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4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151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399篇
海洋学   53篇
天文学   1305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138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23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农田蒸散估算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田蒸散是农田土壤蒸发和作物蒸腾的总称,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农田蒸散估算方法研究是农业遥感领域重要前沿课题之一。经过30多年的发展,基于热红外遥感的遥感蒸散算法逐渐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农业、气象以及水文等多个领域。简要回顾基于热红外遥感地表温度与空气温度温差的经验方法、地表能量平衡的单层和双层模型、基于热红外遥感数据源的彭曼公式以及遥感参数化的Priestley-Taylor模型等多种遥感蒸散模型的基本原理、核心算法以及存在问题等研究。针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基于热红外遥感的农田蒸散估算方法在农业遥感中尚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992.
以2001—2011年美国NOAA长波辐射数据为背景数据,利用涡度背景场法研究2010年9月3日新西兰南岛M7.1级地震前后卫星长波辐射数据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地震当月在震中西南侧出现显著的长波辐射异常变化,这种变化在全年各月及2001—2011年11年历年同月变化中都是最为显著的,认为其是本次地震的1次映震表现。用同样方法对区内2001—2011年11年间发生6次7.0级以上地震的长波辐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3次陆地地震发震前都检测到了长波辐射异常变化,而海域地震前则未发现这种现象。检索前人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仅有2次海域地震(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北海域8.7级地震和2010年1月12日海地7.0级地震)前有长波辐射异常变化的报道,而根据全球云量分布资料显示,这2个地震所发生的区域是全球洋面云量分布最少的2个区域,而新西兰地震发生的区域位于全球洋面云量分布最多的区域。因此,认为由于水汽和云层对地表红外辐射的强吸收作用,长波辐射捕捉陆地地震红外辐射异常变化更加灵敏,对陆地地震的映震效能要强于海洋地震。  相似文献   
993.
对中国碧玉市场上销售的加拿大卡西碧玉样品进行了电子探针成分分析(EPMA).卡西碧玉的矿物成分主要为透闪石.碧玉的常规宝石学性质与特征与GB/T16553-2011国标数据一致.显微硬度测试其维氏硬度在813.6~605.7 N/mm2之间.利用压片法和粉末法分别测试获得了卡西碧玉的红外光谱特征,KBr压片法相比较压片法可以揭示碧玉更多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94.
目前,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在我国市场上屡见不鲜.本文采用常规宝石学测试手段、光谱分析、吸水实验、浸泡褪色实验和浸泡染色实验等方法对市场上常见的3种颜色的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主要通过浸泡于不同颜色的化学颜料溶液中上色,浸泡过程中往往添加含有羧酸根离子的表面活性剂或颜料超分散剂(如邻苯二甲酸酯),以使颜料颗粒分布更加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埃塞俄比亚欧泊的孔隙度相对较大,对染料的吸附性相对较强.这些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 亚透明至微透明,染橙色和染蓝色样品具有弱至强的变彩,染黑色样品体色以灰蓝色或黄灰色为主,具有强烈的红色、黄色、绿色和蓝色变彩;透射光下照射,染黑色欧泊具有强至弱的红色调以及明显的染剂不均匀富集现象. ② 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和其天然欧泊一样吸水性强,吸水后密度、质量均有所增加,透明度增强,变彩可能会有所增强,也可能会有所减弱,染色欧泊密度范围为1.63~1.86 g/cm3,折射率在1.40(点测)左右,与天然欧泊一致,均低于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的欧泊. ③ 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染色样品颜色分布不均,内部常见色点、色斑、色块或色团分布,在表面部位染剂富集现象更为明显,常见染剂沿着边缘、刮痕或凹坑处富集. ④ 染色欧泊浸泡在不同的溶剂中会使溶剂变色. ⑤ 拉曼光谱表明,染色欧泊出现了很强的荧光背景及弱的热效应峰3 362 cm-1,拉曼散射峰很弱. ⑥ 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表明,埃塞俄比亚染色欧泊与天然欧泊的吸收光谱不同.  相似文献   
995.
国家黄金钻石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收到待检的百余件群镶钻石首饰中发现混有大量HPHT合成黄色钻石.采用宝石显微镜、红外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谱仪、紫外荧光灯、DiamondView^TM等对HPHT合成钻石样品做了详细地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这些HPHT合成钻石样品具有较为统一的黄色,放大检查可见合成钻石内部含有大量棒状、柱状、细小微粒状的铁镍合金包裹体,且几乎都有磁性,有些磁性甚至较强;样品的红外反射光谱非常特征,均具有明显的1 131 cm^-1处的吸收峰,为Ⅰb型钻石,而Ⅰb型钻石在天然钻石中极少见到;X射线荧光光谱测试显示有强烈的铁峰和镍峰,且在短波紫外线下多数具有绿黄色荧光.HPHT合成钻石在DiamondView^TM下具有不同程度的黄绿色荧光,部分具有黑十字现象.  相似文献   
996.
