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85篇
测绘学   16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368篇
海洋学   43篇
综合类   55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81.
山东省鲁西地区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刚石矿有原生金刚石矿和金刚石砂矿两种类型,前者的母岩类型主要有金伯利岩型和煌斑岩型;后者的母岩类型有砾岩型和砂岩型,产于第四纪小埠岭组和于泉组中。寒武纪李官组、石炭纪本溪组、侏罗纪三台组、古近纪官庄群和新近纪白彦组也是金刚石的储集层,但均达不到工业利用的要求。这些储集层中所含的金刚石比较而言,蒙阴和费县等地的本溪组中的粒度最大,平邑—泗水地区白彦组中的含量最富,临沂金雀山三台组中的完整晶型者占比最高,枣庄上泥河和泗水踅庄地区李官组中的金刚石熔蚀、磨圆最严重。不同层位和类型的金刚石,其源区、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不同。岩相古地理分析表明,李官组金刚石来源于其西南侧马山—四海山一带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中的超镁铁质岩,这些超镁铁质岩形成于新太古代,元古宙末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隆起、超镁铁质岩遭受剥蚀,少量金刚石沉积于寒武纪底部的李官组砾岩中;本溪组和三台组金刚石的分布和特征指示其源区为蒙阴金伯利岩,蒙阴金伯利岩形成于早—中奥陶世,金伯利岩形成之后发生的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早燕山运动造成鲁西中部的徂徕山—蒙山一带隆起,金伯利岩被抬升至地表遭受剥蚀,金刚石分别沉积于本溪组和三台组砾岩中;官庄群、白彦组、小埠岭组和于泉组中金刚石的分布和特征指示其源区也主要是蒙阴金伯利岩,新生代鲁西北部的徂徕山 蒙山隆起仍然处于强烈隆升状态,造成白彦组、小埠岭组和于泉组的金刚石富集区均分布于鲁西的南部区域。不同时代金刚石源区的地幔地球化学性状明显不同,华北陆块自太古宙至古元古代地幔源区的εNd( t )=+05~+4,指示上地幔处于弱亏损状态;鲁西金伯利岩的 ε Nd( t )值变化于-478~+276,暗示鲁西早古生代地幔总体处于弱富集状态;鲁西中生代镁铁质岩石的εNd( t )介于-92~-2121,说明地幔于中生代发生强烈富集。鲁西金伯利岩型金刚石原生矿源自于早古生代弱富集地幔。  相似文献   
582.
作为地球陆地上最高、最大、最平坦的地貌单元,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状态是研究其深部地球动力作用的重要基础。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能够观测几十年时间尺度的地壳运动定量资料,历史记载和仪器观测获得的历史地震资料提供着数百年时间尺度的构造运动和深部变形数据,而上万年时间尺度的活动断裂定量研究数据则揭示着长期、平均构造变形状态。综合这三类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表构造变形定量数据,就能够定性推测或定量模拟驱动地表构造变形的深部地球动力作用。本文综合利用上述三类资料,发现青藏高原晚第四纪—现今的运动状态受控于统一的应变场,地表与深部一致,现今与长期一致。最大剪切应变主要分布在高原周边的主要逆冲断裂带和内部的巨型活动走滑断裂带,产生众多的强震;收缩应变和地壳缩短主要发生在周边山系及其伴随的前陆盆地,形成逆冲断裂和逆冲型强震;面膨胀应变和地壳拉张发生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内部,形成近南北向正断层和北东/北西向共轭剪切断裂系,并控制着正断层型地震的发生;青藏高原的所谓“向东挤出”,不是刚性岩石圈地块在走滑断裂夹持下的向东滑移,而是高原内部岩石圈物质的向东流动和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顺时针旋转。这种运动状态...  相似文献   
583.
584.
585.
586.
青藏高原现代地壳运动与活动断裂带关系的模拟实验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GPS观测、大地热流测量、较高精度地形数据、全球板块相对运动的REVEL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以青藏高原现代构造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东亚地区构造形变场有限元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青藏高原内部和周边地区走滑断裂带的活动对东亚地区地壳运动速率和方向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方向运动有显著影响;不同构造块体岩石圈强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川滇菱形地块边界断层错动性质.在考虑青藏高原地形附加重力作用和周边板块汇聚作用对现今大型断裂带运动特征控制作用的同时,岩石圈之下的橄榄岩软流圈至转换带物质对流对岩石圈的拖曳力也是必须考虑的底部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587.
洞庭湖现代构造与湖盆演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区是东南地洼区北段和华中地洼区交接处的一个地洼盆地。自白垩纪形成以来,经历次构造运动,沧桑更替。第四纪全新世早期曾为河网化平原。至19世纪后期,主要因为断裂构造活动,使长江向南分流注入洞庭,低盈水成湖,洞庭湖进入新的励衰演变阶段。根据不同年代的卫星遥感图象解译与历史资料对比分析,现代洞庭湖区的构造运动是块断差异升降运动 。该区在先期多次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断理解,在现阶段活动多转化为具张性特  相似文献   
588.
中国大陆中强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记录相对完备的294次5.0级以上的地震序列,研究地震序列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在西南地区,川滇菱形地块及其所控制的鲜水河——安宁河——小江地震带及金沙江——红河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 滇西和怒江——澜沧江断裂带以西腾冲——保山块体的龙陵、 澜沧等地分布着较多的多震型地震,极少数孤立型地震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云南地区无孤立型地震. 在西北地区,新疆南天山西段以主余型为主,其中柯坪块体与普昌断裂交汇区发生过多震型地震, 天山中段则以孤立型地震居多;祁连山地震带以主余型序列活动为主;青海地区以主余型地震居多,但序列类型的区域特征不明显. 在华北地区,阴山——燕山——渤海地震带、河北平原地震带及下扬子断块以主余型地震为主, 山西地震带北段与NW向阴山——燕山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发生过5~6级多震型地震, 华北地区南部北纬35deg;线附近以孤立型地震居多. 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构造运动形式有关,断层内部闭锁单元或障碍体的破裂以及新生的、彼此分离的断裂段的破裂,大多产生主余型序列;多震型地震往往与共轭构造或多组构造交汇相联系;简单断层端部的进一步扩展一般产生孤立型地震. 序列类型空间分布与区域深部介质环境也有一定关系,主余型地震大多发生在上地壳高速区或高、 低速过渡带内, 而多震型地震则较多地发生在上地壳低速区内.    相似文献   
589.
忻定盆地晚更新世晚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任俊杰  张世民 《地震地质》2006,28(3):487-496
忻定盆地是山西地堑系北部的一个张性断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活跃。野外调查表明,盆地内晚更新世晚期经历了一次较强的构造运动,它使得断块山地进一步抬升,中止了末次冰期鼎盛期的一次河流加积过程,位于断裂上升盘的洪积扇扇顶部分也被抬升为洪积台地,山前形成了十几米到几十米的断层陡崖;构造运动还导致断层上升盘河流下切,形成了Ⅱ级阶地。黄土-古土壤时间标尺和多种方式的测年结果表明这次构造运动开始于距今2万年左右  相似文献   
590.
1成矿地质背景概述如果将成矿作用理解为在一定的地质阶段和一定的地质构造单元中与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包括火山)活动密切相关而发生的矿床形成过程;那么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和岩浆活动就是成矿地质背景,湖南省的有色金属矿床以及一些贵金属(金)的原生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