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0篇
  免费   832篇
  国内免费   1191篇
测绘学   202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520篇
地质学   3621篇
海洋学   530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368篇
自然地理   711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06篇
  2022年   204篇
  2021年   234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10篇
  2016年   142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272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07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14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37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147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121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97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48年   3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2篇
  1925年   1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文章以金川和红原两组泥炭纤维素Δδ13C时间序列值的反向变化来指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年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可分为4个阶段,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2800~2200B.C.期间持续偏北,2200~600B.C.期间持续偏南,600B.C.~1200A.D.期间在北进与南移之间频繁波动,以及1200~1900A.D.期间再次持续偏北,它们导致降雨量在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分布.从约1900A.D.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偏南阶段,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12.
四川已发现银矿床35个,主要与铅、锌、铜共生或者为其伴生组份。笔者将四川银矿床初步划分为5个类型和9个亚类型。成矿时代以晚白垩世和晚三叠世为主。四川银矿的找矿方向主要是三江地区的德格—乡城深大断裂带和扬子地台西缘的攀西裂谷带。  相似文献   
113.
甘肃礼县新生代火山喷发碳酸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甘肃礼县新生代钾霞橄黄长岩中有大量火山喷发碳酸岩出露,本文对该区各种碳酸岩的地质产状,岩石特征,全岩化学及稀土,微量和C、O同位素地球化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碳酸岩属于一种高CaO低碱(Na2O K2O)的火成碳酸岩,其化学成分与东非裂谷乌干达FortPortal地区的碳酸岩相似,其中碳酸岩的火山砾岩和凝灰岩具有高的SiO2和Mg/Ca比值,化学成分显示了硅酸盐和碳酸盐混合的特征,可能代表直接由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原生碳酸盐岩浆。其它类型碳酸岩的成因与原生碳酸盐岩浆或原生钾霞橄黄长岩浆的液态不混溶作用和/或结晶分异作用有关。碳酸岩及共生的高钾火山岩不是典型的大陆裂谷岩浆作用的产物,其起源和成因与软流圈的上涌有关。碳酸岩的发现为查明本区地幔的组成和性质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4.
滇西保山地区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古气候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佳新  梁定益  伍明 《中国科学D辑》2003,33(11):1076-1083
研究了滇西保山地区二叠纪丁家寨组上部、永德组上部和沙子坡组浅水碳酸盐岩的骨屑颗粒组合和非骨屑颗粒组合特征, 认为丁家寨组上部碳酸盐岩的骨屑颗粒组合属苔藓虫-棘皮组合, 缺乏非骨屑颗粒; 永德组和沙子坡组碳酸盐岩的骨屑颗粒组合为绿藻-有孔虫组合, 后者发育非骨屑颗粒. 通过与形成于不同纬度地区、大体同时的碳酸盐岩地层的骨屑颗粒组合的对比, 认为丁家寨组碳酸盐岩为温凉水沉积环境成因, 永德组和沙子坡组碳酸盐岩属暖水沉积环境成因.  相似文献   
115.
徐辉龙 《华南地震》2003,23(4):24-36
1995年日本新泻北部M6.0地震发生在新泻地震空区的东部边缘.由于此次地震震源较浅(10 km),造成了55栋房屋倒塌、165栋房屋半倒.通过计算倾倒墓碑的地震矩,对本区地震烈度进行了分析,发现烈度6度区(据日本JMA度)为一覆盖面积6.1×1 km2,呈NNE-SSW向分布的条带,表明震中区的冲积平原下存在一条隐伏断层.震中区地下水的温度、电导率和Cl-浓度等异常区与呈线性分布的6度烈度区大致吻合,也有力地证明了震中区下面存在一条隐伏断层.这次地震可能是由高压型热水系沿隐伏活动断层喷溢引起.带着高温的高压热水降低了岩石的断裂强度,从而触发了地震.  相似文献   
116.
兰州地区冬季非尘暴降尘通量初步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黄土高原上冬季非尘暴条件下的大气粉尘,主要由来自黄土物源区的远源粉尘和黄土高原本身的近源粉尘共同组成。它们各自的贡献如何,以往的研究均未做过明确的讨论。由于前者的浓度及其相应的降尘通量在较小空间内的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后者则往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因此可以通过对某个小区域内不同地点降尘通量的比较和分析来推断其贡献的大小。若各点的通量均很接近,则当地的大气粉尘应以远源输入为主,而来源于本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很小,或者近源的大气粉尘在空间上的分布也是很均匀的;若各点的通量相差悬殊,则表明本地来源的粉尘对总降尘通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由各观测点中的最小降尘通量还可以近似了解远源.  相似文献   
117.
青海北祁连区中三叠世孢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祁连县俄博乡土圈沟、大擦汗沟、柯柯里等剖面的粉砂岩、砂质页岩、泥质页岩岩层之中,首次发现丰富的孢粉化石,计39属74种(其中包括1新种),疑源类8属9种。推出Verrucosisporites(8.6%)-Triadispora(2%)-Trematosphaeridium(7.2%)的孢粉组合。该孢粉组合面貌应归于中三叠世Anisian期。它的发现为该套地层的进一步研究与合理归属提供了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8.
鄱阳湖组(第四系)的修订及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鄱阳湖地区 Zk0 1钻孔柱状剖面的研究 ,对鄱阳湖组的定义进行修订、补充 ,认为鄱阳湖组为一套以青灰色淤泥质粘土、黄褐色粘土、粉质粉土为主夹少量粉砂或细砂的湖泊—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年代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 ,底界年龄约 6 2 10± 12 5 a B.P.,开阔湖泊沉积始于 32 4 0± 180 a B.P.,且由北向南时代渐新 ,具有明显的穿时性  相似文献   
119.
渭河断裂西段活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渭河断裂是一条纵贯渭河盆地中部的大断裂,对渭河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乃至盆地内的地震活动都具有控制作用。本文将宝鸡峡口以东,西安市草滩镇以西的渭河断裂西段作为研究区。从渭河断裂北侧黄土台源地貌存在的分级现象、自西向东渭河断裂新近系错距大小非均匀变化、渭河断裂西段断坎地貌差异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渭河断裂西段存在的活动差异性,认为以千河断裂、岐山-马召断裂和泾河推测断裂为分界点,渭河断裂西段可分为三个亚段,各个亚段在断裂活动时间、活动强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渭河断裂西段所处新构造环境的分析,认为第四纪以来渭河盆地西部地壳的向东掀斜拾升运动是造成渭河断裂西段出现差异性活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0.
黄骅坳陷中北区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地层的确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黄骅坳陷仅在南区的王官屯地区发现过确切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地层。上世纪 90年代初 ,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根据个别单井孢粉化石资料 ,怀疑黄骅坳陷北区的北塘凹陷局部分布有沙四段。但由于当时的勘探程度较低 ,化石证据不足 ,因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中区板桥和歧口凹陷过去从未发现沙四段。通过对板桥凹陷地层的系统古生物分析 ,发现中北区沙三段下伏原来部分归属中生界的地层中含大量的藻类、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化石 ,依据它们的生物群特征 ,这套地层应属于沙河街组四段 ,且为沙四段上亚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