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557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刘辰生  郭建华  苏娟 《新疆地质》2005,23(3):288-291
阿克库勒地区卡拉沙依组碎屑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的次生溶蚀孔隙所占比例远高了: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是储层的主要储集空间.样品数据统计显示,卡拉沙依组储层属于低孔、低渗储层类型.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观察及储层样品的扫描电镜和阴极发光分析结果,本区石炭系储层主要经历的成岩作用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其中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和溶蚀作用是本区卡拉沙依组储层所经历的最重要的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已达到晚成岩B期,早期方解石交代石英颗粒并发生大量溶蚀,生成大量次生孔隙,晚期方解石没有发生溶蚀.  相似文献   
12.
早期煤化作用机制与有机质早期成烃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未熟和低熟油气田的发现、生物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极大地促进了对有机质早期转变的研究;而有机质早期转变机制的正确认识对于煤和干酪根中显微组分的成因、后期热演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早期煤化作用机制和有机质早期成烃作用的研究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河南濮阳西水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瓣鳃类共有33种,其中31种组成了Lamprotula-Cuneopsis-Unio组合,称为西水坡丽蚌动物群,其时代为中全新世早期。据贝壳14C测年资料(6 465±45 a BP)和同层出土的陶器特征, 为仰韶文化早期(7 000~6 000 a BP)。该动物群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及其周围水域的现代丽蚌动物群组合特征非常接近,同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动物地理区, 亚热带湿热气候。根据该动物群反映的生态环境,仰韶文化早期该地区的古环境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雨量充沛,草木茂盛,河流成网,湖泊遍野,水质优良,水生生物丰富,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先民提供了从事农耕、渔猎的生栖条件。  相似文献   
14.
古果属(Archae f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古果属(Archaefructus),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以其对折状心皮在轴上螺旋状排列、雄蕊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等特征。显示了它们在早期被子植物中的原始性。古果属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叶柄基部多膨突等特征。反映了该属的水生革本特征。根据对其生殖器官及营养器官等特征研究,推测该属很可能源于现已灭绝的、古老的种子蕨类。结合对其伴生的植物化石及相关地质、地理背景等综合分析,认为古果属及叉县组下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而并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5.
采用Rb Sr全岩与粘土矿物等时线年龄方法测得山西五台剖面 (RS0 1) ,临县剖面 (RS0 2 )和孝义剖面 (RS0 3)的 3个含矿粘土岩的Rb Sr同位素年龄分别为 :316 .9± 1.2Ma ,87Sr/86Sr为 0 .710 5 4± 14 ;315 .5± 1.3Ma ,87Sr/86Sr为 0 .710 86±18;317.3± 1.1Ma ,87Sr/86Sr为 0 .710 5 0± 14。它们代表了铝土矿和含矿系列成矿的同位素年龄 ,相当于晚石炭世早期  相似文献   
16.
杨仕升 《华南地震》1997,17(4):42-47
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利用30次强震震后1天和2天内的地震资料作为学习样本,对广西及其邻区发生的4次地震的震型作了早期预测判定,结果表明应用效果较好,正确率达75%。该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章描述了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一新种——螺旋小细丝海绵(Leptomitella spiralis sp. nov.)。新种 具有横向骨针束围绕海绵体呈螺旋状排列的典型特征,明显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在外部形态和骨针类型上与属内其他种 也存在较大差异。新种的发现增加了Leptomitella种间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也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寒武纪海绵动物辐射演 化研究提供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18.
南盘江盆地在早古生代加里东造山作用基础上,于海西-印支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即由早期裂谷(D-P_1)、晚期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P_2-T_1)、前陆盆地(T_2-T_3)。通过对该盆地南部早三叠世初期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分析,证实在盆地演化过程中确实有过洋壳生成。该盆地在中晚三叠世发展为前陆盆地表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曾沿黑水河断裂带发生过碰撞造山。  相似文献   
19.
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翠英  张宇霞 《中国地震》1997,13(2):164-171
本研究旨在解决地震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的早期估计问题。文中首先给出了强余震的震级定义,指出:主震型与强震群型序列的强作震持续时间存在差异。使用模式识别方法对主震型序列中强余震持续时间大于1天,小于1天及无强余震等3种情况进行划分之后,给出了两类序列的强余震持续时间与序列和第一震震级的粗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王永标  黄继春 《地球科学》1997,22(4):369-372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最新的野外发现,特别是放射虫硅质岩的发现,对东昆仑造山带南坡小区,阿尼玛卿山小区及巴颜喀拉小区北部范围内沉积地层序列进行了重建,根据沉积组合在地层纵向序列上的变化,将本区古海洋在海西-印支斯的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浅特提斯海与阿尼玛洋的并存阶段,阿尼玛卿洋的闭合与巴颜喀拉海的诞生阶段,巴颜喀拉浊积盆地的形成阶段和陆内盆地磨拉石建造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