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1篇
  免费   157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88篇
大气科学   28篇
地球物理   76篇
地质学   498篇
海洋学   64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14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81.
青海油砂山油田第68层分流河道砂体解剖学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青海油砂山剖面第68层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可识别出来Gpr、Glt、Ge、Slt、Smt、Spr、Sla、Sbm、SIcr、SIh和Mri等12种岩石相,它们构成了6种岩石相组合,即:Ge-Gpr-Glt组合,Glt-Slt组合,Slt-Smt组合,Glt-Sbm组合,Sst-Mrl组合,Gpr(Spr)-Mrl-Sst-Mrl-SIcr-Mrl组合。按照沉积界面之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一个包括7级界面的界面层次,第一级为砂体的上下边界,第七级为纹层边界,沉积界面将砂体分隔为三个沉积幕,它们由六个沉积亚幕组成。砂体建筑结构要素包括侧积体(LA),纵向砂坝(LB),横向砂坝(TB),简单砾质充填(GF),简单砂质充填(SF)和堤岸砂坪(LF)等六种类型,它们具有不同的宽度和厚度比。通过露头密网格采样和沉积学分析建立了砂体渗透率原型模型,均质模型,幕式模型以及建筑结构要素模型,其中建筑结构模型与原型模型相似性最好,证明了利用建筑结构分析可以建立符合砂体客观实际的储层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882.
密切值法在河道水质评价中的应用李银山(大同市环境监测站)密切值法是多目标决策中的一种优选方法,而多测点、多项目的环境质量评价是一种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本文把此法应用于河道水监测断面的评价中,经过计算分析,表明该方法简便适用,且评价结果与实际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883.
建立了冲积地层的三维模型,在模拟过程中,认为冲积地层中粗粒河道带沉积的空间分布,比例,连通性是河道带宽度,泛平夺宽度,满岸河深,河道带与溢岸沉积速度,决口位置与周期,压实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函数。模型认为泛平原表现宽度和长度变化是由单一河道带造成的,泛平原地形变化是由河道带时变化,泛平原沉积速率,压实作用,局部或区域构造运动控制的决口的位置和时间是受洪水的频率,幅度及与河道带坡度相关的泛原坡度局部变化  相似文献   
884.
河道纵剖面分形—非线性形态特征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金德生  陈浩 《地理学报》1997,52(2):154-162
混沌-分形研究是非线性地貌发育理论尤其是非线性流水地貌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当代地 貌学深层次研究的一个重要界面,在国内外刚刚起步。本文在概述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以黄河下游及长江中下游为例,运用粗视化方法,对不同河段、不同河型的河床深泓纵剖面进行了分维量计和检验。  相似文献   
885.
历史上黄渭洛汇流区河道变迁及沿岸的治理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黄渭洛区流区河道变迁频繁,崩蚀塌陷不断,沿岸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与河患争田夺地。时至今日,三河河患频仍,利用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兴利除弊,进行综合开发,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86.
黄河下游河槽横断面调整规律及治理方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影响河槽挟沙能力诸因素的分析,作者认为目前黄河下游只有河槽形态是一个人为可调节的控制河道淤积的要素。分析黄河下游河道横剖面形态的特征及其调整规律,考虑来沙组成变化、河槽综合阻力变化,计算得到黄河下游典型断面的实际挟沙能力及平均水沙条件下河槽平衡输沙横剖面,经与实际断面形态对比,得出必须以多级河槽方式缩窄7000m3/s流量以下即中、小水期的河槽,方能显着减少黄河下游河槽中的淤积的结论。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潘季驯的“束水攻沙”的治黄方略。  相似文献   
887.
黄河下游泥沙输移特征对入海泥沙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许炯心 《海洋与湖沼》2003,34(6):663-670
黄河下游河道是黄河流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泥沙沉积汇,泥沙在这一沉积汇中的沉积对于入海泥沙通量有重要影响。作者引进河道排沙比来表示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并以黄河下游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经验统计方法对人海泥沙通量比率与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与悬移质中大于0.05mm粗泥沙和小于0.025mm细泥沙的百分比有密切关系,粗泥沙部分所占比例越高,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低,而细泥沙所占比例越高,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高。洪水事件中最大含沙量和来沙系数越大,则入海泥沙通量比率越小。在黄河上、中游的4个水沙来源区中,两个清水区来水为河道提供了输沙动力,有助于减小淤积,有时甚至会发生冲刷,从而有利于输沙入海,增加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两个多沙区的来沙增大了下游河道的输沙负载,使泥沙容易淤积在河道中,从而降低入海泥沙通量比率。以年系列和洪水系列资料,建立了一系列表达上述影响的经验统计关系,运用这些关系可以解释和预测流域来水来沙及泥沙粒度因子的变化对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近30年来黄河入海泥沙通量比率呈减小趋势。由于黄河下游来水量不断减小,导致了河床的萎缩和输沙功能的衰退,使得输送入海的泥沙占下游来沙的比率减小。  相似文献   
888.
强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和自然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对近岸河口环境不同影响的辨识是目前河口海岸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在地形概化和动力简化条件下, 解析模型能够快速辨识强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变化对河口环境的影响, 它是探讨河口动力过程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机制的重要工具。本文基于前人对葡萄牙Guadiana河口不同分潮之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研究, 采用一维水动力解析模型探讨河口不同分潮潮波传播过程对水深变化(模拟航道疏浚和河道淤积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平均水深$\overline{h}$的变化影响无量纲河口地形参数γ和摩擦参数χ, 进一步影响河口动力参数包括潮波振幅参数ζ、流速振幅参数μ、波速参数λ、潮波振幅增大/衰减率参数δ以及流速与水位之间的相位差?等; 平均水深变化对河口中下游段(x=0~60km)的潮汐动力影响较大, 而对河口上游段(x=60~78km)影响较弱; 主要半日分潮(M2、S2、N2)对水深变化的响应略大于全日分潮(K1、O1); 航道疏浚幅度小于2m时, 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影响不大, 而当疏浚幅度大于2m时, 将对河口潮汐动力格局及水环境(如盐水入侵等)产生较大影响; 河道淤积将导致潮汐动力减弱, 流速振幅、潮波振幅及传播速度减小, 流速和水位之间的相位差也减小。  相似文献   
889.
含植物河道水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基于河道管理、河流修复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含植物明渠水动力学研究理念,强调了含植物明渠水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从含植物水流的时均阻力特性、紊流机理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计算研究等几方面,深入介绍了国内外关于含植物明渠水动力学研究进展.指出:必须进一步解决对柔性植物枝叶形状及柔韧度的相似模拟;建立柔性植物的刚度、水流特性及阻力特性之间的定量规律;进一步研究含植物水流各向异性的紊流特性;发展更为精细的大涡数值模型来研究水深较大的复杂的各向异性紊流等有待于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0.
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长江上游水资源时空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许继军  杨大文  刘志雨  雷志栋 《水文》2007,27(3):10-15,28
本文首先分析了长江流域内154个气象站降水量和26个干支流水文站流量在1950~2000年期间的变化趋势。为定量分析长江上游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对水资源量的影响,构建了基于物理机理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再现了天然河道条件下的水文过程。有别于传统的河道径流性水资源评价方法,本文尝试用径流深的空间变化来探讨水资源分布及演变态势。并以渠江罗渡溪水文站为个案,剖析了90年代秋季流量大幅减少的主要缘由。结果表明:受降水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变异的影响,长江上游局部地区夏季径流深比率呈增加趋势,而秋季则相反;导致嘉陵江渠江水系秋季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降雨,其次才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