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5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海洋学   29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3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点,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并对疾病诊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方法:收集东莞市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70例。所有病例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检查,69例行胸部CT检查,层厚1.25 mm、层距1.25 mm。图像评价主要观察以下指标:肺内病灶部位与数量、分布、外部形态或形状、密度、内部特征、边缘、晕征以及肺外征象。结果:男性37例,女性33例,年龄平均(41.29±17.86)岁。首诊症状发热45例(占比64.29%),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者67例(95.71%),淋巴细胞计数减低52例(74.29%),C-反应蛋白升高43例(61.43%)。胸部CT影像学表现:69例胸部CT检查中肺炎表现者55例,其中单肺病灶21例,双肺多发病灶34例。分布以外周胸膜下为主42例,病灶形态呈现多样性改变,可见片状或斑片状、结节状、条索状。病灶密度多不均匀。病灶边缘模糊者44例,出现晕征改变35例。55例均可见磨玻璃密度影改变,网格样改变37例。病灶内部支气管血管异常52例。胸膜异常改变38例。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具备一定的特征,结合流行病学史及CT的特征表现诊断不难,但是该病的特殊表现应予以重视并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各临床分型的CT表现,分析人工智能辅助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结合“uAI新冠肺炎智能辅助分析系统”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5日收治的临床及CT资料完整的44例COVID-19病例。结果:①CT表现临床轻型患者4例,胸部CT呈阴性。临床普通型患者32例,CT表现为单侧或双肺多发病灶,呈片样或楔形样磨玻璃影,其内可见血管及支气管穿行,常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可见“铺路石”征及支气管充气征,部分病变内部可见小范围肺实变。临床重型/危重型病例共8例,CT表现为病变范围广泛,磨玻璃影、实变及纤维条索混杂,多伴有“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病灶标记范围与肉眼观察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4例轻型患者病灶总体积显示为零。32例临床普通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109.9±94.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为(55.3±50.4) cm3,实变体积为(34.9±35.0) cm3。8例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灶总体积为(858.1±351.9) cm3,病灶内部磨玻璃影体积(486.7±204.0) cm3,实变体积(204.1±119.3) cm3。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的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体积及实变体积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提供的各肺叶病灶占比进行统计,临床普通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3.8±1.2)分,重型/危重型患者肺损伤评分为(10.4±5.1)分,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以5.5分为肺损伤界值时,预测临床分型的效能最高,ROC曲线下面积为0.996。结论:COVID-19的CT表现为多发的肺外围或胸膜下的磨玻璃影,其内含正常走行的血管及支气管,病变范围增大、增多或实变代表病情进展。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可有效识别COVID-19病灶,提供病灶总体积、内部磨玻璃影及实变体积相关数据,对患者肺损伤程度进行准确量化评分,为临床预后评估提供帮助,同时提高影像医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 HU和(-852.12±28.13) 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 HU和(-858.77±19.95)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 s和(3.14±0.28) 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 HU和(11.17±1.08) 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 HU和(387.25±47.86) 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P<0.05),有效剂量(ED)分别是(3.91±0.51) HU和(5.42±0.67) H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筛查检查中,使用大螺距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在不影响病灶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放射技师感染的风险,具有实际工作意义,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相似文献   
54.
白雪  乔观民  李加林  梅思雨  马仁锋 《地理科学》2020,40(12):2010-2018
以浙江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案例数据库为基础,运用SPSS24.0进行数据挖掘和ArcGIS10.2进行空间分析,发现:① 浙江省病例新增人数时间变化符合泛泊松分布函数,男女易感染率差异不大,典型症状为发热、咳嗽和肺部影像学病变。② 病例感染率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总体呈现为“一带四心”格局,“一带”为台?温沿海铁路带的县级地域单元,“四心”为宁波海曙区(11.02/10万),湖州秀洲区(4.29/10万),杭州上城区(4.06/10万)和江干区(4.80/10万),杭州桐庐县(5.78/10万)。③ 核密度集聚中心呈现北?南?北转移的态势,整体呈现“多核多心”“主核固定,多心演化”“单一主核,多心消退”和“疫情消退”4个阶段的空间演化特征。④ 浙江省的扩散率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空间差异明显,风险管控视角分为5类地区。⑤ 根据疫情演化与传染特征,提出疫情4阶段治理策略,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根本是推动生活圈建设,打造健康城市。  相似文献   
55.
