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60篇
  免费   903篇
  国内免费   1409篇
测绘学   288篇
大气科学   912篇
地球物理   1284篇
地质学   2245篇
海洋学   590篇
天文学   105篇
综合类   320篇
自然地理   928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36篇
  2018年   197篇
  2017年   222篇
  2016年   208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293篇
  2013年   269篇
  2012年   307篇
  2011年   348篇
  2010年   258篇
  2009年   316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87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18篇
  2002年   186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耦合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杨依天  郑度  张雪芹  刘羽 《地理学报》2013,68(6):813-824
在气候变暖、西部大开发及2009 年以来实施的19 省市对口援疆建设背景下,和田绿洲面临着全方位经济发展所引发的水土资源需求的巨大挑战。为此,基于研究区3 期18 景TM/ETM+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从空间耦合角度分析了和田绿洲1980-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表明:① 1980-2010 年,和田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显著。耕地、城乡工矿居民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2.32%、142.23%,灌丛与荒漠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12%、18.82%。新增耕地主要源于草地、未利用地开垦及毁林开荒。绿洲耕地向西北方向逆盛行风向扩张,其质心年平均偏移16.5 m。② 中游绿洲区与下游荒漠区的绿洲面积、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信息熵与均衡度等分别呈现上升与下降相反趋势。这种以耗水量为纽带的空间耦合源于中游耕地扩张导致的下游径流量逐年减少而造成的下游土地退化。③ 耕地扩张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同时,林地与草地遭受破坏,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上升,过渡带植被受损严重,系统不稳定性增强,威胁到和田绿洲稳定,进而危及塔里木河下游生态安全。故建议进一步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缩减高耗水量作物种植面积,严禁以各种名义的开荒;制定塔里木河流域地表水分配法案,立法保障关于地表水分配、增加生态用水等规定严格实施,同时严禁地下水过量开采。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抗滑桩桩间土土拱效应,建立在地震作用下土拱效应的力学分析模型,在Mononobe-Okabe理论的基础上,将土拱作用等效为挡土墙作用,提出在一定地震设防烈度下土拱面上水平地震力的计算方法;在考虑滑坡推力和地震力两种外力作用下,依据桩间土在极限平衡状态下的静力平衡条件和强度条件,得出桩间净距理论计算公式.工程实例和系列试算表明,同等条件下,考虑地震作用比不考虑地震作用桩间净距要减小4% ~ 23%,由此得出不同抗震设防等级下桩间净距计算的折减系数和桩间净距直接折减计算公式,以指导抗滑桩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993.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环境持久性和半挥发性, 可以在区域及全球范围内传输和分布。森林植被和林下土壤富含有机质, 森林生态系统因此成为POPs主要的储存库之一。植被叶片可快速吸附大气POPs, 并通过叶片凋落、雨水冲刷和干沉降等过程加强或加速大气POPs 向地面的沉降, 并使森林土壤成为POPs 的“汇”, 从而形成所谓的“森林过滤效应”, 进而影响POPs 在全球的分布。进入森林的POPs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将经历一系列的环境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森林过滤效应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综述了叶片对大气POPs 的吸附、叶片凋落和干湿沉降、POPs 在土壤中的迁移和损失等3 个主要环境过程的研究进展, 报道了松针、树皮和苔藓作为被动采样器反映的森林POPs空间分布趋势。最后, 提出了森林POPs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并指出未来中国森林POPs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994.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was optimized ac-cording to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employing linear programming and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We first identified the indexes of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nd establish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that in-cludes four major categories and 11 indicator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was then deter-mined by the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fterward, taking the 337 Chinese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ons as basic units and scientifically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comprehensive layout coefficients of the cities, 151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were selected as the basis for the choice of optimization sites with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Secondly, using the 151 prefecture-level administrative units and the maximum-coverage model, the optimal number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fineries were identified for service radii of 100, 200 and 300 km. Thirdly, considering the actu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refineries, general rules for the number of refinery layout points and objective values were summarized, and 52 refinery layout points were selected for China. Finally, with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tools, the spatial effect of the 52 optimal refinery layout points was simulated for the service scope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respectively, and the GDP and population data for each refinery layout point were then ex-tracted within the service scope. On this basis and with estimation of the intensity of crude-oil consumption, final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optimal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Chinese refining capacity and ethylene produc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995.
