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Growth and energy budget of the polychaete, Neanthesjaponica,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17, 20, 23, 26 and 29 ℃)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The growth, as indicated by final dry weight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SGR),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with the maximum level at 26℃, and the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29℃. A similar trend was observed in feeding rate, food conversion efficiency (FCE) and apparent digestive rate (ADR).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ADR among all the temperature treatments. In the pattern of energy allocation, faeces energy was only a small component of energy budget and had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proportion of food energy allocated to growth. The metabolic energy accounted for a large portion of energy intake for each temperature treatment. The nitrogen excretion was appreciable with changing temperature. The two expendi-ture terms (respiration energy and excretion energy) in energy budget were the major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roportion of food en-ergy allocated to growth.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emperature affected the growth of N. japonica mainly by influencing feeding rate and FCE. In addition, regression equations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eding rate, faecal production, SGR, FCE and temperature were obtained. The optimum temperatures for feeding rate, FCE and SGR were estimated at 25.01 ℃, 24.24℃ and 24.73 ℃, respectively, from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相似文献   
12.
于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间,在湄洲湾海域设置50个浅海测站,16条软相潮间带断面,进行底栖生物调查,根据调查采获的多毛类动物样品进行整理,研究湄洲湾多毛类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特点.湄洲湾海域共鉴定有多毛类环节动物177种,隶属4l科112属.湄洲湾多毛类的动物区系特点与台湾海峡具有相似的热带、亚热带特征.讨论多毛类环节动物在调查区域底栖生物种类及数量组成中的地位,分析调查区域多毛类多样性指数等生态特征,为湄洲湾的生态环境监控、环境保护提供多毛类生态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
企鹅珍珠贝主要污损生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鹅珍珠贝[Pteria(Magnavicula)penguin(Roeding)]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海域,在台湾、两广沿海和海南岛有野生种群栖息,它是珍珠贝属的一种可生产大规格附壳珠和正圆珠的大型贝类。近年来企鹅珍珠贝的种苗生产、养殖和大型珍珠培育以及生化遗传的研究受到关注。在养殖中,其他海洋生物的附着或寄生成为影响企鹅珍珠贝生长与存活的重要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仅见其他贝类的多毛虫寄生病、附着敌害生物和网笼污损生物类群等的报道,而企鹅珍珠贝的污损生物的研究仅见污损苔虫的文献记录。本文对企鹅珍珠贝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初步鉴别,并分析它们的附着或寄生状态。  相似文献   
14.
鲁琳  吴启泉 《台湾海峡》1991,10(2):189-193
本文根据大亚湾50个站底栖生物生态调查资料,对孔径1mm和0.5mm筛网中多毛类的种类数、主要种、平均密度、平均生物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孔径1mm的为14种/站、9种、110个/m~2和8.03g/m~2,而0.5mm为22种/站、12种、216个/m~2和0.71g/m~2;1mm筛网多毛类密度(X)与0.5mm的密度(Y)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93X+113.77;在估算海域生产力中,应当使用0.5mm孔径筛网。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分析遮浪湾浮游幼虫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讨论其它有关生态问题。湾内浮游幼虫总数量和主要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呈现典型的亚热带海区的双周期型,数量的平面分布随离岸距离增加而增多,水温过低或过高和低盐度均对幼虫的生长活动不利。湾中甲壳动物的无节幼虫最丰富,多毛类和棘皮动物的浮游幼虫次之。  相似文献   
17.
东山湾潮下带多毛类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何明海 《台湾海峡》1990,9(3):206-211
本文根据1988年5,8,11月和1989年2月在福建东山湾潮下带调查中获得的底栖生物多毛类定量样品,分析了该海域多毛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与季节变化特点,探讨了多毛类分布与底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关于我国西沙群岛多毛类的研究,除一些零星记载外,迄今尚未见过任何报告。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进行调查时,在宣德群岛的永兴岛、赵述岛、北岛、石岛、中岛和永乐群岛的森屏摊、晋卿岛、琛航岛共采到多毛类标本140号,约420个标本,经过研究鉴定共计61种(有两种未定种),其中有一新种,有43种在我国是首次记录。此外,在永兴岛用浮游生物网拖到吻沙蚕(未定种)Glycera sp.和微蚕 Nematonereis Unicornis(Grube)等8种的生殖期标本,截至目前还没有看到过关于微蚕等种的性生殖期的报告,对这些种生殖期性成熟标本,我们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本文包括分类学描述和动物地理学初步分析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研究的增补,报告中所描述的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考察队于1957一1958年在黄海北部(包括渤海)采到的。这批标本经过鉴定共有种和亚种18个,其中有三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12 种在中国海为首次记录,此外还发现了1933年Fauvel报告产于黄海而我们过去一直没有采到的长双须虫Eteone longa (Fabricius) 和囊叶齿吻沙蚕Nephthys caeca (0. F. Müller) 。1959年作者曾报告在黄海发现秀丽脆鳞虫Lepidasthenia elegans (Grube),但经过继续深入研究后,确定黄海的标本不是秀丽脆鳞虫,应订正为Lep. ocellata (Mclntosh,1885)。  相似文献   
20.
多毛类环节动物对柴油污染效应的模拟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1年6~8月,在厦门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濒海的大池中进行了模拟底栖生态系油污染实验,使用0号柴油以5、25、125、625mg/dm3浓度污染底质。本文报道了各处理组中多毛类动物的群落变化。结果说明油污在自然消除的两周内,尽管上述浓度未根本改变群落的结构和组成,但群落的总重量明显减少,动物个体小型化。不同油污梯度下的动物平均个体重量与底质含油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