李文辉  陈丽茹  冼楚盈  孙彩歌 《热带地理》2022,42(10):1713-1723
广州“5·21”新冠肺炎疫情是境内首起由新冠病毒“德尔塔”(Delta)变异毒株引发的本土疫情。以广州“5·21”疫情感染者为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文本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本土境外输入关联疫情的统计特征、扩散网络与防控管理。研究结论主要有:1)广州“5·21”疫情感染者以老年人居多,感染者潜伏期较短,病毒传播速度快。核酸检测筛查可将病毒传播的风险精准控制在已知范围;行程轨迹可以辅助及时厘清病毒传播链条,切断传播途径。2)感染者所在区和镇街、重点防控区域、分级分类防控管理区域呈片状和点状分布,感染者在少数镇街呈集聚分布特征,疫情传播以接触扩散为主、兼具跳跃扩散的特征。3)疫情扩散传播网络以“簇状”和“链状”为主,网络整体呈现一定“小世界”特征;网络节点层面指标值较高的节点处于疫情接触扩散传播网络的关键路径,是疫情分级分类防控管理的重点对象。4)疫情分级分类防控管理应做好出入管理、社区管控、居家隔离、需求保障、生活垃圾处理、环境消杀、健康监测和服务、核酸检测、宣传引导和管控解除等工作。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患者使用大螺距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行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比较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确诊为COVID-19的病例共91例作为低剂量组,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行新冠肺炎筛查的91例未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作为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使用大螺距扫描联合自适...  相似文献   
58.
本文收集了重庆市2020年1月21日—2月24日确诊的54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个案信息,结合1500万手机用户在疫情期间的信令轨迹大数据,分析了其疫情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人群活动的变化规律,并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揭示了疫情分布的异质性,从疫情传播与人群活动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异质性的原因。研究发现:① 重庆市疫情在时间上,经历了以输入病例为主、输入和本地病例共存、以本地病例为主3个阶段,病例实时再生数(Rt)初期较高,随着防控措施的实施,逐步减小;空间上,病例分布呈现显著聚集性,病例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以万州区为核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主城区为核心的渝西南地区;② 疫情发生后,重庆市人群移动总量减少为疫情前的53.20%,减少主要集中在主城区以及其他各区县的中心城区,而郊区、农村的人群移动变化不大,甚至有所增加;③ 人群活动与病例发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具体为:每日人群移动总量与病例实时再生数、一个平均潜伏期(7 d)后的每日新增病例数的相关系数为0.97、0.89,揭示了人群活动与病例增长的时间相关性;各街道(乡镇)人群移动总量与其累计确诊病例数、本地感染病例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0、0.35,揭示了人群活动与病例空间分布的相关性;病例高聚集区与人群移动网络社区对应,且与网络社区内人群活动较强的区域吻合,揭示了重庆市疫情传播的本地聚集特征。大数据与疫情信息的聚合分析证实,切断人群移动网络社区之间的连接,并遏制疫情高风险社区内部的传播是在城市内部疫情防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9.
新冠疫情冲击下, 各国经济和安全都受到极大的考验。为了保障科考人员的安全, 许多国家缩减了南极科考的行程 和人员。本研究基于国产卫星海洋一号 、海洋二号搭载的A1s 传感器, 整理了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5 月南极主要科考国 家的考察船 A1s 数据, 并对比考察船轨迹变化, 分析疫情前后南极科考活动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发现了考察船前往南极通道 的新特点, 分析了各南极考察大国考察热点区域的变化, 总结了南极考察热点区域受疫情影响变化, 最后对我国南极考察提 出建议。“十四五”规划中, 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被列为科技前沿领域攻关项, 本研究通过分析各极地强国疫情前 后考察船的轨迹变化, 探索我国未来的考察发展方向, 以期助力极地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0.
气象因素对瘟疫的发生与传播有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医家通过研究气候、历法与疫病间的关系,形成了五运六气、三年化疫、乖候之气等用以提示并防范疫情的一系列理论。本文通过回顾2019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的气候特征,结合上述理论分析,探讨时令和气候对此次传染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疫病预警及防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