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6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220篇
海洋学   101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西藏色齐拉山地区立体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色齐拉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自动站和3个实测气象站1年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地温、降水量、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东、西坡局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色齐拉山地区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暖月;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东、西坡分别为0.54℃/100m和0.73℃/100m,西坡大于东坡。地气温差冬季西坡大于东坡,夏季东坡大于西坡。年、月平均地温直减率西坡仍大于东坡;东坡除夏季7、8月份外,地温直减率小于气温直减率;西坡除冬季(12月和1月),地温直减率大于气温直减率。降水量东坡比西坡多,海拔2500m以上地区4~10月降水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0.9mm/100m。空气相对湿度冬季低夏季高,年变化呈单峰型。东、西坡冬季风速较强夏季相对较弱,初春风速最大。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2.
正大地震可以产生造山作用,但是也可以触发滑坡从而消磨自然景观。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的分析表明,滑坡毁坏了更多的地形,高于地壳抬升的方量。多山地带的地形演化被最简单地看作地形建造的构造过程与地形破坏并带走沉积物的侵蚀过程之间的竞争。在构造活动的山脉,这些侵蚀过程主要包括陡峭河流的下切和物质输送、以滑坡和冰川磨损形式的大规模物质输送。每种作用的贡献随时间而变化,受气候的变化而不同。当构造抬升的过程超过侵蚀过程时,造山带生长;当两者平衡时,造山带保持稳定;而当侵蚀超过抬升  相似文献   
153.
高桥公式在拉萨地区的适用性及其修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用1993—1999年拉萨站资料,通过比较多种计算方法得到的潜在蒸散量、高桥浩一郎在1979年提出的基于温度和降水量计算蒸发量的公式所得到的蒸发量以及中日季风试验资料的观测值可知:受温度、水分及相对湿度的影响,潜在蒸散量在5月达到最大值,而蒸发量的最大值则出现在7月。由于青藏高原存在冻土及融冰化雪的特殊现象,水分来源并不完全依靠于降水,所以由高桥浩一郎公式的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温度越高,差值越大;鉴于温度与该差值呈正比关系,可将温度划分为小于0℃,0~5℃,5~10℃,10~15℃,大于15℃共5个等级,在不改变高桥浩一郎公式原有系数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不同的系数对降水量进行修正,修正后的结果明显好于修正前,与观测值更接近。  相似文献   
154.
通过对九龙山地区重点探井岩心样品的观测、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结合储层物性和压汞数据,系统研究了九龙山地区侏罗系碎屑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碎屑岩储层主要以粗砂岩、中砂岩和细砂岩为主;胶结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类胶结物、硅质胶结和自生黏土矿物;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隙和溶蚀孔隙为主,孔隙与吼道匹配关系较好;储集岩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差;颗粒间主要以点-线接触为主;储集岩成岩作用较强,主要处于中成岩阶段A期。  相似文献   
155.
丁燕云  李占奎 《中国地质》2009,36(6):1251-1256
根据新编制的重磁图发现,在龙门山的武都-文县-理县一线存在着一条分割性极强的重磁场分界线,其两侧重磁场面貌完全不同,它可能构成扬子地台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的界线.其规模和活动强度远大于龙门山断裂,命名为武都-文县断裂.从区域上分析,该断裂兼具走滑-挤压特征,使断裂东南侧地块向南西,西北侧地块向北东发生走滑而显示右旋走滑性质.因此,在地质构造上它不仅是一条区划性断裂,而且可能还是一条与阿尔金断裂同等重要的走滑断裂.推测青藏高原东缘沿此断裂向北移动时,断裂发生了右旋走滑.根据东昆仑磁异常带向北推移的距离估算,推移距离200~300 km.  相似文献   
156.
龙泉山地区中生代红层水岩作用时效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泉山地区中生代红层分布广泛,水利工程较多,研究库区红层岩石水岩作用的时效性具有工程意义。通过对该地区4个水库采样点所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室内软化系数的测定,得出红层岩石经库水长时间浸泡后软化系数及软化系数随年代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红层经过30~50年水库浸泡后软化系数较目前在实验室测得的降低10%~20%。  相似文献   
157.
墩柱结构是一种常见的工程建筑物,正确求解作用在墩柱上的波浪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考虑大尺度墩柱上的波浪力的计算,应用线性水波绕射理论来计算作用在大尺度墩柱上的波浪力.应用线性小振幅波理论把水波绕射问题转化为一个二维的Helmholtz方程来求解,再应用Nystm方法来求解二维的Helmholtz方程,通过求得的数值解与解析解的对比,表明给出的数值模型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8.
目前浙赣三山地区“金钉子”尚无精确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基于钾质斑脱岩SHRIMP锆石U-Pb测试,三山地区早-中奥陶世宁国组Azygograptus suecicus带中部、Exigraptus clavus带底部、Acrograptus ellesae带中部的同位素年龄分别为482.9±6.1 Ma、477.6±8.3 Ma和467.0±4.4 Ma,为华南地区中奥陶世大坪阶和达瑞威尔阶底界的全球界线层型(GSSP)开展地层对比提供了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依据.结合生物带对比,大致将浙西地区早-中奥陶世普遍存在的地层缺失事件的发生时限界定于482.9~477.6 Ma之间,即杭州-嘉兴台地缺失牙形刺Oepikodus evae带-Lenodus anticariabilis带(或笔石Azygograptus suecicus带-Acrograptus ellesae带)地层,其代表了郁南运动在浙西地区的具体表现,拉开了华南地区早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序幕,也可能是欧洲加里东造山过程中亨伯运动和塔康运动的远程响应.   相似文献   
159.
根据新疆阿奇山地区矿化岩石和围岩间存在明显电性差异的特征,在区内开展了大比例尺的航空瞬变电磁测量工作。本文根据测量结果综合评述了区内航空瞬变电磁特征并筛选了3处航电异常,其中1处航电异常位置与阿奇山铅锌矿相吻合,根据该异常特征推断了矿体的产状及延伸。在重点分析已知矿床地质、航电特征的基础上,在研究区内圈定了两处找矿靶区。航空瞬变电磁法在本区应用效果显著,值得在寻找与低阻体有关的铅锌多金属找矿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0.
刘勇  袁海锋  高耀  赵永福  徐国盛 《地质学报》2017,91(11):2573-258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哈山地区经历了多期强烈构造活动,石炭系、二叠系裂缝发育且普遍充填方解石脉。通过对充填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该区石炭系、二叠系成缝期后的地层流体活动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结果表明,充填的方解石普遍受火山热液与油源流体的双重影响,δ13 C特征反映形成方解石的碳元素存在两类来源:地幔和大气CO2,δ18 O偏负特征主要反映高温流体介质的影响,87Sr/86Sr比值说明其受幔源锶和壳源锶的混合叠加影响;综合分析认为,区内裂缝充填的方解石脉存在三种成因机制:火山热液成因、油源流体改造成因和大气水改造成因,分别对应于三类流体活动,第一类,二叠纪火山热液的活动,第二类,晚二叠世以来的油源流体,第三类,燕山期—喜马拉雅期的大气水。与油源流体有关的方解石脉中次生含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布在70~80℃,100~110℃,130~160℃三个温度区间,分别对应二叠纪末、三叠纪末、白垩纪末三期油源流体充注,油源流体活动对区内石炭系、二叠系的油气成藏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