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遥感技术在浙江东部穿山半岛地区活动断裂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区域遥感影像图制作和初步地质解译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建立了浙江东部穿山半岛地区活动断裂的判译标志,对区域解译出的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成功地厘定了穿山半岛地区的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52.
地电和地磁的波动是几种地球物理现象的终极产物,特别是在地震活动区域观测到的这类信号可以归因于和地震相关的压力及张力的变化。该问题的复杂性促使了利用先进的统计方法对这些波动的不同一性特征进行研究。本文分析了日本地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之一——Boso半岛南部的Kiyosumi,Uchiura和Fudago观测站观测到的地电位和地磁场的短期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为了在地电位数据的基础上了解异常信号及背景噪声的特征,我们研究了信号到达的方向。利用观测站间的转移函数的方法对外部强信号的减弱进行了研究。这些分析显示出了区分信号源的能力,特别是时序数据的定向探测分析显示了其对信号源分离的有效性。波形的识别和信号到达方向的估测对于监控地震活动区域的ULF电磁环境和了解地壳活动的孕震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53.
安云 《地图》2006,(3):90-97
“……有多少努力、希望和计划都随着这两艘战舰沉入了大海。”“英国史上最沉痛的浩劫,规模最大的投降,就在新加坡。”  相似文献   
54.
2016年在北部湾白龙半岛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用高纯锗γ能谱仪测量了沉积物中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沉积物中40K、210Pb、226Ra、228Th、228Ra、238U和137Cs比活度分别为354±125、89.2±41.2、32.40±9.38、49.2±14.7、42.8±12.6、48.3±20.2和0.74±0.33 Bq/kg.白龙半岛邻近海域沉积物238U、232Th、226Ra含量水平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的含量水平接近,40K、137Cs含量低于我国其他近岸海域的含量.由沉积物放射性核素活度计算的平均γ辐射吸收剂量(D)和平均年有效剂量当量(AEDE)都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镭当量比活度(Raeq)远低于UNSCEAR建议的最低限值.  相似文献   
55.
佘一民  王伟  程素华  赵越  刘晓春 《岩石学报》2020,36(9):2799-2814
东南极拉斯曼丘陵斯图尔内斯半岛及邻区发育不同类型的片麻岩。本文结合岩相学、相平衡模拟以及年代学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石榴石斜方辉石片麻岩(样品LSM178-2)和石榴石夕线尖晶石片麻岩(样品LSM302-10)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显示片麻岩经历了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样品LSM178-2峰期温压条件为T=830~870℃,P=6.1~8.9kbar,后期退变至T 705℃,P=3.6~5.4kbar。石榴石夕线尖晶石片麻岩(LSM302-10)保存的峰期温压范围为T=860~1050℃,P=4.8~10.2kbar,之后退变至T=820~840℃,P=4.7~5kbar。样品LSM178-2主要矿物组合对应的变质年龄为~543±5.7Ma。样品LSM302-10中锆石暗灰色边年龄为531±5.7Ma,浅灰色边年龄为509±5.9Ma,这些变质年龄可能反映了持续较长时间的泛非期构造热事件(ca. 540~510Ma)。结合相关区域已有资料分析,拉斯曼丘陵西部斯图尔内斯半岛及邻区片麻岩记录的中低压高温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可能反映了造山作用后期的抬升与伸展。  相似文献   
56.
57.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祥身  李钟益 《岩石学报》1998,14(4):503-519
西南极利文斯顿岛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是晚侏罗纪至晚白垩纪三期火山活动的产物。岩石普遍贫钾,轻稀土元素略为富集,但轻重稀土分馏不强烈;Sr、K、Rb、Ba、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明显富集,Nb和Ta明显亏损,过渡金属族元素Cr和Ni强烈亏损,表明它们属于火山弧环境中生成的钙碱性系列岩石。白垩纪中期和白垩纪晚期岩石的87Sr/86Sr比值主要在0.7039~0.7053之间变化,εNd>0,87Sr/86Sr相对1/Sr、Rb、K和SiO2等的变化不大,表明其源区岩浆可能直接来自上地幔,很少受到壳源物质的混染。而晚侏罗纪火山岩的Sr同位素比值较高,说明早期岩浆可能受到少量地壳物质的混染。但在Th/Ta-Th和Th/Sm-Th图解上所有岩石的投影点分布趋势相同,趋势线的斜率>0。百耳斯半岛中生代火山岩是上地幔部分熔融生成的同源岩浆不同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58.
59.
旅鼠的困境     
《海洋世界》2008,(12):8-8
生活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旅鼠每3-5年就会出现数量暴增,大量的旅鼠为寻找食物而踏上征程—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当旅鼠数量暴增时,随处可见它们的身影,挪威人不得不用雪犁清除路上被压扁的旅鼠尸体。但是近年来,在斯堪的纳维亚的许多地方,旅鼠数目暴增的现象越发罕见。  相似文献   
60.
垦丁混杂岩出露于台湾南部恒春半岛中新世增生楔内,长约20 km,宽最大可达1 km,呈北西-南东向狭长带状分布,大致平行于马尼拉海沟北段,其分布特征类似于与俯冲板块边界相关混杂岩的特征,因此垦丁混杂岩成因的确定对于了解台湾造山带结构及构造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垦丁混杂岩成因,目前主要分为沉积(olistostrome)成因和构造成因两大观点。通过野外观察,垦丁混杂岩的泥质基质普遍发生强烈的剪裂作用,鳞片状结构大量发育,基性或超基性的外来岩块夹杂其中。此外,在垦丁混杂岩内还发现香肠化的砂岩块、由泥质基质充填的脉体及砂岩表面的水压破裂等构造现象。这些现象均反映垦丁混杂岩为构造成因而非沉积成因。垦丁混杂岩体原形成于增生楔底部,并受到一定的高压及应力剪切作用,之后随同卷入的外来岩块及连续沉积地层块体一起沿着马尾逆断层出露于地表浅部,代表南海洋壳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形成的构造混杂堆积岩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