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海洋学   7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4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黄海多毛类动物地理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黄海多毛类区系包含有中国沿岸特有地方性种,黄海和日本沿岸的特有地方性种,广温性热带暖水种,寒温带冷水种和广布种等不同性质成分。 2.值得提出的是太平洋东西两岸种在黄海的发现,计有19种。这些种的分布应该考虑不仅是由于历史的成因,在某种程度上幼体也许有可能随当前自日本沿岸流向美洲沿 岸的黑潮传布过去。多毛类有些种幼虫期很长,并且能随海流分布至深海(Thorson,1950)。 3.根据与邻近海区区系的比较,黄海多毛类与日本沿岸,特别是日本本州北部金华山附近的女川湾和松岛湾一带的区系最相近似,女川湾和松岛湾一带属亲潮寒流和黑潮暖流交汇区,因之在种类组成上不仅有来自南方的暖水种,同时,还有北方的冷水种,具有混合区系特征。黄海——本州北部应属同一地理区划。 4.黄海多毛类具有十分显著的混合区系特征,与日本的情况不同,黄海的暖水种多分布在潮间带,冷水种大部分在较深水域,井与深水区终年存在的冷水团有关。 5.黄海北部和中部应属北太平洋北温带和印度西太平洋热带区之间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2.
关于浙江和福建沿岸多毛类环节动物区系的研究工作,过去做的很少,较详尽的调查报告有1934年的Monro描述的采自厦门和福建的多毛类环节动物36种,1936年Treadwell发表的厦门多毛类环节动物21种,1939年金德祥报告的厦门附近30种多毛类环节动物(根据Monro鉴定的标本)的季节分布、数量和群落生境,1948年梁慧文、金德祥和朱光玉在“厦门多毛类的分类”一文中描述的31种,其中有21种鉴定至种。我们研究的标本主要是1953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考察队在浙江沿岸,1957-1958年在福建沿岸采到的,此外还包括底栖生物在东海沿岸拖网到的一些标本,经过鉴定共计20种,其中有9种——软背鳞虫Lepidonotus helotypus(Grube),箭鳃吻沙蚕Glycera sagittariae Mclntosh,宽叶沙蚕Nereis grubei(Kinberg),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var. typica Savigny,双鳃齿吻沙蚕Nephthys (Aglaophamus) dibranchis(Grube),滑指矶沙蚕Eunice indica Kitamori,躁索沙蚕Lumbriconereis impatiens Claparede,三叉柯素虫Cossura coasta Kitamori 和恒河短脊虫Asychis gangeticus Fauvel 在浙江和福建沿岸是首次记录,此外还有一新种——福建欧努菲虫Onuphis fuk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继黄海的多毛类环虫,叶须虫科和鳞沙蚕科(乌沙科夫、吴宝玲,1959)一文后,对金扇虫科、吻沙蚕科和齿吻沙蚕科研究的报告。我们的标本主要是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沿岸的青岛、烟台等地退潮时在潮间带采到的,其中还包括1950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沿岸等地陆续采到的一些标本。  相似文献   
4.
1957年中苏海洋生物考察队在黄海(包括渤海,以下同此)采到大量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由作者及B. B. 赫列勃维奇研究。1957年的标本主要采自潮间带(100个以上的采集点),部分是在青岛,烟台和天津塘沽的潮下带(53个站)采到的,其中一部分是定量取样,因此,对有些种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可以进行一些讨论。我们研究的标本除了上述所采的以外,还有1957一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黄海北部采集的标本(大约在140个站中都采到多毛类环节动物);和自1950年以来在黄海沿岸采到的标本(主要是在潮间带);以及1958 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莫基叶弗斯基等共同在青岛和大连潮间带所收集的标本。作者研究了上述大量标本,不仅初步阐明了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种的组成和地理分布,同时对生态学也进行了一些描述。 作者在此瑾向所有参加采集调查工作的同志致以衷心的谢意。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的研究工作是在苏联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进行的。沙蚕科是由B. B. 赫列勃维奇和吴宝玲鉴定,其他均由乌沙科夫和吴宝玲鉴定。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我们一共报告了种和亚种112个,其中12个是新种。种的描述见作者等发表的和尚待发表的论文。本文所报告的仅是多毛类环节动物在潮间带和潮下带分布的一般特征及简要叙述动物地理组成上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节动物游走亚纲研究的增补,报告中所描述的标本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考察队于1957一1958年在黄海北部(包括渤海)采到的。这批标本经过鉴定共有种和亚种18个,其中有三个新种和1个新亚种,12 种在中国海为首次记录,此外还发现了1933年Fauvel报告产于黄海而我们过去一直没有采到的长双须虫Eteone longa (Fabricius) 和囊叶齿吻沙蚕Nephthys caeca (0. F. Müller) 。1959年作者曾报告在黄海发现秀丽脆鳞虫Lepidasthenia elegans (Grube),但经过继续深入研究后,确定黄海的标本不是秀丽脆鳞虫,应订正为Lep. ocellata (Mclntosh,1885)。  相似文献   
6.
中国海多毛类动物区系研究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毛类动物是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最大的类群之一,并且有着很重要的经济意义。成虫绝大多数营底栖生活,很多种类在软相的底质上分布非常稠密,因此它们在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中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幼体主要营浮游生活,在沿岸的浮游生物中常可见到大量的多毛类幼体,这时它们即成为浮游生物主要的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关于黄海多毛类环虫裂虫科、海女虫科、白毛虫科、仙女虫科和矶沙蚕科的报告,共计27种。本文与以前发表的三篇黄海多毛类环虫的报告,共记述了黄海多毛纲游走亚纲93种,以前学者所记载产于黄海的游走亚纲环虫仅有3种我们没有采到,截止目前为止黄海多毛纲游走亚纲的环虫已经发现有96种。本文所报告的5科中仅有1个新种——白毛钩裂虫 Ancistrosyllis pilargiformis sp. Nov.,在黄海首次发现的有17种,此外在潮间带呈最大聚集型的种有艳丽裂虫 Syllis decorus(Annenkova),岩虫 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巢沙蚕 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 Chiaje和躁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impatiens Claparede。 这5个科的种的组成是南方成分占主要地位,为数较多。属于热带的种有狭叶健足虫 Podarke angustifrons(Grube),小瘤犹帝虫 Eurythoe parvecarunculata Horst,含糊拟犹帝虫 Pseudeurythoe ambigua(Monro),岩虫 Marphysa sanguinea(Montagu),巢沙蚕 Diopatra neapolitana Delle Chiaje,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 Marenzeller,柔弱索沙蚕 Lumbr. debilis Grube,丝线沙蚕 Drilonereis filum(Claparede)和花索沙蚕 Arabella iricolor(Montagu)。北太平洋两岸种有异足索沙蚕 Lumbriconereis heteropoda Marenzeller,双唇索沙蚕 Lumbr. cruzensis(Hartman),圆头索沙蚕 Lumbr. inflata(Moore)和念珠窦维沙蚕 Dorvillea moniloceras(Moore)。与日本海大陆沿岸相同的种有17种,占总数的5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