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数字床旁胸部摄影(简称床旁胸片)与胸部CT扫描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取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3年1月1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确诊收治的4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影像学与临床资料;依据实验室诊断和临床划分新冠肺炎的标准,多学科专家联合诊断,入组43例患者均为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床旁胸片摄影,其中6例患者在症状相对平缓的前提下进行胸部CT扫描;床旁胸片复查时间间隔1~5 d,复查次数1~4次;胸部CT扫描复查时间间隔1~4 d,复查次数2次;观察分析受检者胸片和胸部CT扫描的影像学图像表现。结果:43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次床旁胸片示双肺斑片状实变影并累计两个肺野以上者25例,双肺胸腔积液6例,单侧肺部渗出实变影18例,单侧胸腔积液4例,心外形增大合并肺水肿7例,疑似肺内肿瘤团块影2例;6例接受胸部CT扫描患者双肺多发磨玻璃影6例,斑片影,网格状影,叶间隔增厚,病变区域内可见肺血管及亚支气管增粗;复查床旁胸片双肺斑片密度增高影面积扩大5例,新增胸腔积液2例;复查胸部CT扫...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旨在评估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和常规临床信息(包括临床症状及临床检验数据)的多组学模型在区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和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方面的分类性能。方法:收集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引起的COVID-19确诊患者和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CAP确诊患者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基于数据集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特征模型、多组学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评估每个模型的分类性能。结果:选择8个影像组学特征和7个临床特征来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特征模型、多组学模型。在测试集中,影像组学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59,临床特征模型AUC为0.853,多组学模型AUC为0.9。结论:基于AI的多组学分析方法构建的多组学模型分类性能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特征模型,对COVID-19和CAP的鉴别诊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胸部CT征象与临床分型关系,提高对COVID-19影像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COVID-19的胸部CT资料,男40例,女35例,平均年龄(46.2±17.2)岁,按照不同年龄段分为A、B和C组,比较3组病例胸部CT病灶分布、累及肺叶侧别、数目和密度等表现与临床分型的差异。结果:75例Omicron变异株感染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性别在各临床分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平均年龄高于轻型及普通型患者;在左肺上叶、右肺上叶、右肺中叶分布均高于普通型,重型患者病灶在左肺下叶、双肺分布高于普通型。病灶均以磨玻璃密度影、实变为主;重型、危重型占比在A、B和C组中呈递增趋势,其病灶范围较普通型大。结论: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感染的COVID-19患者均有流行病学史,不同年龄组患者的临床分型、胸部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熟悉这些特征有助于重症COVID-19预测。  相似文献   
104.
介绍袁长津教授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经验。袁教授在精研中医典籍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认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咳嗽的基本病机为感染后期余邪未尽,正气受伤;痰热未清,肺阴受损,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受到影响,导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本病虽涉及脾肾,但总归病位于肺,又肺为娇脏,用药不宜峻猛,故袁教授在临证治疗过程中,往往用药平和,力求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并附验案2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毒株感染的胸部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10日至2022年12月31日深圳市儿童医院77例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表现,男51例,女26例。其中CT表现阳性50例,年龄1月~14岁,平均5.5岁,中位年龄3.9岁,婴幼儿组(≤3岁)21例,学龄前组(3~7岁)14例,学龄组(≥7岁)15例。由两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识别肺内病灶位置、肺内病灶CT表现、肺部伴随CT表现、病灶累及范围及影像分期。结果:肺部CT表现阳性50例(64.9%);病变好发于两肺下叶、胸膜下,近肺门区病变最少,病变数量单发、多发、弥漫分布均有,以弥漫分布最为多见。磨玻璃结节16例(32%),实性结节20例(40%),片状实变24例(48%),片状磨玻璃30例(60%),实变和磨玻璃20例(40%),片状磨玻璃最多见;铺路石样改变4例(8%),小叶间隔增厚12例(24%),树雾征12例(24%),血管增粗13例(26%),胸膜平行征7例(14%),反晕征6例(12%),充气支气管征17例(34%),均无空洞表现;胸腔积液5例(10%),胸膜...  相似文献   
106.
目的:采用4种半定量测量方法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肺部病变负担,比较4种评估方法的诊断性能和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找出诊断时间最短、最精确的一种评估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7例经鼻咽拭子标本进行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确诊并住院治疗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根据中国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进行分型,中型87例,重症型66例,危重型4例。基于患者的胸部CT图像,两名放射科医生使用4种半定量评分系统独立评估肺部受累的严重程度,并记录每个评分系统所用的时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两名医生使用4种半定量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一致性。结果:重症组的D-二聚体、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计数、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与非重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种半定量评估方法的评分结果显示,重症组的平均得分均高于非重症组。两名医师采用4种半定量评估方法的一致性均较差,4种方法的ICC均小于0.75,4种方法中T-SS法的平均用时最短。结论:基于视觉及主观经验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部病变严重程度半定量评估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开发基于人工智能且具有良好泛化性的定量评估模型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