寿山石品种繁多,其鉴别和分类也一直是个难题.首次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NIR)研究了不同类别寿山石的近红外光谱特征.根据寿山石样品状态(块状和粉末状)的不同表面形态、粒度、质量等因素对近红外光谱测试结果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近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归属,旨在探索一种无损、便捷的寿山石鉴别方法.结果表明,利用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完全可以区分寿山石的三个主要类别,即高山石类(高岭石族)、芙蓉石类(叶蜡石)、汶洋石类(伊利石).在块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1 400 nm区域,高岭石族矿物表现为一对双峰;叶蜡石和伊利石都仅有一特征单峰,叶蜡石表现为1 392 nm,伊利石表现为1 406 nm.寿山石样品的表面形态对近红外光谱没有明显的影响.粉末状寿山石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吸收峰更为尖锐,分裂程度更好.除了1 400 nm处的吸收峰外,在2 180 nm左右,高岭石类矿物表现为双峰,而叶蜡石和伊利石为单峰,但叶蜡石的吸收峰位于2 168 nm,伊利石位于2 195 nm.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获取10 mg左右的寿山石样品粉末,便可获得清晰的近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997.
珠宝市场上见到的大尺寸珊瑚有增多趋势,这类珊瑚多为珊瑚小料和胶结物拼合而成,前人研究未对其鉴定特征进行系统总结.笔者结合长期宝石检测工作认识,对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两类拼合珊瑚的鉴定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和阐述.其中,一类拼合珊瑚由珊瑚小料和胶结物组成,另一类拼合珊瑚由珊瑚小料、人工胎体材料和胶结物组成.放大检查和紫外荧光观察发现,拼合部位的胶结物、胎体材料与主体红珊瑚在外观及发光性特征上存在差异明显;红外光谱测试结果进一步确定胶结物的主要成分为甲基丙烯酸甲酯和环氧树脂,部分拼合珊瑚依附的胎体材料主要为醇酸树脂(掺有碳酸盐粉末)和氰基丙烯酸乙酯.结果表明,放大检查、紫外荧光观察和红外光谱测试的综合运用,能够快速、准确、有效地鉴别拼合珊瑚.  相似文献   
998.
在距离地铁3 km的地震观测台站安装2台相同型号的甚宽频带地震计,其中1台安装屏蔽罩,另外1台没有安装,通过计算连续24 h观测数据的加速度功率谱密度,评估地铁电磁场对甚宽频带地震计观测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地铁电磁场对甚宽频带地震计三分向的影响主要在10~1 000 s频带范围内,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垂直分向,其次是水平分向。  相似文献   
999.
文章扼要介绍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基本原理,分析建立地震短临预测遥感信息模型,通过11 a试验性预报实践和几个地震的案例,如南海东沙地震,台湾集集大地震,震例还有内蒙包头地震,美国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地震及印尼苏门答腊巨震等。从作为震兆的亮温异常提升到热应力场,对预测地震震中更加可靠和更有说服力,说明此项技术具有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00.
We present an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observations of the auroral/polar regions of Jupiter, carried out between September 8 and 11, 1998, making use of the high-resolution spectrometer, CSHELL, on the NASA 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 (IRTF), Mauna Kea, Hawaii; these observations spanned an “auroral heating event.” This analysis combines the measured line intensities and ion velocities with a one-dimensional model vertical profile of the jovian thermosphere/ionosphere. We compute the model line intensities both assuming local thermodynamic equilibrium (LTE) and, relaxing this condition (non-LTE), through detailed balance calculations, in order to compare with the observations. Taking the model parameters derived, we calculate the changes in heating rate required to account for the modelled temperature profil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line intensities. We compute the electron precipitation rates required to give the modelled ion densities that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line intensities, and derive the corresponding Pedersen conductivities. We compute the changes in heating due to Joule heating and ion drag derived from the measured ion velocities, and modelled conductivities, making use of ion-neutral coupling coefficients derived from a 3-D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 Finally, we compute the cooling due to the downward conduction of heat and the radiation-to-space from the molecular ion and hydrocarbons. Comparison of the various heating and cooling terms enables us to investigate the balance of energy inputs into the auroral/polar atmosphere. Increases in Joule heating and ion drag are sufficient to explain the observed heating of the atmosphere; increased particle precipitation makes only a minor heating contribution. But local cooling effects—predominantly radiation-to-space—are shown to be too inefficient to allow the atmosphere to relax back to pre-event thermal conditions. Thus we conclude that this event provides observational, i.e.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heat must be transported away from the auroral/polar regions by thermally or mechanically driven wi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