齐市升温过程的最大24h、48h和72h升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3.72℃、6.12℃和8.23℃,最大24 h升温幅度在冬季最大、夏季最小,最大48 h和72 h升温幅度都是在春季最大、秋季最小。(4)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升温过程的最高气温平均值为14.52℃,在夏季7、8月最高,在冬季各月最低,带有显著的季节背景特征。过程最大日气温距平的平均值为2.93℃。Ⅳ级(强)和Ⅴ级(极强)升温过程的日气温距平偏高幅度最大月份分别出现在1月(11.73℃)和12月(19.10℃)。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市位于西北干旱地区,地下水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制约了城市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次评价采用国内外应用成熟的DRASTIC方法,评价乌鲁木齐市浅层地下水脆弱性,首先对7个指标进行评分,建立符合研究区的DRASTIC评分体系,得到研究区DRASTIC模型的7个指标的评分图,然后利用ArcGis10.2软件的图层空间分析平台,结合评价结果做出了相应的脆弱性分区图。结果显示,乌鲁木齐市内乌鲁木齐河谷区及北部五一农场地段的地下水脆弱性为中—高等,主导因素为含水层介质类型为砂岩、砂砾石等透水性较好的地层,地下水埋深较小,地层渗透系数较高;位于市区南部的柴窝堡—乌拉泊村、永丰乡及北部的三坪农场至大草滩区域地下水脆弱性中等,其余地段地下水脆弱性低。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上的消融和热量平衡研究是在冰川消融区中部海拔高度3895m的平坦雪面上进行的。观测场中的粒雪由两个不同层次的清洁粒雪和包含来自沙漠地区尘暴的污化粒雪所组成。当下部污化层在表层出露时,冰川自然表面的反射率则产生急剧的变化。当反射率从0.67降低至0.52时,相应的吸收辐射量将随之增加47%。根据1983年7月5日至25日的观测资料,对具有代表性的各天气情势下的热量平衡各组成分量的计算表明,在热量收入部分中,净辐射供热占71.6%5.40MJ/m~2·d),感热供热占28.4%(2.15MJ/m~2·d)。在热量支出部分中,消融耗热占94.8%(-6.79MJ/m~2·d),潜热占5.0%(-0.36MJ/m~2·d),其余0.2%(-0.013MJ/m~2·d)的热量用于冰雪层中的热传导。以热量耗散形式出现的潜热意味着蒸发抑制了凝结作用。这是因为该区相对的低温和较低的湿度的缘故。在夏季,尽管平均日总量为0.013g/cm~2的蒸发在年物质平衡中所造成的物质亏损似乎是不太重要的,然而它却是制约该区冰川分布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4.
天山布拉特沟是乌鲁木齐河源的一个支流,通过野外调查编绘了1:25000比例尺的布拉特沟地貌图。本图作为野外地貌工作的总结,集中地反映了本区的冰川、冰缘及重力流水地貌形态,区分了各形态的分布、成因及形态特征,是地貌图的说明书。 本区是现代冰川作用区之一,冰川地貌是主要的地貌形态。分布于谷地源头的现代冰川有3条,雪线高度约4000m,并处于退缩状态。冰川的主要地貌类型计有冰斗、槽谷,羊背石和冰碛垅等。呈现多道分布的冰碛垅(包括年轻冰碛垅和四个阶段的老冰碛垅),反映了冰川作用的演变过程。石冰川和泥石坡等冰缘地貌形态也广泛分布于此。其他重力地貌和流水地貌类型也比较齐全。这表明布拉特沟是一个典型的高山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广泛分布的区域。现有地貌形态在排列分布上呈现不对称状况,这主要是由于气候因素作用的结果。所有这些特征与乌鲁木齐河主谷的特征相似,冰川序列也与主谷平行。  相似文献   
15.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89,3(3):230-239
本文在水化前兆清理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统一的异常判别方法,应用适合本地区的“异常可靠性评价标准”,对新疆乌鲁木齐地区150km范围内的中强地震和反例事件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水化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是制定地震水化异常判据和定量化指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宝柱 《内陆地震》1989,3(3):281-287
破坏性和灾害性大震发生后,人们对地震发生的时间、震级、地点以及是否还会发生强余震都极为关注,于是,大震速报的速度和质量也就显得至关重要。迅速正确地确定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对抗震救灾、减轻地震灾害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乌鲁木齐地震台是大震速报台之一,该台的台基岩性为三迭纪砂岩,主要以DD—1型可  相似文献   
17.
乌鲁木齐河春季径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利用30余年的水文气象资料,对乌鲁木齐河春季径流的形成、时空分布,长期变化趋势和春季洪水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径流量多年平均为2.438×10~7m~3,仅占年径流的10.3%,且年际变幅大于年径流的变幅;自60年代至1990年初,春季水量呈递增趋势。并预计乌鲁木齐河的春季水量从近期到本世纪末,可能在前期呈上升趋势,后期基本呈下降趋势,整个春季水量的变幅将增大。  相似文献   
18.
宋强  陈靖 《冰川冻土》1990,12(2):161-165
  相似文献   
19.
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转化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规律和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料,并结合流域水文地质条件,研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拟和计算模型。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现状实际引水量和净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现有水利条件下的最大可能引水量和净用水量,其中净用水量甚至超过了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明显过度。在现有情况下,再采用提高渠系利用率方法增加可用水量,效果甚微,只能通过节水途径,提高水的利用率,去建立新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20.
胡军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1,5(1):76-78
乌鲁木齐拥有130余万人口,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乌鲁木齐市位于天山褶皱带与准噶尔盆地间的乌鲁木齐山前拗陷带上,是构造复杂、断裂纵横、活断层发育、有感地震较多并有破坏性地震伴随的构造部位。近几年来,在市郊多处不仅发现活断层断错第四系、断错冲洪积扇、断错山脊、断错水系,还发现地震地表断层、地裂缝、滑坡、塌陷及沙土液化等古地震遗迹。据历史地震资料,1934年8月7日东道海子6级地震震中距离市中心88km;人们记忆犹新的1965年11月13日博格达山6.5级地震震中,距离市中心45km,近30余年来,中小地震活动频繁。 导致强震发生的活断层在乌鲁木齐市区展布状况怎样?由于第四系和城市各种建筑设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