刘丽珺  吕萍  梁友嘉 《中国沙漠》2013,33(6):1840-1847
本文应用CFD软件对多种流场的强大模拟功能,模拟小尺度的兰州市城关区风环境。选用SRTM资料表征兰州市城关区的地形,应用ArcGIS生成兰州市地形模型,计算相关参数,将计算得到的地形粗糙度和兰州多年气候资料转化为CFD模型的数字参数及模拟边界条件等,首次模拟得到河谷型地区兰州城关区的风环境。结果表明:(1)河谷型地区中,气流过山时风速达最大值,依山体高度增大,而在背风坡风速值明显降低,达到0~1 m·s-1;(2)气流过境时在沿河谷前进,且在谷底风速值达0~1 m·s-1;(3)在模拟城市热岛效应的对比实验中,地块加热对气流过境有停滞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城市热岛效应下浅层土中混凝土的酸腐蚀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毅  施斌  刘瑾  顾凯  唐朝生  高磊 《地震学刊》2011,(3):241-246,274
针对城市热岛效应引起城区浅层土地温场升高这一观测结果,采用室内快速模拟试验方法,对城区酸性土壤腐蚀混凝土材料的温度效应开展了试验研究。试验研究了在温度为5℃、20℃和40℃条件下,混凝土试样在酸浓度分别为0%、5%和10%的沙土介质中放置30d、90d后的抗压强度变化规律,并对混凝土试样在腐蚀过程中的腐蚀系数变化规律和微观机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南京城区热岛效应环境下浅层土中混凝土材料酸腐蚀的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腐蚀浓度下,混凝土试样抗压强度的下降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加快,其腐蚀系数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大;腐蚀介质的浓度越大,环境温度对混凝土腐蚀系数的影响就越明显;在温度为40℃、硫酸浓度为10%的沙土中放置30 d后,混凝土的腐蚀系数K达到45.21%,约是在5℃条件下腐蚀系数的2倍,相当于环境温度每上升1℃,混凝土腐蚀系数平均增加0.64%。该研究成果对于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对岩土工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铁磁形状记忆合金研究进展与展望(Ⅱ):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铁磁形状记忆合金(Ferromagnetic Shape Memory Alloy,简写为FSMA)本构模型研究的重要性。以时间为顺序,重点介绍了FSMA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仔细分析了各种FSMA本构模型在理论基础、适用范围、精度以及复杂程度等方面的特点,讨论了各种理论应用于FSMA本构模型的局限性,指出了它们在面向应用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由于FSMA兼具磁致形状记忆效应、热弹性形状记忆效应等多种独特性能,使对其本构模型的研究存在一定困难,进一步的研究还有待开展。最后指出,对既能揭示FSMA微观机理又能预测其宏观热磁力学行为的本构模型、描述FSMA所有特性的统一模型、面向应用的FSMA简化本构模型等问题,尚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地震土压力振动台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汶川震区路基挡土墙震害表明,地震动荷载作用下重力式挡墙的位移、破坏与基础场地形式有关,除岩质场地和土质场地挡墙所共有的外倾形式,土质地基挡土墙还表现有整体推移及下部向外推移的倾转变形等复杂模式,因此地震土压力大小及分布也将受到这种复杂土-结相互作用的影响。基于碎石土及风化花岗岩填料的土质场地重力式挡土墙大型振动台模型实验,对挡土墙地震土压力及变形模式开展了对比研究,发现在强震作用下,土质地基挡墙因基础约束较弱而产生位移,并伴随明显的墙—土分离现象,致使实测地震土压力较之抗震设计规范计算值偏小(0.4g峰值加速度下约小6%~15%),但作用点高度变化不大。由实验结果与现行抗震规范计算值的安全系数对比,认为对土质场地挡墙的地震土压力计算,按现行国内抗震设计规范基本能满足实际工程抗震设计需要;对于地震区挡墙设计,在允许挡墙发生少量容许位移的前提下可采用内摩擦角较大、自稳能力更好的墙背填料以减少地震土压力。  相似文献   
999.
HDPE蜂巢式固沙障研制与防沙效应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采用先进的HDPE新材料制成蜂巢式固沙障来替代传统的草方格。研究发现:HDPE蜂巢式固沙障可以增大下垫面的粗糙度,明显降低了地表底层风速,进而减弱输沙强度,使流沙表面得以稳定。在格状沙障内,由于气流的涡旋作用,使原始沙面充分蚀积,最后达到平衡状态,形成稳定的凹曲面。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为13.6/100~13.2/100,这种下凹的深度(h)与凹面玄长(S)的比值与传统有效的草方格(草方格为13.3/100)防沙效应相当,其二者流场特性也相同。这种稳定的凹曲面,对不饱和风沙流具一种升力效应,形成沙物质的非堆积搬运条件,这是格状沙障作用的关键。实验表明,选用孔隙度为40%、高20 cm的HDPE固沙障防沙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00.
现浇混凝土大直径管桩(PCC桩)低应变检测时,桩头附近存在着明显的三维效应,表现在与激振点夹角不同的测点的速度响应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基于所建立的解析公式,研究了桩顶各振动模式的动力响应特征,分析了桩顶总体速度响应沿环向和径向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90º点的总体速度响应主要来源于轴对称模式,45º点、135º点和180º点的桩底反射峰大小和到达时间与轴对称模式接近,但入射波峰大小和到达时间与轴对称模式差别较大;桩顶速度响应主要来源于径向第1阶的模式,第2阶以上的模式贡献较小;各点速度响应主要是前几阶模式的叠加结果,环向第10阶以上的振动模式对总体速度响应的贡献较小;各模式对入射波峰的形成都有较大贡献,但反射波峰主要来自轴对称模式的贡献;高频干扰峰主要来自第1阶非轴对称模式,各点干扰波峰值、相位不一,90º点干扰波峰值最小,0º~90º点与90º~180º点相位相反;环向各点的速度响应差别较大,但沿径向的变化却不很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